APP下载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索

2021-09-28王世平

种子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种植技术病虫害玉米

王世平

摘    要: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为提升玉米产量,增加农户经济收益,主要从玉米高产种植要点和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旨在为相关地区玉米高产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种植技术;病虫害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5-005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513       文献标志码: B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農业生产领域,玉米高产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做好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向种植户普及和宣传相关种植知识,在提高玉米种植产量的同时,也可增加农户经济收入。因此,加强对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1   玉米高产种植要点

1.1   整地

就整地的关键点看,需重点做好翻、耙、耢工作,一般在秋季进行,采用机械翻耕方式,深度控制在18~22 cm,先翻后耙耢,持续2~3 次。相关农技部门在普及整地内容时,要大力倡导秋翻、秋耙作业,此种操作可提升土壤的肥沃程度,避免杂草丛生,有助于为土壤中微生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1]。秋翻、秋耙作业一般在秋季到次年春天进行,春天一般可采用旋耕方式,便于农户操作,机械性能好,灵活程度高,更利于玉米种植栽培。在实际整地过程中,种植人员要根据玉米生长特点,科学选地,做好地块规划,地块坡度<15°,保证土壤理化性质优良,避免重茬播种,结合地区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做好玉米种植地规划,为玉米播种夯实基础。

1.2   选种及种子处理

1.2.1   选种

种植户要因地制宜地科学选种,确保满足玉米生长需要,与环境气候相适应。首选产量高、零风险、抗旱、抗倒伏能力强的玉米种,关注玉米种的适应性和综合性状,确保种子安全、稳产,有条件地区可进行试种,之后再大面积播种;同时,要了解玉米品种的特性、相关管理技术以及是否具有高产优势。

1.2.2   种子处理

为保证种子出芽率,选种结束后,要科学地处理种子,旨在增强玉米种性质。种子处理前,挑选颗粒饱满的种子,剔除干瘪、小粒、霉变、破损种子,进而保证种子出苗率,将精选的种子晾晒2~3 d,可杀死种子表层细菌,增强玉米种活性。待种子晾晒完成后,科学拌种,目的在于增强种子自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可使用50%多菌灵粉剂1 000倍液,浸泡48 h,可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使用硫酸铜水溶液或粉锈宁溶液进行拌种处理,可增强种子活性,提高种子抗逆性。待完成上述步骤后,用清水清洗种子,并进行晾晒,放置阴凉通风处,进而保证种子播种效果[2]。另外,为增强种子的抗病性,种植户采取包衣方式,使用一定量的杀菌剂、微肥等包裹在种子表面,有利于增强种子活性,为玉米种子播种提供良好的条件。

1.3   播种

玉米播种时间过早或过晚,均会影响玉米种植产量以及最终的生产质量。常规条件下,玉米在6 ℃温度下可发芽,为避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需科学把控播种时间,进而提升种子的出苗率。过早播种,种子会遭受冻害;过晚播种,会导致种子腐烂。最佳的播种时间为每年的4—5月份,此阶段可保持土壤的水量。针对地温高且土壤墒情好的地区,可抢墒播种,进而增强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实践研究发现,无论南方或北方,水分条件和温度条件均会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为从根本上稳产,在播种前,需要科学考察土壤的墒情,温度在6~8 ℃为宜,生长环境温度控制在10~12 ℃为宜;种植深度一般保持在4~6 cm,避免播种过深或过浅,进而保证玉米幼苗的出苗率,为玉米苗期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为保证玉米苗期健康茁壮生长,要适时间苗,密切关注幼苗的生长态势、生长特点等,当幼苗叶片生长至2~3 cm时,可进行间苗,合理控制密度和间距,避免后期生长过程中出现倒伏现象。

1.4    灌溉

在玉米播种后,需要合理灌溉,确保玉米正常发芽;在生长阶段,需要将田间的含水量保持在60%~70%左右。一般可采取滴灌的方式,滴灌技术优势显著,可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率,促使玉米充分吸收水分,同时,可采取沟灌的方式,进一步促进根系发育,改善土壤透气性,保持土壤的理化性质,同时,此种灌溉方式节约人力物力。在玉米拔节孕穗期,需要大量水分支持,种植人员要科学开展灌溉作业,干旱地区可提前进行浇灌,保证水分充足,避免影响玉米产量。

1.5   施肥管理

种植人员要结合玉米生长态势,科学进行施肥管理,主要施加氮磷钾肥、微肥等,保证玉米生长期肥料充足,满足玉米生长需求。并且种植人员要密切关注玉米生长期的水肥情况,保证肥料供应充足,科学配制氮磷钾肥料用量比例,最大程度提升玉米产量。在玉米播种前,可施加基底肥,按照1 000~2 000 kg/667 m2的标准;播种时施加2~5 kg/667 m2的基底肥,根据玉米生长态势科学施肥,避免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同时,要适时追肥,时间在每年的7—8月份,选择玉米拔节和大喇叭口期追肥1~2次,尿素肥量控制在3~4 kg/667 m2,微生物菌肥2~3 kg/667 m2;在雄穗抽出前15 d,可施加穗肥,肥量在8~10 kg/667 m2,微生物菌肥1~2 kg/667 m2,确保满足玉米高产种植需要。

1.6   田间管理

要求种植户做好杂草管理工作,采取人工除草的方式,尽量避免使用化学药剂,伤害到玉米植株。种植人员在田间巡视过程中若发现杂草,使用技术消灭杂草,避免同玉米植株争夺养分。同时,要及时将杂草清理干净,避免田间堆积,滋生大量的细菌,引发病虫害。

2   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病害防治

2.1.1   褐斑病

近年来,玉米褐斑病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主要的发病部位在叶片、叶鞘、茎秆以及部分叶片等位置,发病初期颜色为浅黄,随着病症蔓延,颜色转为黄褐或是深褐色,出现圓形、椭圆形斑点,以聚集形态为主;叶鞘及叶脉斑点较大,甚至在病症蔓延过程中,出现破裂现象,导致叶细胞组织坏死,染病部位一旦感染病原菌,将大面积蔓延,在短时间内造成叶片干枯。就褐斑病发病因素看,主要易感玉蜀黍节壶菌和属鞭毛菌亚门;就其发病规律看,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月份,尤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引发褐斑病;主要的诱发因素与土壤中病残体组织有关,潜藏了褐斑病菌;同时,在肥力环境较差的条件下,玉米叶片会变黄,此时的抗病性较差,易引发褐斑病。

基于此,针对褐斑病的防治,可通过农业防控技术和化学防控技术进行处理。农业防控技术,一般采用深耕土地的方式,同时优选良种,科学施肥,保证玉米植株种植密度,做好田间杂草、水肥管理等工作。化学防治手段,主要在褐斑病发病初期,使用苯甲丙环唑乳油3 000倍液或50%代森铵水剂,剂量在100~150 g/667 m2;有种植人员使用的是40%腈菌唑水分散粒剂6 000~7 000倍液进行喷施,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大大提升了玉米抗病性能,保证玉米产量。

2.1.2   病毒病

玉米病毒贯穿玉米生产的多个阶段,玉米遭受病毒病后,严重影响植株生长高度,阻碍玉米光合作用,制约水分的吸收,从而降低产量。玉米病毒病传播渠道较多,玉米发病初期,叶片、叶茎脉出现不规则褪绿小斑点,并在病斑不断蔓延情况下,形成黄绿色的条纹,随着病症加重,玉米叶片会变黄,最终枯萎。玉米幼苗感染病毒病,会影响植株生长高度,甚至出现提早枯死的现象。针对此类病害,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5 000倍液进行喷施,在定苗后喷施1~2 次。

2.2   虫害防治

2.2.1   玉米螟

玉米螟虫害主要以幼虫侵袭的方式为害玉米,多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开始钻食芯叶;在玉米抽穗期,玉米螟幼虫会咬食玉米花丝;被玉米螟侵袭的玉米植株茎秆组织遭受破坏,阻断了水分、养分输送,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被咬食的茎秆抗倒伏能力极差。研究发现,每年5月中下旬是玉米螟幼虫化蛹盛期,到6月上旬左右开始在玉米叶片上产卵,到8月中下旬大量繁衍,造成玉米减产。当玉米雄穗拔出后,玉米螟幼虫会侵害雄花,并逐渐转移到雌穗和嫩苞叶,遭受玉米螟幼虫侵害的玉米植株,籽粒不饱满,易出现早衰的现象,影响玉米生产产量。针对上述玉米螟虫害,可使用生物防控技术,利用幼虫天敌的方式捕杀玉米螟,释放一定量的赤眼蜂、寄生幼虫等,可抑制玉米螟虫源;同时,可采取化学防治手段,在穗期使用药剂喷施的方式进行杀虫;另外,可利用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使用性诱剂,剂量20 μg,可起到显著的防治效果。

2.2.2   红蜘蛛

红蜘蛛虫害较为常见,一般在玉米叶片的表面活动,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发育,侵害玉米植株后,叶片变为白色,致使植株枯萎。针对红蜘蛛虫害,一般可采用化学药剂喷施的方式,使用2%浓度的阿维菌素乳油4 000倍液进行喷施。

3   结论

相关玉米种植人员要牢牢掌握玉米高产种植要点,采取科学的防控方式解决病虫害问题,切实提高病虫害的防控力度。

参考文献:

[ 1 ] 唐红道.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家参谋,2021(4):50-51.

[ 2 ] 陈小燕.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2):113-114.

猜你喜欢

种植技术病虫害玉米
收玉米啦!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我的玉米送给你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