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视角下当代青年恐婚问题研究
2021-09-28胡洁人秦一铭
胡洁人 秦一铭
[摘要] 近年来,不断增长的恐婚族是我国婚姻传统、法律制度等所面临的严峻的挑战。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收集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448名用户对婚姻的内心独白案例进行文本分析,发现恐婚会给人带来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重在理解和阐释人的精神活动。本文基于精神分析视角发现社会因素带给婚姻的不安全感、个人能力不足、个人不良成长经历、个人认知、崇尚自由和具有反叛精神的性格是我国青年恐婚的五大主要原因。针对恐婚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后果,建议恐婚者挖掘不良防御机制,让理性主导意识。社会也应通过精神分析等心理学视角给予同理、宣传和引导,有效预防和减少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 恐婚族 精神分析 内容分析法 婚姻观 青年
[基金项目] 本文是同济大学2020年度精品类通识选修课程及交叉课程建设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新时代上海市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8BSH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胡洁人,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客座教授,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婚姻家庭、纠纷化解和社会治理;秦一铭,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校、儿童与家庭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 C9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672(2021)04-0091-12
一、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并于2021年1月1日生效。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规定了许多新的内容。特别是对我国夫妻离婚需要经过30天冷静期的规定,导致一时间关于婚姻特别是结婚离婚的各种讨论充斥整个网络。诸多网民在国内热门自媒体如微博、微信、知乎等平台不断热议我国离婚率的高涨,表达对离婚难的担忧,由此引发大众特别是年轻人思考是否还有必要结婚的问题。2013年3月,微电影《恐婚时代》被传到网络上,“恐婚族”开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成为网络热议话题。2014年,近100家媒体同时报道了该电影,更多人开始关注我国“恐婚”“高彩礼”等婚姻问题。
《2012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33.2%的单身人士承认自己恐婚。 2015年,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82%的单身青年因为缺乏勇气而不去恋爱,76%的适婚青年有恐婚心理。①《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离婚率高、失败婚姻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恐婚”的主因。②此外,2008年年初,中国社科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发现,超过半数的人(51.7%)认为“恐婚”已经是一个平常的社会现象,“恐婚族”将近半数的人(44.4%)为“80后”,甚至不少“90后”也加入了恐婚族的大家庭。③心理学家Livingston也提出,近15年来全世界范围内恐婚的人数日益增加④,恐婚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恐婚族数量的不断增长对我国婚姻传统、法律制度、社会保险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20~24岁女性的结婚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58.6%下降到2015年的25.5%。⑤2018年结婚率仅为7.2‰,这个数字创下了近10年来新低。且从不同省份的差异来看,经济越发达地区的结婚率越低,2018年全国结婚率最低的是上海,只有4.4‰,倒数第二的是浙江,仅为5.9‰,广东、北京、天津等地的结婚率也偏低。①导致如此低下的结婚率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恐婚现象的存在是促使和加剧低结婚率的重要因素。恐婚族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庞大的新群体,恐婚带来的心理焦虑和担忧对青年健康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只有深入了解和分析我国青年恐婚原因,才能更好地引进专业人士的介入与引导,调适青年的婚姻价值观,避免社会问题的恶化。
为什么我国青年存在日益加剧的恐婚心态?哪些因素导致恐婚的出现和严重化?青年恐婚对我国的婚姻和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要缓解我国青年恐婚心态的核心就是要对恐婚现象和青年群体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在对恐婚现象的现有研究上,目前学界对“恐婚族”没有统一的定义,普遍认为恐婚族是指处于适婚年龄的年轻人因为种种原因,对婚姻有较强的排斥或逃避感的人群。②③“恐婚族”的多发群体是 25~30岁的年轻人,且以男性居多。30岁上下且收入较高、恋爱(或是同居)时间较长的白领“恐婚”现象尤为严重,他们不愿承担婚姻的责任,喜欢享受单身的自由,对人际关系也缺乏信任。④⑤对于恐婚原因的探究,国外比国内起步早。美国学者早在1994年就开始关注恐婚,并将恐婚原因归为十大因素,即害怕失去自我、身份和情感的吞噬;害怕失去控制或被控制;害怕重蹈覆辙;对经济损失和法律纠纷的恐惧;害怕表现和最终失败;害怕衰老和體质恶化;对依赖和脆弱性的恐惧;对被背叛、被拒绝和被遗弃的恐惧;害怕承担成人的责任;对成功或幸福的恐惧。⑥而且,收入越低,逃避婚姻的可能性就越大,特别是对没有工作或工作不稳定的男性,他们更有可能选择同居而不结婚。⑦也有学者通过依恋理论来解释一些亲密关系的问题,并认为恐婚可能与经常无法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支持和安全感有关,负面的依恋关系会干扰个人社交技能的获得,并在人际关系中产生严重的问题。⑧精神病理学认为,焦虑可能会吓到一个原本愿意结婚的人,抑郁的其他指标如低自尊、负面的自我形象评估也会让他远离亲密关系、削弱他们融入婚姻的能力。⑨在我国,恐婚与特定的社会现状和经济发展有紧密关系。特别是随着女性在职业和社会角色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她们在婚姻中的多重角色和承担的社会家庭压力、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形成的道德约束和限制以及女性在感情中更易受伤是导致现代女性恐婚的三大重要原因。①此外,我国各大城市越来越高的离婚率,婚姻中夫妻信任体系的缺失,也对男女的结婚意愿和欲望造成了负面影响。②互联网上的不良舆论及网络信息也对婚姻造成负面影响③,现代婚姻特别是在城市里结婚的巨大经济成本和负担④更增添了大众对婚姻的负面印象,让人望而却步。
可见,当前国内外关于恐婚问题的研究较多聚焦于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缺乏对恐婚者微观精神层面的分析。此外,关于恐婚族的现有研究中,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新闻体裁性的期刊上,特别是一些关于匿名访谈案例的讨论。这类文章固然标题新颖、时效性强,但内容上往往泛泛而谈,研究不深入,可参考性不强。而对于恐婚问题的理论研究非常少,仅有的也是从婚姻法角度、社会学视域进行解释,缺乏社会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另外,现有研究较多只关注某一群体的恐婚,比如农村青年、高校未婚女硕士等,已不能有效解释近年来不同社会阶层青年的恐婚现象和问题,更缺乏对改进青年婚恋观和缓解恐婚心态的对策建议。
二、 资料获得与分析方法
众多社会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理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奠基石,重在阐释人的精神活动⑤,特别适用于对某一群体或事件的原因分析与洞察。鉴于此,本文从精神分析理论视角来探析我国当代青年恐婚问题,以社会中不同类型恐婚族为案例资料收集对象,以使研究结果更具普适性。
在资料获取方法上,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当前热门网络问答社区平台“知乎”上448条有关恐婚的回答进行文本分析,试图从社会心理学层面揭示我国当代青年恐婚的影响因素、问题特征和社会影响,并提出缓解我国青年恐婚心态的应对策略,期望有效减少因恐婚而产生的个人和家庭的焦虑与矛盾,促进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稳定。同时,本文也为从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对恐婚族进行心理疏导与行为矫正方面提供参考。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信息内容进行系统、客观和量化描述的研究方法,它适于对一切可以记录与保存并且有价值的文献进行研究。⑥5G时代的到来开启了全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多元互动及超文本的特点为人类学提供新的方法可能,也使得大众传媒更为便利和迅速地传播信息,为内容分析法开拓了全新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采用内容分析法,关注知乎用户在问答社区中的知识分享与心路历程,将网友们对“恐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问题的回应作为案例分析文本。知乎上的用户通过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准确地讲,知乎更像是一个论坛,用户围绕着某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相关的讨论,同时可以关注兴趣一致的人。与同样可以提供信息的网络百科相比,知乎的一大特色就是对发散的思维进行整合。用户可以在知乎搜寻所有想了解的问题,也可以围绕着某一感兴趣的话题充分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知乎作为一个主营“高质量、可信赖”回答氛围的App,以让每个人高效获得可信赖的解答为使命。2017年11月8日,知乎入选“时代影响力·中国商业案例TOP30”。①2019年10月2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知乎排名第138位。②知乎作为一个高影响力和高质量的網络问答社区,用户回答可参考性强,通过这一媒介搜集的恐婚者的独白更具真实性。此外,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回答,回答空间自由,没有局限,避免了访谈中的回避和访谈者的主观倾向问题,且数据来源没有地域限制,代表性强。
三、 恐婚的原因和影响
截至2020年7月15日,本文从知乎网站上收集到网友对“恐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一问题的回答信息,共448条。分析448条回答内容,我们可发现恐婚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社会因素带给婚姻的不安全感
网友A:2018年数据显示上海市的离婚率高达30%,在一个离婚比分手还随便的社会,我为什么要去结婚?增加抗风险能力?您可算了吧,给我增加风险还差不多呢。(高离婚率的社会环境)
网友B:不结婚,你可能在家里、酒吧里、KTV里、夜店里玩;结了婚, 你就可能在冰箱里、墙里、化粪池里、下水道里、河里、海里、山里、绞肉机里玩。(婚后杀妻等负面社会信息)
网友C:网络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一切事情都变得不可信任。2018年,我因为去和网恋半年的女友见面而被骗进了传销组织,差点儿没命。就算现在解开了心结,去结婚,谁又能保证自己或伴侣结了婚就能百分之百忠诚?网恋、裸聊、情色直播充斥各个隐秘的角落,生活每天充斥着各种社交网络信息,怎么才能时刻擦亮眼睛?(社交网络与媒体对婚姻的挑战)
(二) 个人能力不足
网友D:恐婚有很多原因。说到底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经营好婚姻,也害怕给不了对方温暖和幸福。(对自己的能力的不信任)
网友E:一穷二白的拿什么结婚,一想到高额的房贷、拮据的生活就压抑不已。怕婚后的所有话题从爱变成了钱……(自身无法承受的经济压力)
网友F:不瞒你说,我是个25岁的巨婴,我的思想其实还是个宝宝,我尚未心理断乳,我十分地依恋爸爸妈妈,我不想离开他们。让我离开他们,进入另一种生活阶段,那感觉就像大学寄宿,我不想待在那儿,我想回家找爸爸妈妈,所以我不想结婚。结婚就要改变我25年来的生活状态,迈入人生另一个阶段。从一个宝贝女儿,变成别人的妻子、媳妇、妈妈,角色的超级大转变,令我感到害怕,我只想做爸爸妈妈的宝宝。(不独立、害怕角色转换)
(三) 个人不良成长经历
网友G:我上大学的时候谈过一次恋爱,男方其实不怎么喜欢我,这是我后来才发现的。他总是对我有所企图,我很厌恶这点,我觉得这男的真恶心……后来分了手,我对爱情也不期待了。(不好的恋爱经历)
网友H:爸妈当着我的面打架、互相打耳光、互相把对方的头往门上撞、互相撕扯衣服,我只会哭,我连拉开他们的勇气都没有,迈不开腿,却还要硬生生地看着。他们打完了,也没想着安慰一下我,从来也没有。从小到大的这种经历,直接导致我现在的恐婚。其实我很向往能有个好的婚姻,不求大富大贵,只要不吵架不打架,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就行。但是我怕啊,我怕有一天也会当着我孩子的面吵架,也会为了钱方面的事带上父母一起咒骂。(父母失败的婚姻)
(四) 个人认知
网友I:婚姻就好比人生这场游戏里设定的流程……我一直觉得捆绑的婚姻是很压抑的。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对方活,好像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负面、片面的婚姻认知)
网友J:最初是找不到喜欢的人,后来身边的人都说看人品和经济好就可以了,但是找不到心动的感觉,久而久之觉得所谓的安稳人生为什么一定要靠一个并不了解甚至都不喜欢的人来保证呢。(认为靠自己更有安全感)
网友K:一直觉得恋爱中有恐婚的人,只是因为还没遇到让自己愿意克服一切想要结婚的人……可能对的人还在远方吧。(认为尚未遇上对的人)
(五) 崇尚自由和具有反叛精神的性格
网友L:我真正恐婚的原因有一部分理性思考,我觉得婚姻就是一个完全失败的模式,它是一种限制人自由并且不尊重人性本身的制度。(对婚姻制度的怀疑)
网友M:每次家里说要给我安排相亲找男友,我就躲在卫生间偷偷地哭,感觉自己就像是在爬行一样地逃离,却被人提着一条腿倒着往屠宰场拽,自由永远是海市蜃楼。(崇尚自由)
网友N:说到底,我恐惧的其实不是婚姻本身,而是一种畸形的“顺流”。你不顺,会有众多的人莫名其妙为你感到惋惜和悲哀;你若顺了,但是你在其中感到痛苦,这些人并不会包你的售后,他们压根就不会理你;或者告诉你,哎,大家都是这样的,婚姻就是这样的,你忍忍就好了,人生就这样,真正幸福的有多少?(不喜欢随波逐流)
本文将448条网友的回答进行整合分析,得出当前青年恐婚的原因可以归为五个类别(见图1):社会因素带给婚姻的不安全感、个人能力不足、个人不良成长经历、个人认知、崇尚自由和具有反叛精神的性格。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恐婚导致了不少青年在日常生活、情绪方面出现了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交等方面,甚至对一些已经预备结婚的青年,都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影响。
网友小张:谈好了登记的日子,时间还有两个月,开始出现严重的焦虑,几乎每天都做梦……一切的焦虑让我很容易发脾气,总是很容易哭,身体已经有以下症状:月经紊乱、脾气暴躁、失眠多梦、提不起兴趣……
网友小王:我经常入夜后在噩梦中不能自拔,以泪洗面,不能控制。
网友小万:婚前吃了两个月的抗焦虑药,几乎天天失眠。
网友小丁:因为恐婚,我做了这个世界上最不能原谅的事情,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她。我从来没有真正设身处地地考虑过她的感受:在一起五年一直很正常的初恋男朋友,却在见了家长准备结婚之际和她分手,然后五年之内没有找过她。我现在也不能原谅自己的所作所为。可当时的我有极度的恐惧感,不顾一切地离她而去,一个人过了五年……这五年就像是一场梦,现在梦醒了,才发现这个世界已经变了。联系到了我当年的女朋友,她早已在2014年结婚生子。
网友小葛:我希望看到这篇帖子的人记得,如果有人对你们说恐婚的话,就一定要重视起来,因为我曾经因为自己的不重视失去了所爱之人的生命!2020年2月2日这一天,本该是我表妹结婚的日子,凌晨四点钟她自杀了,抢救无效。所有的痛苦、无奈、自责都交汇在一起,一切都太迟了!
网友小黄:提到婚姻的事就无所适从,从而选择用吵闹、分手的方式来逃避。
基于以上网友的陈述,恐婚带给人的影响包括出现身体症状、产生心理影响以及带来其他持续和严重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不单单是被个别提及,从448条回答的内容来看(见图2),心理影响(如焦虑、恐惧、对外界缺乏信任感、无助、自责)被提及850次;其他持续和严重的影响(如失恋、分手、自杀等)被提及98次;出现身体症状(如月经紊乱、脾气暴躁、失眠多梦、缺乏兴趣、心发慌、冒冷汗、易哭)被提及29次。可见恐婚问题会对人的身心造成极大影响,而波及的范围不仅是个人层面的,也包括结婚率下降、自杀率上升、社会信任度降低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 恐婚原因及其影響的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他认为,行为的动机源于强大的内驱力和冲动,如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成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是因童年经历而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心理冲突。心理学家需要做的就是理解这种内在驱动力,因为无论它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会赋予行为能量并指导行为。①在防御机制上,该理论认为主要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在人格结构上,该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②本文将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对恐婚原因与产生的影响进行解读(见表1)。
(一) 童年时期“压抑”的爱
弗洛伊德认为, 压抑的本质就在于在头脑中与意识保持距离或把一些内容从意识中带走。他把所有对现实的抑制或扭曲都称为“压抑”,③压抑的动机和目的是避免不愉快。④从案例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部分恐婚者处于一个父母争吵、家人不关怀等不能感受到爱的家庭里。曾经那个幼小的他,本应该得到的是妈妈的拥抱、爸爸的关心,却在父母的打骂声和关门声中只能将渴望的依恋与爱压抑在内心。被压抑的痛苦经验,并未随着年龄增长真正消失,只是由意识领域转入潜意识领域。正是这种因为父母失败婚姻导致的孩子童年时期爱的未满足,使得他们长大后不敢去爱、不会去爱,抑或是内心渴望的爱像一个无底洞,经常不能从伴侣那里感受到足够的爱。也正是这种曾经的“压抑”,导致了他们对爱情没有期待,对婚姻没有信心。
(二) 不幸经历造成的“投射”
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那个看着父母厮打的网友,一想到结婚,便将曾经自己的样子投射到未来的孩子身上,仿佛婚后会生下的那个无辜的孩子,化为了幼年的自己,看着父母的“互相打耳光、互相把对方的头往门上撞、互相撕扯衣服”也只能看着,只能哭。那个对爱情不抱期待,不知道该怎么爱人的人,认为假如步入婚姻,结婚对象也是如此的冰冷之人,最终二人将形同陌路,婚姻草草收场。
(三) “本我”“自我”“超我”的不平衡
根据案例资料信息,本文将“本我”“自我”“超我”的不平衡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超我”大于“本我”,这类人追求完美,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怕婚后向生活妥协,怕自己不再是那个积极进取、能够自我实现的人,怕不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环境,怕自己不能胜任多种角色、不能满足家人对自己的角色期待。另一种是“本我”大于“超我”,这类人一旦受到高标准、高道德要求的婚姻约束,便会感觉无能或焦虑。他们会认为婚后是受束缚的人生,为生活琐事和孩子所牵绊,更渴望没有约束、自由自在的恋爱或单身生活。
(四) 对紧俏婚恋市场的“合理化”解释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掩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201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大陆男性人口数量为71527万人,女性人口数量为6847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5∶100,排除非适婚年龄的人口之外,男女比列的失衡状况依然不容乐观。①我们可以看到,庞大的数字背后,一是许多适婚男性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如部分农村地区出现“光棍村”,二是随之而带来的水涨船高的聘礼与结婚的高花费。因此,部分人不是恐婚,而是恐于相亲无果和婚姻带来的高经济压力。面对难以承受难以改变的现实状况,一些青年内心产生了自我防御机制——合理化,潜意识里将难以步入婚姻症结归咎于自己的“恐婚”,誤打误撞地加入了恐婚族大军。
(五) 生的“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现代社会信息网络发达,网络充斥各种离婚、出轨、小三的舆论新闻。“小四”“小五”上位,曾经的山盟海誓化为污水,纵使你上亿身家也要沦落到人去楼空的故事让人们总结出“男人的嘴,骗人的鬼”,“爱情,信了你就输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结婚之后既要防止自己迁坟,又要防止别人盗墓”。如此让人惶恐的信息再加上目前社会高离婚率的事实,激发了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本能地提醒自己进行自我保护,本能地给自己设置恐慌的门槛,以确保自己不会在人生大事婚姻面前随便做出重大决定。
(六) 闯入意识的潜意识——梦
精神分析学派将梦与人的精神意识紧密相连, 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人的内心状态。①恐婚的原因多而繁杂,许多因素因为潜藏于意识之下让人们难以自知。但人在睡眠时,“超我”开始松懈,此时现实里被压抑的潜意识,以伪装的方式得以逃脱,趁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入睡前人们苦思冥想关于自己恐婚的一切问题,却因为强大的“超我”而百思不得其解,陷入痛苦的泥潭而失眠。入梦后,多年前被压抑的潜意识活跃浮现,这也正是为何众多恐婚网友在想到结婚或面对即将到来的婚期之时,失眠多梦,难以安睡。究其梦境,梦到的是童年时期不经意间的某些真实经历,梦到的是结婚之后对自己惨淡人生的假想,但这都是潜意识在提醒当事者恐婚的相关个人经历因素,同时也在激发恐婚者的防御机制,通过梦境告诉当事者潜意识中结婚的“后果”。
(七) 面对无法应付挫折的“退行”和“转化”
“退行”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有着多层意义,经典理论将其视为返回本能生活的早期阶段,现代精神分析更多地指过去(主要指婴儿期)的重现。②恰逢适婚的年纪,亲人们关切的催婚、对象暖心的求婚,看起来一切顺风顺水的日子却不知到底哪里出错了。婚期临近之时,有着心结的恐婚者如临大敌,面对不知该如何改变的现状,变得像小孩子一样,容易发脾气,容易哭,甚至直接选择逃避,与恋爱多年的女友分手。发脾气、哭闹作为情绪性的行为表现容易被发觉,而个人身体的疼痛与异常也不能被忽视。“转化”作为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防御机制之一,往往是指个人心理上的痛苦会转化为躯体上的疼痛。而转化的动机完全受潜意识控制,个人并不知觉。恐婚者精神上的痛苦、恐惧、焦虑会如案例文本中所示,转化为心里发慌、冒冷汗、月经紊乱等躯体症状。
五、 结论
综上所述,要缓解我国青年恐婚心态、减少因恐婚而产生的个人与家庭的焦虑与矛盾,促进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稳定,必须首先挖掘不良防御机制,战胜潜意识。不论是“压抑”“投射”还是“合理化”,在精神分析理论里都属于人类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并非对人不利,但当我们内心想要防御的事物与现实状况不符、影响我们的生活时就需要把防御机制挖掘出来。恐婚者自身应该积极探索相对应的恐婚原因,或借助心理咨询等专业的力量“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超越父母曾经的婚姻关系,看到我们的伴侣,而不是把我们内化的妻子或丈夫的形象投射到伴侣身上。也可将恐惧和担忧与伴侣沟通,让对方理解自己,帮助自己努力克服不论是原生家庭还是不幸的恋爱经历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让理性主导意识,实现青年努力自我提升。潜意识潜藏在我们的意识之下,此种隐形之敌最难战胜,而一旦变为意识,我们便有科学的武器可以应对,理性便是很好的一把利剑。面对社会上离婚率高的事实、让人惶恐的舆论信息,应该做到理性看待,相信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的理智与能力,不让盲从主导了我们的意识。此外,对于目前男女比例失衡、结婚花费高的现状,属于“个人能力不足”类型的恐婚者,也应该理性看待困难,不以偏概全,应尝试独立,努力提升自己。
最后,社会应适时宣传和进行干预,运用精神分析方法等心理学视角宣传恐婚的原因、对策等相关内容,让社会大众认识到这是人生经历、社会高压等多重原因交织的一种正常情绪,杜绝给恐婚者贴上“有毛病” “不孝顺”等标签。在到了适婚年龄就“催婚”的时代,希望社会大众尊重个人自由,给予同理心,给年轻人以克服恐惧和喘息的空间,帮助其减少精神上的压力。心理咨询机构、社会工作机构也应提升对恐婚者的重视度,及时开展个案、小组和社区活动,做好危机干预,减少自杀等危机事件的发生。
针对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而引起的对结婚离婚的热议,本文运用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对“恐婚群体”进行研究分析,有着现实意义和实用参考价值。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的特殊时期,本文透过互联网上现有的资源来进行案例资料的收集,有着安全、方便、快捷的特点,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且避免了传统访谈法中易出现的访谈者的个人主观倾向影响访谈质量的现象。在理论视角方面,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心理学的发展高度,在目前心理治疗和社会工作的个案中应用广泛,具有权威性和应用价值。
当然,本文也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精神分析的咨询与治疗着重通过分析,使求助者自己意识到无意识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变为意识,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使症状消失。①但这一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专业的咨询帮助,而本研究仅仅是基于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提出对策,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精神分析理论的运用,且对恐婚者的帮助是有限的。关于我国青年恐婚心态及其社会影响的研究有待未来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干预。
(责任编辑:亚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