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与教师应对策略

2021-09-28刘一帅

求知导刊 2021年31期
关键词:学习需求小学音乐策略

刘一帅

摘 要:小学音乐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欣赏与理解的综合能力,以作品的丰富情感内蕴影响、塑造学生。文章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以“爱与归属需要层次”为主要视角,在明确“爱与归属需要层次”的内涵及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现的前提下,探究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以期为小学音乐教学活动设计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学习需求;“爱与归属需要层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1-0032-02

引言

音乐凭借其跌宕悠扬的旋律和内蕴深刻的歌词,对人心、人性、人格发展具有一定的熏陶和导向作用,能够丰富人的情感世界。人可以在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中寻找到心灵的契合点,进而生发感慨,获得内在的平静和治愈。而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其自身对音乐的认知,也会改善其人际关系和情绪情感。正因如此,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不仅要注重对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总体学科目标的践行,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丰富学生的心灵,使其在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得以借助音乐作品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情感上的享受。“爱与归属需要层次”是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第三个层次,该理论注重人的多方面发展与需要,与教学中注重学生个人需求和感受有共通之处。因此,本文将以马斯洛“爱与归属需要层次”为基础,探究其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表现,最终明确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并予以反馈。

一、“爱与归属需要层次”的内涵

“爱与归属需要层次”中的“爱”是指相互理解与信任,“归属”是指一个人具有获得感和满足感,在社会群体中与他人建立起良好、密切联系,从而获得安全感。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爱与归属需要”属于较高层次需要,也被称为社交的需要,即每一位社会生活中的个体都期望与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等建立起较为亲密的关系,从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关怀与照顾,感受到来自亲情和友情的温暖与力量。

将这一需要层次延伸到小学音乐教学中,便启迪教师需要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觉能力、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将符合小学生认知特征的作品融入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潜意识内渴望从音乐作品中获得温暖、治愈感受和积极力量的需要以及获得心灵共鸣和认同的需要,教师以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召唤小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二、“爱与归属需要层次”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现

(一)小学生需要从音乐作品中感知爱的力量与治愈感

笔者通過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爱与归属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学生若能接受和认识不同音乐作品中传递出的治愈性情感,则会不知不觉地将其内化,从而获得正向情感的积极导向与内心的丰富。如罗马尼亚作曲家迪尼库的《云雀》,作为一首因在小提琴高音E弦上绝无仅有的颤音名曲,极具特色。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重点介绍该曲子在小提琴上下滑指的颤音技巧,但笔者在教学中,更侧重于让学生通过技巧体会与这首乐曲的共情。笔者利用校外公共课,带学生去往森林公园,在一片树林中进行这首乐曲的赏析。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E弦亮丽、清悦甚至可以说是透明的音色,结合颤音,学生立刻就能产生那种云雀争鸣的想象,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并且在赏析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快乐轻松的鉴赏体验。

笔者认为,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爱”在生活与学习中主要表现为情绪情感和个性特征两方面。如他们在情绪情感上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在渴求获得学习上帮助的同时希望获得精神关怀;个性特征主要集中于内向、外向、害羞、活泼、孤僻等方面。每位学生在性格上都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教育中逐步完成自我救赎和被治愈。音乐中的“爱”的教育,不是告诉学生“爱”的道理,而是让其在音乐中体会到“爱”的不同层次与内容。

在“归属”上,小学生往往表现为更乐于接受群体生活,渴望拥有知心朋友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人际关系的塑造和构建中感受被关怀的力量,进而尝试从自身出发给予他人关怀。如一个和谐的小提琴小组必定会带动整组成员学习小提琴兴趣的提高;而一个不和谐的小提琴小组,则可能导致整个小组的学生都放弃对这一乐器的学习,这意味着音乐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群体意识的管理和建设。教师可尝试将一些彰显“群体意识”和“社会交往”内容的音乐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其在聆听、想象和感知音乐的过程中体会在一定背景和大环境下,自身所享受的包容与呵护。

(二)小学生需要获得表达个人情绪的平台

“音乐可以给人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这便意味着在聆听、接触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可以获得一定的感悟,从而产生新的情绪或个性化见解。即使小学生的思考相对表层化,教师也不可忽略他们表达个人情绪的诉求。如笔者经常会用小提琴模仿各种声音,来代表音乐中的情绪,虽然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准确体会这些音符在音乐中代表的情绪含义,但是他们大部分都能说出其自身所理解的情绪,有时候是南辕北辙的,有时候是表层的,更多的是他们自己当时的情绪。音乐的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音乐对学生的影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笔者认为,一方面,只有学生将自身的学习情绪和音乐理解进行合理化表达,才能获得教师的认可与回馈。教师以群体表达作为调整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和节奏的参考,才证明教师真正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偏好。另一方面,学生若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音乐节奏、情感表现的合作交流或将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相联系,将自身情绪寓于其中,共同完成表演、探讨任务,也能让他在此过程中形成默契合作关系,在团体中获得归属感。

三、基于小学生音乐学习需求的教师应对策略

(一)建立音乐欣赏专题,给予积极情感熏陶

由于小学生需要从音乐作品中感知爱的力量,为了向学生传递更多积极阳光的能量,教师不妨利用2~3节课时间,专门开设一堂有关“爱的力量”的专题鉴赏课,反映和彰显亲情、友情、爱情和人文关怀的通俗易懂的歌曲,为学生播放。教师在教会学生不同作品曲调和演唱方式的基础上,要注重以歌词内容为导向引领学生进行理性探讨和审美阅读,剖析其中涉及的人物和情感力量。这种专题鉴赏的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从歌曲中汲取“爱的养分”获得积极情感熏陶,还能使其自发思考音乐对强烈、蓬勃情感的抒发意义,拓展音乐教学深度。

猜你喜欢

学习需求小学音乐策略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从学生学习需求视角谈大二英语听力教学
关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