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建构路径

2021-09-28郝燕婷

理论观察 2021年5期
关键词:基本特征生命教育大学生

郝燕婷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价值内涵;基本特征;建构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5 — 0162 — 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正确的生命观的确立与自觉践履,是每一个青年走向成熟与圆融的重要标识。让大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职责。大学生生命观的优劣关乎健全、优良人性价值的养成,关乎社会公共生活中“自我存在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共同生活”等生命伦理价值的培育,关乎分享、合作、宽容、关怀等社会公共价值信念的确立。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深入到大学生人格结构中的重要潜在力量,是生命伦理与心智成长的一个支点。如何把握大学生生命观发展动态,认清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功能,以大学生生命教育支撑时代新人培养,助力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意义十分重大并且影响深远。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内涵

作为一种大学生生命价值能力提升的实践理路与制度安排,大学生生命教育把信念、梦想、伦理、情感、境界等价值意蕴与正确的生命观形成相关联。基于生命价值视角来阐释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需要以鲜明的生命价值意蕴把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本质属性,并以此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明晰科学指引。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马克思指出:“人并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01为此,生命观不是单一向度,也具有社会属性,是个体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在与他者、社会不断交流、互动中形成的,是一种历史实践过程。基于此,大学生生命教育也具有社会属性,并根植于能动的社会实践,其引导大学生探索生命真谛,形成对待宇宙、社会、自我、他人的正确生命立足点,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这一正确观念的确立與自觉践履,促进大学生个体达成其生命意义并通向生命价值的丰盈,推动大学生在正确生命观的确立中不断实现整体性和谐,实现大学生与一切生命关系的通达与圆融。

培育健全的人格。从生命伦理学来分析,健全的人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命内在规定性,是一个人做人的生命尊严、生命价值和生命品质的总和。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深入到大学生人格结构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目标,具有重要的人格价值定向作用和人格精神导向功能,从总体上规定着应该养成什么样的人格,指导着如何养成健全的人格。就实质而言,在价值多元化时代,一旦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原值与标准,就很容易滑向生命相对主义、生命私利主义、生命伦理失序的风险。为了避免这一极端生命现象发生,需要通过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走出狭隘的生命个人主义观,在生命价值原值和生命价值标准等问题上形成正确的认知,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最佳状态,进而不断健全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培养优良的心灵秩序。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主题,就在于促进大学生实现对自我的突破与超越,而此一突破与超越深层次地体现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确立和大学生优良心灵秩序的养成。在此意义上,大学生生命教育彰显的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生命价值意义,表征的是大学生主体的生命本位价值、生命优先价值、个体生命幸福权利等。而缺少优良心灵秩序的大学生,则会产生一种被抽空的感觉,形成一种“否定自我”的空壳,从而使自我处于一种“非生命性的存在”状态。就实质而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就是作为鲜活的大学生生命个体切实体验丰富而充实的“生命崇高感”的过程,是大学生发现生命价值意义和崇尚生命神圣的过程,是确立社会“有我之境”的过程,从而形成优良心灵秩序的过程。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特征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延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根据时代提出的具体要求,深刻把握住时代新人培养的突出特色,掌握住树立正确生命观的内在规定性。正是沐浴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文化雨露中,才涵养与支撑起大学生的生命观视野。因此,必须深刻把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特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筑牢生命价值基础。

生命至上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3〕19立场问题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根本问题与重要特征,决定大学生的生命思想意识、生命情感态度、与生命行为实践。生命至上的立场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耦合点,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立足点。大学生是否具有生命至上的立场,决定其对于自我与他者生命的认知、态度与行为,这种立场也决定其是否将生命至上始终装在心中,决定其能否将生命情感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质言之,生命至上的立场是关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根本问题,并且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紧密相联,只有秉持生命至上的立场,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自觉性、持续性与实效性。

生命价值意义的在场。让生命在场并贯穿始终,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特征。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大学生生命教育以生命价值意义在场的视角规划整个教育实践,以生命价值意义在场的原则统摄教育目标的制定,以生命价值意义在场的方式推动教育内涵的建构,从而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命内涵更加丰富、生命边界更加宽广、生命力量更加持久。在具体的呈现形态上,生命价值意义在场建立起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搭建起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解析框架,彰显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精神维度,形成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话语体系。概而言之,生命价值意义的在场让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凸显出生命活力与生命色彩,达致生命与价值的共享,生命与思维的共振,生命与情感的共鸣。

具有生命主体性维度。在生命价值视域中,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主体性维度。这一生命主体性维度即是处于人生重要“拔节孕穗期”的广大大学生。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4〕544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础在于大学生主体,作用的根由在于生命主体,即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根据大学生主体的需要而不断发展演变。为此,大学生主体性维度成为考察大学生生命教育特征的重要视角。其实,大学生生命教育不是无主体性维度的单纯化实践过程,而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的现实需要而存在发展,这正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发展的社会价值。在此层意义上,只有从大学生主体性的维度分析大学生生命教育,才能彰显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特征。进一步分析,蕴含其间的大学生主体性维度是判断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而对大学生主体性维度的深刻把握及其衍生出的基本特征,只有在现实具体实践中考察,才能更为清晰明了。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建构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应当更加鲜明、聚焦、精准,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生命教育对青年生命伦理价值的引领作用,把大学生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各方面,持续转化为大学生锐意进取的内在动力,达致大学生生命教育应有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凸显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注重“有根”性。有根与无根相对,有根亦有生命。注重“有根”性,是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始终以服务大学生为根本,以形成对生命的科学理性认知为主线,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感与生命归属感。通过注重“有根”性,筑牢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根基,来培养大学生善待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心态,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心灵坚固性和坚韧性。具体而言,注重“有根”性,实施立足于生命至上为根本的生命教育,表现为满足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系统性需求,这里包括生命情感的系统化培养、生命伦理的系统化培养、生命价值观的系统化培养。进而言之,人是存在于一定历史文化中人,注重“有根”性与注重历史底蕴紧密关联,这就要求大学生生命教育要善于从系统的历史认知中增进对生命真谛的理解,从深邃的历史记忆中加深对生命的感性体悟与理性认知。

直面生命本身。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础,也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指向。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将直面生命本身作为出发点和重要载体,将生命价值、生命意识、生命情感纳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视野,从生命至上的高度予以关注。通过直面生命本身,从关切、敬畏生命的视角与层次来建构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不断彰显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命气息与生命底蕴。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让直面生命本身建构富有生命价值意蕴的实践体系,用生命的内在力量感召大学生,以真挚的生命情感关怀感染大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品质感化大学生,进而体现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直面生命本身的独特性与根本性。

突出生命共在。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突出生命共在指涉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共同存在,让大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存在,赋予个体生命成长的丰富多彩性。突出生命共在,内在要求大学生生命教育始终把大学生作为高尚的生命个体来看待,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创造性与自主精神,发掘和培养大学生的生命独特存在意义,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大学生的生命活力与生命力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突出生命共在要求建构一种“生命共同体”意识,培养大学生浓厚的感恩情怀,克服自我封闭和孤立、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破除思想的偏见,打开“个人”生命与“他人”生命、“社会”生命之间的通道,确立每一个大学生的“自我”生命对于“他人”生命、“社会”生命的道德伦理责任。

走进心灵具体深处。心灵是大学生思想的文化结构,是大学生的内在精神向度,是大学生自我的内在规定。海涅曾指出: “在一切创造物中间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更好的东西了。〔5〕75大学生生命教育要更加自觉地走入大学生心灵具体深处,让大学生失序的心灵与被物役离散化了的内在人格获得理性的价值统正和内在精神圆融,从而增进大学生生命教育对“心灵具体”的自觉关切,增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文化厚度、具体深度和现实穿透力。内嵌在大学生心灵具体深处,大学生生命教育能够实现从思维抽象到现实具体的跃迁,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更清楚地把握大学生优良心灵秩序的养成规律,使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形态更加的“厚实”和“丰富”,从而跨越心灵思辨表层的深渊,深刻把握住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在本质与发展规律,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开辟通往美好心灵生态的具体实践路向。进而言之,聚焦于大学生心灵具体深处,聚焦于社会现实复杂问题,并紧扣大学生心智发展的要求与步伐,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在必然要求。为此,必须立足于大学生内在心灵的现实具体,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理想和追求,从心灵具体中深刻把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理念,从大学生心灵具体中提炼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特征,从大学生心灵具体深处中探寻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进路,进而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心灵与生命、心智与生命的内在统一。

回归生活本质。生命之“在”,总是与日常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日常生活既是生命的重要领域,又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关键场域,直接关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际效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6〕165为此,只有回归生活本质,才能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现和创新等方面展示生命价值存在的本源性。生活是美的源泉,通过回归生活本质,让大学生生命教育融入现实生活世界中,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善、美,感悟美好生命中的精彩,感知生命的发展历程。质言之,回归生活本质不仅使大学生不断融入现实社会并获得对自我生命、他者生命、社会生命的认同感、敬畏感、尊崇感,而且为大学生形成关于生命认知的实在感、真切感、具体感提供了实践场域,不断表征着日常生活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在规定性。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07).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吴建华.思想道德修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基本特征生命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析“柔、屈、颤”在藏族舞蹈中的运用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