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历史启示与发展范式研究
2021-09-28王旭刘静姿
王旭 刘静姿
关键词:新中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X321;D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5 — 0021 — 03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立足我国生态建设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进行了一系列的伟大实践,带领中国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进行了系统阐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推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同时也使我国成为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所积累的发展经验也为世界提供了新的历史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范式”。然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与公共生态产品供给不足”已成为新时期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显著矛盾,生态文明建设仍任重道远。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历史启示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就十分关注生态问题,尤其是对全国的水利、林业等生态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并形成了针对性的指导对策,在生态方面初步积累了宝贵的建设经验。但由于历史局限性及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生态建设问题并未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处于社会建设的边缘地带。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态问题随着国家政权的稳定而逐渐由边缘化内容转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和关注的社会发展内容。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秉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相继提出了“人定胜天”“向自然开战”“绿化祖国”等号召,参加了人类第一次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国际会议,召开了我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等,拉开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已十分注重节约资源和开发再生资源。1960年我国提出“变废为宝”的口号,并进一步重申了“综合利用工业废物”的方针,建立了一大批综合性的自然资源保护区。而毛泽东同志除了以身作则引导全国人民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之外,还多次“在会议和讲话中提出在生产生活中节约资源的倡议,还提倡以发展畜牧业来发展可再生资源”;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當时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的发展局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经济建设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与建国初期的生态建设相比,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实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几十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因此这一时期党和国家注重依靠科技和法制保障解决经济发展中所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党在不断探索解决生态问题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逐渐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五中全会相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构建“两型社会”等生态建设理论,生态文明建设伴随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完善而全面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美丽中国”建设成为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深化发展阶段。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这七十多年间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环境保护状态的变化以及国家发展理念而不断更新,经历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早期探索阶段(1949-1977)、确立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初始阶段(1978-1991)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阶段(1992-2001),从提出科学发展观战略的成熟阶段(2002-2011)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诠释的升华阶段(2012年至今),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借鉴参考国外生态环保理论的有益成果,走出了一条契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生态文明建设也因此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念得到确立与普及,环境保护意识不断觉醒并加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不断完善,生态文化氛围逐渐浓厚,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和生态法治理念,坚持节约与保护优先理念高度融入人心,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行动助力。
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制度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不断建立健全,为生态文明建设构筑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在不断向前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呈现稳中向好趋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循环经济城市、低碳城市、海绵城市、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大都市病”与雾霾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作纵深推进,水利、林业、大气等生态问题持续得到有效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不断发展创新。
四是生态外交取得重大进展,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合作。我国积极推动国际间合作共赢,扩大同世界各国在生态保护方面利益的汇合点,力求在实现本国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同时兼顾他国和全球生态的保护与改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性价值极大凸显。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启示
1.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五代领导人在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中对人类发展规律的深邃思考,也是对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的回答。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改善、提高人民生活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制度与政策创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美丽中国的切入点。
2.着力强化生态建设理念。强化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原则等内化于心,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发展观念,进而实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变革,以此引领行动,真正走上生态文明之路。
3.注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必须有健全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保驾护航”,从顶层设计上保障落实才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否则一切美好愿望都将会是“空中楼阁”。
4.实行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复杂、全面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谋划推动,更需要全体公民、社会组织等社会活动主体的大力参与、积极作为、共同推进,才能共创绿水青山新局面。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范式研究
(一)坚定生态文明理念,廓清生态建设新思路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密不可分。深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的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认识、尊重、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思想,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挥发主观能动性,成为大自然的主人。这一思想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的客观认识,既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理论,也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对生态平衡等深层次问题的独特见解;邓小平同志则坚持注重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生态观思想,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基本思想;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大论断,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关于生态价值的基本理论;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则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习近平同志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当中,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两山论”等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系列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体系,指引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夯实生态文明物质基础
对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我们始终强调“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要靠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生态保护为导向倒逼转型升级,进而谋求科学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非简单地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跳出环境看环境”,让绿色理念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以高质量发展为前进目标引领全局性、系统性变革,在改革创新、激发新动能上做加法,促进发展方式实现质的转变,将优化、调整工业产业结构作为第一发展要务,通过自主研发或引进技术、人才等方式多样化、多方式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提升工业发展的绿色含量;重视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依据其原有基础结合现代化发展要求进行改造,同时要及时改造、淘汰落后企业,助力第三产业发展;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过程中要立足实际,在生态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以发展科技为主导,培育新型特色产业集群;在生态经济发展较为成熟、居全国生态经济领域领先位置的地区,则要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首要发展目标,加大在绿色能源、新动力汽车等绿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以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取得实效。
(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夯实生态文明制度保障
首先,要立足现有的制度为基础设计构建全面、科学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完备的制度引领和约束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各类规范性制度,加快确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各类环境污染防治制度,创新建立生态红线制度,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其次,进一步明确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纲领性地位,特别要注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全局性,在着力推进顶层设计的同时改革涉及生态环境治理的各类基础性制度,明确跨区域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并完善相关机构设置。加强将法治中国建设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要在现有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基础上,运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生态文明领域中原有难以解决或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此为依据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体系结构,着力构建科学全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体系,在强化生产者法律责任的同时增强对环境开发、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行为受到有效约束或保护。最后,要将落实科学的生态文明考评机制作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要任务。建立以生态效益为主导,涵盖资源消耗、環境破坏等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生态指标在内,以绿色发展指标为核心的考评机制,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棒和风向标。
(四)营造生态文化氛围,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引导全国深化环保、节约、绿色消费等思想观念,全面提升生态文化气息,培育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方式,提升生态素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建构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积极传播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并将其与我国当前的生态价值观、现代生态意识深度融合,以弘扬生态文明;积极建构生态文化的人文情怀;运用现代媒体传播手段向社会传输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文理念,以此引发全社会对自然的敬畏、对其它生物和谐相处的现实感动,进而引起全社会对人类行为的深刻反思;此外还要建构生态文化的多维视域,要以宏观生态文化价值观为引领、结合多地域多民族的生态文化内涵构建具有多维视域的生态文化体系,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态文化内容的同时满足他们的生态文化需要。
(五)积极开展生态外交,形成合作共赢新局面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实践,大力开展生态绿色外交,加强国际间绿色合作,着眼于推进全球生态规则的变革和生态秩序的重构,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首先要积极倡导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大力深化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合作,发展绿色金融,加大绿色投资,形成国际生态合作共赢新局面;其次要推动构建国际生态机制交流平台,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本遵循积极谋求国际生态交流与对话,主动为解决生态问题搭建国际平台,尤其要加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生态合作;最后要积极参与搭建国际生态治理机构,我国应充分发挥大国担当、负起大国责任,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国际生态治理机制,并在其中争取更多参与权和主导权,积极作为,为建设一个美丽清洁的新世界贡献力量。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我国在建设美丽中国,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长远性、根本性工作过程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旋律的同时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科学高效持续的新治理之路。作为“生态文明”理念的诞生地,中国始终肩负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承担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既要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使“美丽中国”建设迈入新台阶、书写新篇章,也要不断开拓创新,为世界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范式和可推广、可复制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智慧,圆满完成时代所赋予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答卷!
〔参 考 文 献〕
〔1〕董美怡.建国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历程研究〔D〕.沈阳:辽宁工业大学,2017.
〔2〕李全喜.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体系、理论创新与现实践履〔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9-13.
〔3〕陈凌.用高质量发展守护一江碧水〔N〕.人民日报,2018-04-27(05).
〔4〕刘晓朋.开创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20/c_1122859915.htm.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