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中国共产党追求人的现代化的奋斗历程及历史经验

2021-09-28李双龙单辉

理论观察 2021年5期
关键词: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李双龙 单辉

关键词:百年;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5 — 0010 — 05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历史成就。特别是在中国人实现自身现代化的过程中,经历了武装斗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文化自信等过程,由此也培育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张宪文认为“现代化”是由科学技术现代化 、生活方式现代化 、社会结构现代化 、组织管理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这八个基本系统组成的 。”〔1〕赵磊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现代化,也包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终极理想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人的现代化是人作为现代社会的主体应该具有的素质。包括与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精神风貌、文化素养、思想品德等内在涵养和道德行为规范、独立自主的活动等外在表现。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国民性的现代化。所谓国民性就是一个民族在长久的发展中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的行为方式(习惯)、情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总和。晚清时期,国民性被当时知识分子认为是中国国力不强,人民无法睁眼看世界的一个原因。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历程,总结实现这一现代化过程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追求人的现代化的奋斗历程

(一)1921年-1949年-武装斗争

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坚船利炮将中国的大门打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使得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但中国并没有进入现代化社会,也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梁启超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的责任是国民本身。鲁迅则认为当下的中国人缺乏的是诚与爱。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炮火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在各界仁人志士共同努力下,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但国民党背叛革命使得国民革命失败。随后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的担负起反侵略的重任,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战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3〕极大的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上下一心的凝聚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思想文化阵地上,陈独秀等人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成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提倡白话文的革命阵地,从面向精英知识分子层面转为面向大众,深化了民众对“科学和民主”的认识。思想的解放促成了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党的一大确定党的名称、纲领,明确现阶段的任务是将革命军队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党第二次全國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宣布中国共产党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4〕

邹容在《革命军》中指出中国人要脱去奴性,扫除专制就要以革命启智、革命破旧。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首先要从现实的人出发,中国共产党把人的现代化始终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以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认为“近代改革者们不仅要实现人的解放,也要实现人的重塑。”周恩来在《革心、革新》一文中将人主观的思想道德改造和客观的国家社会改造相结合。“革命”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一是武装革命进行的顽强搏斗,二是武装思想进行的精神变革。通过群众运动、文艺宣传或教育变革等途径对人进行全方位改造,树立起科学客观的思想,反对封建迷信,去除教条主义,消灭专制。毛泽东认为社会发展前提是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此基础上个人的独立才能存在。打破土地封建所有制,让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流,增强人民的觉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解放人、发展人、为了人”的奋斗目标。

(二)1950年-1977年-艰难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党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于1956年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参会代表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人士,人民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来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中国成立初的现代化过程受前苏联影响较大,随后党认识到要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性。1963年毛泽东提出建设“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57〕表明共产党对现代化的内涵是有了深刻的理解,但是对任务的困难认识不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缓慢。

1956年“一五计划”完成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30%,人均收入大幅增长,文革前大中专毕业生已达350多万。但这一时期的阶级斗争较为突出,对国内的主要矛盾认识不清,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国内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体制不完善。1958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强调教育的政治功用,坚决与资产阶级思想做斗争,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6〕196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千人大会,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的错误进行自我批评,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家为发展艺术文化和科学事业,解禁了文革时期大量优秀的电影、戏剧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高考的恢复和《1978-1985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国家秩序逐渐平稳,社会主义事业也进入到建设时期,人民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激发,生活质量有所提升。

(三)1978年-1997年-解放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新一轮探索。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要从实际出发,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想要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就要开放国门,经济发展是现代化的基础。正如英格尔斯所说“个人现代性并不是国家经济现代化后的产物或副产品,它不仅能在现代化机构不甚普遍的经济落后的国家里产生和发展,而且往往就是这些经济落后的国家走向经济现代化的先决条件”。〔7〕1992年邓小平进行南方谈话,让人民不被抽象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束缚,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方针。

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行动准则;将“富强、民主、文明”作为奋斗目标;将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斷制度优劣的依据。“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 决定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国内条件, 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8〕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让科学文化站到了其应有的位置上,知识分子地位逐渐提高。

总之,改革开放就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革除的是人民思想上对社会主义认识不足问题。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反映了人的现代化思想不断创新。十三亿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稳步迈向向现代化国家社会,邓小平认为人的现代化离不开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但共产主义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贫穷主义。中国共产党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现代化内涵的不断丰富更体现在政治民主与科学文化上,邓小平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9〕这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政治基础。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群众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度影响民主意识的发展,国家保障人民行使民主的权利,健全民主法制,将政治民主纳入到现代化体系中来。同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通过大力宣传法制思想,提升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四有新人”的提出更是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理想和道德、文化和纪律全面发展的新青年会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学习经史文哲和马列毛邓的理论思想,不仅是专业素养与文化知识的新融合,更是打破原有桎梏,冲破思想牢笼的新举措,为持续推动国民素质的提升,向人的现代化发展前进打下坚实基础。

(四)1998年-2012年-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是正确的,但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教条主义,要在实践中发展检验。江泽民同志强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0〕2004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入新世纪,党对现代化的思想理念有了新的解读,牢牢把握住科学发展观的宗旨,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社会建设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这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将人与人的和谐共存、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的需求与功能的和谐这三个方面作为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四位一体的,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明:“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1〕在2003-2011年间,我国经济水平逐年提升,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实力增强。

21世纪世界各国争相博弈,比拼国家的综合国力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人才,“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八个字突出了其重要性。而人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人才创新不仅能实现人自身的价值,也能实现人社会的价值,不断追求思想上的自由解放。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一是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增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二是精神文明的建设,提升人的文化素质,为重塑民族精神和实现民族理想而不懈努力,把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团结人铭记于心。同时为了塑造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将爱国、爱科学、爱人民、爱劳动、爱团结、爱诚信、爱法律和爱奋斗融入时代精神,凸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抵制懒惰、骄奢、无知、失信等行为。

(五)2013年至今-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特别地突出了“四个自信”,其重要内容就是文化自信。走好这条路就要“对当前以及世界历史大变动、大发展、大转折要有清醒的认识,对我们的国情、长短及走向要有充分的把握”。〔12〕我国的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分“两步走”,一是从2020年开始用十五年的时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再用十五年的时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上坚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全局,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解决人的异化和贫富差距问题。坚持“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坚持主动、双向、全面、公平和共赢的开放。从“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刻在心上,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国民性具有历史和时代的特征,在稳定中变化,以一种继承和发展的方式演变。“文化自信”就是要增强人民群众的民族自尊性、自豪感,这是中国发展的软实力,也是一百年后的中国人不同于一百年前的中国人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不断改革教育理念,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学习是同等重要的,习近平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社会实践等方面,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注意提高个人的主体意识和素质教育,尽可能地发挥人最大的潜能,才能造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的价值标准,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具有传承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作用。我国的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现代化的脚步反映了人从心理到思想到行为上的转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落实才能增强“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哲学、人文思想,必须大力传承和延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是民族发展的根本。同时,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扬弃的继承,防止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二、中国共产党追求人的现代化的意蕴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中国人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正通过“站起来”、“富起来”达到“强起来”的境界。

(一)中国人站起来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直接成果是新中国的成立,这也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标志。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从此进入了新纪元。中华民族也以前所未有的精气神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一化三改”的措施,使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后确立了符合国情的经济体制,成为各项事业稳中向好发展的基础。此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是中国人民在政治民主上的“站起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露头角。这一系列的政策,让中国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再受人奴役。特别是抗美援朝对印反击战的胜利,切实产生了来自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斗争精神。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讲的斗争,……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13〕很准确地概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实现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而做出的伟大贡献及这一贡献的核心意蕴。

(二)中国人富起来

精神文化与物质文明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人民发展自己、强大自身的重要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来源,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条件。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小岗村的家庭联产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打破原有的公社体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逐渐解决温饱问题。在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先设立沿海经济特区到长江三角洲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经济带到全面開放,实现了中国经济腾飞式发展。精神文明的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文化,以此提升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人的精神文明发展和物质文明同样重要,物质文明增长促进精神文明增长,高度的精神文明会成为物质文明增长的动力。“富起来”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继“站起来”后的新阶段。“富起来”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中国人民也正以积极的姿态走出国门。中国人民在“富起来”的阶段,开始以国际的视野审视社会问题,同时以更为开阔的胸怀拥抱世界。

(三)中国人美起来

“美”是一种德性,也是一种德行。追求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历史使命。小康社会是美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讲,就是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历史篇章,这其中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布局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梁八柱的重要组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要实现美好生活必须继续推动发展。人民为了美好生活而不断奋斗,愿与各国人民齐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努力。“美起来”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实现自身现代化的更高境界。“美起来”,不仅指向自身的美,更通过自身之美达到社会之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正是对中国人民追求“美”的最高境界。

三、历史经验

当前,党带领中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在实现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自身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正以前所未有的变革勇气努力前行,必须深刻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追求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以更为积极的行动实现中国梦的夙愿。

(一)目标明确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奋斗历程表明,任何历史时期的奋斗都必须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并且必须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即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坚持党的领导,将奋斗目标化作行动的动力。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阶段的行动目标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目标是推翻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解放人民,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取得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过不断摸索实行改革开放,目标是让国家和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富起来。当中国迈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仍能清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实现全民族共同富裕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

(二)科学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并且在不同的阶段产生了不同的伟大的历史成果。马克思主义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的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施了不同的策略。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科学发现了新的事物,唯物主义也应做出相应改变;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则新发展道路也将出现。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先进性和科学性,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把尖刀,通过吸取人类社会历史的经验教训和优秀文明成果来不断丰富自身。中国共产党正是将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自身发展壮大的源动力,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断焕发生机,永葆青春的秘诀。

(三)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历史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与建设时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并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工作的中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奔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人民群众是活动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14〕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依靠群众,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同时相信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社会才能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正因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利益而斗争,才能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战胜重重困难,不断接近民族复兴的中国梦。”〔15〕中国人民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及其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国人自身现代化的努力,最终要落实到中国人自身这一主体上来,要充分发挥中国人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中国共产党所要做的就是为群众自身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丰富的物质条件,与新时代文化氛围。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党带领各族人民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吸取力量。新时代习近平再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把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都置于人民的利益考量之上。“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16〕

(四)以史为鉴

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国共产党人善于从历史中找寻社会发展的规律,善于从中国历史中探寻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也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会有社会的现代化,也不会有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民众知识文化水平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积极发展教育事业,致力于扫除青壮年文盲,到20世纪末实现了双基目标,即“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国人民整体素质有了极大提高。严复在《原强》中所说的民力下、民德衰、民力困的历史已经逝去,时代性是国民性改造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国民性,将其与现代化的历史进路结合,提倡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要特别注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学习历史中吸取歷史的教训,反思历史的经验,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扪心自问、砥砺前行。

〔参 考 文 献〕

〔1〕郭德宏.什么是现化〔J〕.新视野,2000,(02):47.

〔2〕赵磊.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J〕.人民论坛,2019,(09):8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论联合政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33.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 〔M〕.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46.

〔6〕张伊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现代化:演进、特征与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30-32.

〔7〕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8〕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2:82 .

〔10〕施伟.与时俱进:江泽民思想最具特色的理论品质〔N〕.扬州日报,2010-05-13(A03).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徐伟新,刘德福.落日的辉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42.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15〕何玲玲.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百年演进及其主要经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28.

〔1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现代化中国共产党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敢立潮头唱大风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我的女巫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