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高最忌矫饰

2021-09-28王充闾

共产党员·下 2021年9期
关键词:麻衣归隐庐山

王充闾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灵澈

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作者简介】

灵澈(746-816),字源澄,唐会稽(今苏州)人。律宗僧人,驻锡衡岳寺。著有《律宗引源》廿一卷。与刘禹锡、刘长卿、吕温交往甚密,互有诗相赠,享誉当时的诗坛。

東林寺在庐山西麓,始建于东晋,为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

唐代古籍记载:诗僧灵澈“以文章接才子,以禅理悦高人,风仪甚雅,谈笑多味”,居洪州大悲寺和庐山东林寺时,与为政清廉、官声卓著,时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兼洪州刺史的韦丹结为忘形之交,经常有诗歌唱和。一次,韦丹寄诗给灵澈,内含退官归隐之意。灵澈阅后,深有感触,便作此诗以答。

韦丹的诗是这样的:“王事纷纷无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已为平子归休计,五老岩前必共闻。”意思是,勤劳王事,公务繁杂,整天忙忙碌碌,眼看一生就这样慢慢过去了;其实,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没有什么可留恋的。我已经像张平子那样,做好了退休归隐的准备,这在庐山五老峰前,当是众所闻知的了。“平子归休”句: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字平子,曾官拜郎中,著有《归田赋》。“共闻”,《云溪友议》作“共君”。

诗僧灵澈所在的庐山,距离韦丹供职的洪州(南昌)二百余里,见面交谈颇为不易。所以,诗的前两句,先是叙述他在寺内平静的修行生活,用以酬答朋友韦丹的问讯。“年老心闲”,述说他的精神生活状态;“麻衣(纯粹用布、毫无文饰的衣服)草座(稻草或蒲草编制的坐垫)”,状写其简陋的物质生活情境。后两句,书写所闻所见,夹杂着风趣的议论。因为友人谈到归隐之事,诗人便就着这个话题发表了他的看法,结合自己的日常见闻,对官场中明明是贪恋功名禄位,却以清高自诩的口是心非、盗名欺世的虚伪行径,表示不屑,予以尖锐的讽刺。

诗从生活实际出发,造语平淡自然,亦庄亦谐,却冷峻如刀,直刺一些人的痛处,针砭时弊,大有益于世道人心。这使人想到清代诗人黄莘田的七绝:“常参班里说归休,都作寒暄好话头。恰似朱门歌舞地,屏风偏画白蓣洲。”

我们如果不了解韦丹的为人和他与灵澈上人的深厚友情,可能会误认为后两句诗隐含着对韦丹讥刺的成分。其实,灵澈是在谈了个人生活的寒俭之后,顺便发表了对见闻所及的社会现象的看法,纯属挚友间推心置腹的交谈,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猜你喜欢

麻衣归隐庐山
草堂归隐
天宫院
做一次庐山客
悬崖上的呼救声
毛泽东登庐山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归隐情结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