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1-09-28吴学东
吴学东
(长春市中心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
0 引言
本次研究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决定以脊柱微创手术作为首选治疗手段,以获取最佳手术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骨科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参与研究调查,并将其中的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在35~65岁,平均(50.23±5.12)岁;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在35~65岁,平均(50.49±5.32)岁。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指导患者保持俯卧位,实行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后,抬高患者骼嵴两侧,让腹部离开床面。选择腰椎后部中间作为切口位置,将骨膜向下脱离至骶棘肌后,向外牵引,将变形的椎间隙完全显露。将变形椎间隙相邻椎板边缘切除,选择黄韧带行开口,将其向外翻,显露病变髓核组织,并予以切除。缝合切口后,消毒。
观察组给予脊柱微创手术。指导患者保持俯卧位姿势,向后突出腰部,扩张椎间隙,扩大Kambin穿刺三角区面积。借助于X线机辅助,沿腰椎棘突行纵向标线,且沿椎间隙横向标线后,以交叉点作为椎间盘中心。行局部麻醉后,以18 G穿刺针穿至椎间隙。注射1~2 mL青蓝胭脂红于椎间盘内,了解纤维环情况[1-3]。将导丝借助于穿刺针扩张工作通道,将7.5 mm工作套管放置其中,选择椎间孔镜配套钳将突出髓核取出,再选择双极射频消融技术对封闭破损的纤维环进行修补。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VAS疼痛评分量表评测两组VAS评分。
②比较两组腰椎功能,选择JOA评分法评测术前、术后腰椎功能,总分值0~29分,分值与之呈正比。
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则说明生活质量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软件分析、处理,用t检验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相关时间值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1 d、7 d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腰椎功能比较
术前,两组腰椎功能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腰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水平
术前,两组患者躯体疼痛、生活活力等评分相比,有可比性(P>0.05);术后,观察组躯体疼痛、生活活力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常见的骨科疾病,以腰腿痛、下腹部痛、下肢放射痛、肌肉无力或萎缩、麻木、跛行等为主要表现形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病症通常在不经意间显现,如长时间走路会导致坐骨痛或腰痛、长期睡软床会加重腰腿疼痛感等,而且此病的持续时间较长,发作起来的疼痛感较为剧烈且显著,患者长期受病痛折磨,很可能会影响到患者治疗期间的情绪,使之萌生出抑郁、焦躁等负性情绪,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拖慢治疗进程。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类型,且不易治愈,具有较强复发性,而临床上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病症则秉持先诊断后治疗的原则,同时以牵引治疗、理疗、推拿或按摩等非手术治疗及开放手术或微创手术等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其中,非手术治疗的治疗周期较长,因长时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很容易出现抗拒、焦虑、烦闷等负性情绪,持续影响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4-6]。因而,本次研究决定以脊柱微创手术作为最佳治疗方式,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借助于椎间孔镜的辅助,获取最佳手术视野,准确、彻底的清除病灶,同时减小对腰椎周围组织的损伤度,一切以腰椎功能的提升为关键性条件,并全面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强化手术治疗效果。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s)
?
表2 两组腰椎功能比较( ±s, 分)
表2 两组腰椎功能比较( ±s, 分)
?
表3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水平( ±s, 分)
表3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水平( ±s, 分)
?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脊柱微创手术予以治疗,可显著缩短相关时间值,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减轻疼痛感,提高腰椎功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