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分析

2021-09-28赵萌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5期
关键词:电凝切除率息肉

赵萌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0 引言

胃肠道息肉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内科疾病,早期切除息肉预后良好[1]。以往主要通过内镜电凝切除术进行治疗,虽然该术式操作便捷,但难以把握切除深度,治疗效果尚不理想。近些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逐步成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得以完善和发展[2]。有临床资料表明,将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应用于胃肠道息肉患者的治疗中,疗效较满意[3]。有利于提高一次性完全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术后恢复,改善预后。在此次实验中,对70例胃肠道息肉病患的息肉清除效果开展对比与研究,旨在探讨2种手术方案对于改善预后效果的差异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消化内科收治的胃肠道息肉患者共70例作为此次观察主体,将其实施随机抽样法分成两组,分别是观察组(n=35)与对照组(n=35),观察组中女性15例,男性20例,年龄在30~67岁,平均(48.46±4.51)岁,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方案。对照组中女性14例,男性21例,年龄在43~78岁,平均(48.51±4.54)岁,接受内镜电凝切除术治疗方案。对两组各项基线数据通过统计学比对后显示,数据间呈现的差异不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n=35,实施内镜电凝切除术治疗方式),病人采取左侧卧位,应用内镜对息肉位置、大小等进行详细探查,使用高频电刀在息肉边缘0.2 cm的位置将其切除,电刀功率30 W,电凝时功率设定为50 W,尽量控制切割深度在黏膜下,切除时注意避免损伤肌层。切除结束后取出息肉,若患者出现活动性渗血,立即予以电凝止血,并对创面进行处理。

观察组(n=35,实施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方式),病人采取左侧卧位,应用内镜对息肉位置、大小等进行详细探查,后从息肉底部边缘进针,选择1~4个不同的点作为注射点,后将生理盐水1~5 mL,通过内镜下液体输送管道注入。使病灶与其粘膜下层分离,尽可能缩小高频电切范围,注射后仔细观察基底部是否充分隆起,若未充分隆起,需增加注射点,保证肌肉层与黏膜下层分离,便于控制切割深度。当息肉基底部充分隆起后,用圈套器固定好息肉基底部,使用电凝、电切等方法切除息肉,切割范围控制在基底外5 mm左右,如患者息肉较大,可多次剔除。切除结束后取出息肉,若患者出现活动性渗血,立即予以电凝止血,并对创面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1)根据疗效标准进行评价,患者手术后胃肠镜结果提示息肉均一次性完全切除,无残留则表示为显效;手术后胃肠镜结果提示息肉一次性未切除干净,有部分残留则表示为有效;手术后未达到上述标准则表示无效。(2)统计病患的多次切除率与一次性完全切除率。(3)通过统计病患的出血发生率与穿孔发生率等对两组预后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70例胃肠道息肉切除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胃肠道息肉切除患者的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82.86%,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胃肠道息肉患者的有效率更高(P<0.05),如表1所示。

表1 70例胃肠道息肉切除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对比[n(%)]

2.2 70例胃肠道息肉患者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为94.29%,对照组患者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为77.14%,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胃肠道息肉患者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更高(P<0.05),如表2所示。

表2 70例胃肠道息肉患者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比较[n(%)]

2.3 70例胃肠道息肉切除患者的预后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胃肠道息肉切除患者的出血与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如表3所示。

表3 70例胃肠道息肉患者的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胃肠道息肉主要是指出现在胃肠道粘膜突向腔内形成局部隆起良性肿瘤,根据组织学类型可分为炎症性、肿瘤性、增生性与错构瘤性四类[4]。由于胃肠道息肉的症状不显著,容易被临床医生与患者忽视,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发生胃肠道息肉癌变与消化道出血风险,这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5]。因此,早期切除息肉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内镜下电凝切除术为目前临床上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主要术式,具有微创、操作便捷、痛苦小等优点,但不易掌握切除深度。其中对于带蒂型与隆起型息肉的切除深度把握比较简单,疗效确切。但在内镜下操作时,对于扁平型息肉的切除利用内镜探查病灶深度边界难以显著区分,切除深度难以把握,内镜下电凝治疗扁平息肉一直是一个棘手的临床问题,在息肉切除过程中,反复操作会使手术创伤大大增加。若切除深度不合适,可导致息肉切除不彻底,甚至造成消化道穿孔,临床疗效尚不理想[6]。

近些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逐步成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得以完善和发展,该术式可将电凝切除与黏膜下注射有效结合起来,先在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使息肉病变充分隆起,有利于增加黏膜下层的厚度,便于控制切割深度[7]。后使用圈套高频电凝切除术,可实现对病变位置的完整切除,减少穿孔几率,提高扁平型息肉的切除质量[8]。和常规电凝切除术相比,内镜黏膜切除术可以清楚的探查病灶深度边界,套圈切除可以确保病变黏膜组织被完全切除,且不会损伤黏膜肌层。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为94.29%,对照组患者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为77.14%,相较于内镜电凝切除术治疗方式,胃肠道息肉患者通过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后的有效率更高,一次性完全切除率更高,出血与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提示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更佳,有促进术后恢复,改善预后。

研究结果表示,内镜黏膜切除术由于操作简便、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定等优点,对于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安全性等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普及与推广。

猜你喜欢

电凝切除率息肉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合黏膜下注射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胃镜电凝止血联合镜下蒙脱石散创面给药治疗胃溃疡出血的疗效分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结局分析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腹腔镜下电凝胆囊动脉行胆囊切除术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