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地区青壮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趋势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1-09-28曾子露关琳田昊宇张鑫赫孙菁李丹李异玲
曾子露,关琳,田昊宇,张鑫赫,孙菁,李丹,李异玲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沈阳 11000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以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脂质蓄积≥5%)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NAFLD已成为慢性肝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可以进展至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1-2]。据统计,NAFLD全球发病率约为10.9%[3],西方各国的发病率为17%~45%[4]。然而近二十年来,NAFLD在亚洲地区的患病率也呈迅速增长趋势,由最初的25.28%(1999年至2005年)、28.46%(2006年至2011年)逐渐增长至33.90%(2012年至2019年)[5]。研究已显示自21世纪以来我国NAFLD患病率逐年升高[6],尤以北方地区增高显著[7]。
本研究通过对沈阳地区青壮年NAFLD患病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NAFLD的流行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旨在为本地区NAFLD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沈阳地区东软集团职工健康体检数据资料。纳入标准:(1)沈阳市居民或有长期沈阳居住史;(2)年龄18~60岁。排除标准:(1)既往酗酒史及长期服药史;(2)严重肝病病史;(3)资料不完整。共纳入45 187例,其中男32 340例,平均年龄(33.48±7.63)岁;女12 847例,平均年龄(32.67±7.89)岁。以NAFLD诊断标准[8]为依据分为NAFLD组(n=14 063)与非NAFLD组(n=31 124);根据WHO超重亚洲标准[9][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3 kg/m2]分为肥胖组(n=20 170)和非肥胖组(n=25 017)。
1.2 研究方法
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身高、体质量,并计算BMI。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血脂[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id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id cholesterol,HDL-C)]、血尿酸、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adase,GGT)]、肾功能(尿素氮、肌酐)指标均是抽取患者清晨空腹8 h以上的肘前静脉血,采用自动生化仪分析获得。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TATA/SE 15.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的危险因素,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14年至2018年间沈阳地区青壮年NAFLD的患病趋势
结果显示,2014年至2018年间沈阳地区青壮年NAFLD患病率分别为29.31%、29.04%、30.67%、32.73%和31.54%,总体呈上升趋势。除2014年与2015年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外,其他年份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 0.05)。2014年至2018年间男性患病率分别为40.59%、40.35%、41.93%、44.50%、45.02%,女性分别为11.55%、12.19%、13.78%、14.62%、14.13%。男女NAFLD年患病率均呈增长趋势,且性别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 0.01)。
肥胖组中NAFLD患者10 674例(52.92%);非肥胖组中NAFLD患者3 389例(13.55%)。2组NAFLD患病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NAFLD组中男11 686例,女2 377例。可见,NAFLD患者中男性、肥胖者居多。另外,研究还显示,NAFLD组中,男性BMI[(28.57±3.20)kg/m2]高于女性[(24.56±2.90)kg/m2,P< 0.01],提示BMI可能是导致不同性别NAFLD患病率明显差异的因素之一。
2.2 NAFLD组与非NAFLD组临床指标比较
结果显示,与非NAFLD组比较,NAFLD组FBG、HCT、TG、TC、LDL-C、ALT、AST、ALP、GGT、血尿酸、尿素氮、肌酐均增高(均P< 0.001),而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 corpusular volume,MCV)、HDL-C降低(均P< 0.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i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3 NAFLD组中不同BMI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结果显示,与BMI<23 kg/m2患者比较,BMI≥23 kg/m2患者的HCT、MCV、TG、LDL-C、HDL-C、ALT、AST、ALP、GGT、血尿酸、尿素氮水平差异显著(均P< 0.05),见表2。
表2 NAFLD组中不同BMI患者临床指标比较Fig.2 Differences between clinical biochemical indices among different BMI groups in the NAFLD group
2.4 NAFLD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NAFLD作为因变量,以FBG、BMI、HCT、MCV、TG、TC、LDL-C、HDL-C、ALT、AST、ALP、GGT、肌 酐、尿素氮、血尿酸、收缩压、舒张压、是否胆囊结石、是否胆囊息肉作为协变量,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各因素与脂肪肝的相关性。然后将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BG、BMI(≥23 kg/m2)、ALT、ALP、GGT、TG、LDL-C、HCT、尿酸、舒张压、胆囊息肉均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AST、肌酐、HDL-C、MCV、收缩压是其保护因素。见表3。
表3 NAFLD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ig.3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in NAFLD patients
3 讨论
已有研究[10]显示,不干预条件下约20%NAFLD可进展成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而NASH人群中约20%可进展至肝硬化。NAFLD早期症状不典型,进展至终末期无法逆转纤维化,近年来被认为是慢性疾病中的无形“杀手”[11]。也有研究[12]显示无NASH或纤维化的NAFLD进展至肝硬化平均需要57年,因此若能及早重视并加以干预,NAFLD的患病现状将会得到有效控制。胰岛素抵抗是NAFLD发病中的重要环节,饮食习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发现2014年至2018年沈阳地区青壮年NAFLD患病率总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与以往国内不同地区的研究[13]结果类似。但自2018年开始,患病率有小幅度下降,这可能与NAFLD以及相关疾病问题引起重视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男、女性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P< 0.01),与以往研究[14-15]结果一致。可能的原因包括:(1)男性不良生活习惯多;(2)存在生理因素差异。雄激素是内脏脂肪增加因子,而雌激素是内脏脂肪抑制因子[14];(3)男性BMI偏高。已有英国流行病学研究[16]发现肥胖人群中NAFLD患病率为80%~90%,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本研究结果提示BMI可能是性别间患病率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BMI≥23 kg/m2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
NAFLD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且与代谢综合征互为因果,相互促进[17]。本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BG、BMI≥23 kg/m2、ALT、ALP、GGT、TG、LDL-C、HCT、尿酸、舒张压、胆囊息肉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C、MCV、收缩压是其保护因素,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
近年来,研究[18]认为NAFLD可造成一定的肾损害,合并肾功能不全者死亡率高于单纯NAFLD患者。本研究中肌酐是NAFLD发病的保护因素,考虑可能是本研究纳入数量有限、未区分年龄层、基础肾脏疾病未知以及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影响等原因所致。
NAFLD患者多无明显症状,但由于肝内脂肪堆积、肝脏损伤,部分可引起肝功能改变。有研究[19]提示高AST是肝硬度增加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提示AST为NAFLD发病的保护因素,与实际肝损伤表现矛盾,分析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肝功能指标灵敏度差异;(2)纳入研究对象有限而产生偏倚;(3)肝炎和单纯性脂肪肝人群分布不均;(4)纳入变量较多而出现多重共线性。
综上所述,沈阳地区2014年至2018年青壮年NAFLD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男性和肥胖者居多。NAFLD患者中男性BMI值较女性偏高,NAFLD的发生与血糖、血压、血脂、肝功改变密切相关。本研究中,研究对象选择局限,在未来研究中需要扩大样本选择范围,采用分组抽样方法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进一步对本研究结果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