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研究述评

2021-09-28薛威峰马艺丹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韧性心理健康

薛威峰,马艺丹

(乐山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0 引言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历年来受到广泛关注。长期的亲子分离、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监护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诸多影响。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行为、情绪、学业、社会适应问题,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堪忧[1-3]。留守儿童似乎更容易被打上“问题儿童”的烙印。但是根据2013—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认知、心理及学业均适应良好的留守儿童占14.2%[4];在抑郁情绪、孤独感等方面,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5],留守儿童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6]。同样处于亲情缺失的不利条件下,为什么有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心理健康问题,有些却没有,甚至能够发展良好?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更多的研究者从心理韧性的角度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心理韧性(Resilience),也译为心理弹性、复原力、抗逆力等。主要指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压力/逆境的个体,其身心未受到处境损伤性影响甚或愈挫弥坚的发展现象[7];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者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有效应对和良好适应[8]。纵观心理韧性的研究,不利环境并不一定导致个体的发展不良,个体仍可能保持健康的发展[9]。心理韧性的研究关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保护性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当儿童处于不利环境时,来自个体、家庭、家庭外的保护性因素会共同抵抗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得个体顺利发展[8]。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不再仅仅关注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发展问题,而是更为关注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外保护性因素及如何提升心理韧性水平,对于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2020年3月5日至10日,笔者利用中国知网(CNK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使用关键词(“留守儿童”)和(“心理韧性”或“心理弹性”或“抗逆力”或“复原力”)在心理学文献分类中进行检索,并使用百度学术、微软学术、谷歌学术搜索进行补充,而后人工过滤选择实证研究论文、硕博士论文、综述类论文,共计检索筛选文献225篇。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文献,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现状以及影响心理韧性的内外保护性因素,探讨了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促进心理韧性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

1 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现状的研究

1.1 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测量工具

梳理文献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或量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进行测量。常用的代表性的心理韧性的测量工具有两类:

一类是国内学者编制的量表或问卷,主要有:(a)胡月琴、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五个因子,前三个因子属于个人力,后两个因子属于家庭力[10]。该量表在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测量上应用最为广泛。(b)李宏翰、权方英编制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卷,分为自强自立、社会能力、社会兴趣、自我效能等四个因子[11]。

另一类是国外学者编制、国内学者进行修订的问卷或量表,主要有:(a)李海垒、张文新修订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中文版,有11个因子(外部保护因子7个、心理韧性特质因子4个)[12];(b)李永鑫等修订的心理弹性量表,只有一个因子[13];(c)向小平等修订的儿童青少年抗逆性量表中文版,包含社会支持力、家庭支持力和个人抗逆力三个因子[14]。

综上可见,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论框架编制的心理韧性测量工具,有些侧重于测量心理韧性的内外保护性因素,有些侧重于测量心理韧性的内在结构,并且量表或问卷的维度多样,这给研究结果间的相互比较带来了困难,也可能导致研究结论之间存在差异。

1.2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比较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研究呈现相异的结果。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非留守儿童无显著差异[15-16];也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总体低于非留守儿童[17]。

对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元分析,结果也存在差异。文一等对中国儿童心理韧性研究的元分析发现,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得分高于留守儿童[18]。元帅等元分析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在个人力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维度上没有明显差异,而在积极认知维度上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支持力中家庭支持维度不如非留守儿童,而人际协助维度上没有明显差异[19]。另一项元分析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韧性总分以及家庭支持维度存在显著差异[20]。

综上可见,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现状的研究,不同研究结果各异,可能的原因主要在于:(1)采用的心理韧性测量工具不同。由于不同的心理韧性测量工具基于不同的理论编制,有着相异的结构维度,给研究结果的相互比较带来困难;(2)研究样本量存在差异。研究发现,纳入元分析中的留守儿童取样超过700名的研究结果与元分析结果一致[20]。

1.3 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心理韧性的差异

在性别差异上,有研究指出留守女童的心理韧性显著高于男童[13,21];而有研究发现留守男生的心理韧性好于留守女生[22];也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不存在性别差异[23]。元分析研究发现,留守男童与女童的心理韧性不存在显著差异[20]。

在年级(年龄)差异上,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不存在显著差异[24];但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存在显著的年级(年龄)差异[25,26]。

此外,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心理韧性还具有如下差异:家庭贫困与家庭普通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有差异,贫困留守生的心理韧性显著高于普通生[3];独生子女心理韧性优于非独生子女[27];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心理韧性显著高于双亲外出者[28];母亲监护的儿童心理韧性水平最高,祖父母监护者次之,父亲监护者最低[13]。

综上可见,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心理韧性的差异,不同的研究呈现不同的结果,这提示我们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存在差异性。在未来研究中要全面恰当地选择留守儿童样本,特别注意研究样本的取样规模要适度,以及样本的年龄段、性别比例、跨地域性与代表性等,以便进一步深化对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

2 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心理韧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那些能够减轻不利环境对儿童消极影响的保护性因素。有研究者把影响儿童心理韧性发展的保护性因素主要分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家庭外因素[29-30]。因此,本文分别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家庭外因素三个方面来梳理影响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

2.1 个体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韧性的个体因素主要指个体生理与心理因素,包括智力、气质、性格、年龄、性别、社会技能、对韧性的自我界定、对经历的认知情感加工以及自我效能感、自信、自尊等[29-30]。梳理文献发现,影响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a)人格特征。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与积极的人格特征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的人格特征呈显著负相关,人格特征中的稳定性、轻松性、聪慧性、有恒性、自律性和乐群性对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兴奋性、忧虑性和紧张性则有显著负向作用[31-32]。(b)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3-34],提升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提升心理韧性水平。(c)心理安全感与希望感。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感[35]、希望感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36],说明提升儿童心理安全感、希望感也有助于提升心理韧性水平。(d)应对方式。积极应对方式是心理韧性发展的保护性因素,而消极应对方式是心理韧性发展的危险性因素[27]。(e)歧视知觉。歧视知觉与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37],消除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有助于提升心理韧性的水平。

2.2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支持、父母对孩子行为的管理、父母关系和谐、留守监护人的关心和良好的教养方式等)是提升儿童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29]。梳理文献发现,影响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a)家庭教养方式。采用家庭养育方式评价调查表研究留守儿童的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24],发现父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是提升心理韧性的关键,而父母亲的惩罚严厉家庭教养方式则是阻碍因素。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研究发现,父母关爱关怀和鼓励自主与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冷漠拒绝和过度保护与之呈显著负相关,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大于父亲[15]。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研究发现,父母情感温暖维度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38]。(b)亲子依恋。亲子依恋与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相较父子依恋,母子依恋是心理韧性的重要预测变量[39]。这表明虽然留守儿童面临亲子分离的风险,但是良好的亲子依恋可以帮助他们积极应对风险。(c)家庭环境与家庭功能。家庭环境纷杂度主要指家庭环境具有高噪音、拥挤以及低秩序性、无规律性的特点,其与心理韧性中的自我调节呈显著负相关[40];对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沟通和情感介入维度上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各因子与心理韧性均存在显著负相关[41],这说明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韧性建设的重要作用。(d)看护人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看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也存在重要影响,看护人养育方式、要求程度、关心支持程度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23,42-43]。

2.3 家庭外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韧性发展的家庭外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网络(亲戚、社会团体、国家的物质和情感支持、代为照顾儿童的人数)、成功的学校经验[29]。梳理文献发现,影响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家庭外因素主要包括:(a)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与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存在显著正相关[26,34,44-45],社会支持作为保护性因素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发展良好的心理韧性。(b)学校人际关系。教师的支持、同伴依恋、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与心理韧性显著正相关[46-49]。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 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作用机制的研究

3.1 心理韧性对留守儿童心理社会功能发展的直接效应

梳理文献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攻击行为关系密切。(a)心理健康。农村学龄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43,50],尤其是心理韧性中的情绪控制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极其显著[6]。对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心理韧性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中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和家庭支持维度能显著预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25,51]。(b)社会适应。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与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相关,心理韧性能够显著的预测社会适应[52-54]。对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与社会适应的追踪研究发现,心理韧性与社会适应存在因果关系[55]。(c)攻击行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56-57],心理韧性的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因子反向预测攻击性[58]。

3.2 心理韧性对留守儿童心理社会功能发展的中介效应

梳理文献发现,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是保护性因素首先对心理韧性起作用,然后通过心理韧性这一中介因素,对心理社会功能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譬如,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与积极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支持能通过心理韧性间接作用于积极适应[59]。还有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心理韧性来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60]。此外,有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在农村留守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之间也起着中介作用,意味着自我效能感会通过心理韧性对留守初中生的应对方式产生影响[61]。

心理韧性的另一种中介效应: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后,逆境性因素的消极影响受到阻碍,最终个体的心理社会功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譬如,研究发现: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心理韧性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起中介作用,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可以减缓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维护其心理健康发展[3,62-65]。也有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在歧视知觉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韧性可以减缓歧视知觉对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对心理健康起到保护作用[37]。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在家庭氛围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2],当家庭功能弱化的时候,心理韧性具有纠错作用,从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

3.3 心理韧性对留守儿童心理社会功能发展的调节效应

梳理文献发现,心理韧性的调节效应主要考察心理韧性作为调节变量减弱了逆境因素对心理社会功能发展的消极影响。譬如,有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可减缓家庭环境纷杂度对留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不利影响[40]。也有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在留守儿童同伴欺负与行为问题之间起调节作用: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中的目标关注因子可缓解关系欺负对内向性问题的消极影响,心理韧性中的家庭支持因子可缓解身体欺负对内向性问题的消极影响[66]。另一项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在留守儿童网络行为特征与网络成瘾间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高心理韧性组中,网络行为特征的三个因子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有所降低,甚至无显著预测作用[67]。此外,也有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在留守儿童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间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心理韧性可以有效缓解生活事件的消极影响[68]。

4 目前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4.1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研究多为量表或问卷调查研究,较少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比较单一。这些调查类研究由于采用不同的问卷或量表,问卷或量表本身在编制时依据的理论不同、问卷理论维度也存在差异,实际研究中在取样大小、取样代表性、变量控制等方面有差异,往往会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不利于进一步深入分析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也可能给相关干预政策的制定带来干扰。

目前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研究多为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相对而言有局限。研究的对象多为在校的留守儿童,对于那些离开学校、走入社会的留守青年缺乏长期追踪调查;早期的留守儿童现在已经到成家立业的阶段,早期留守经历对他们的自我、家庭、工作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值得关注。

现阶段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积累了不少成果,研究人员对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现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但缺乏有针对性的、可推广的预防或干预方案,对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较为薄弱。

4.2 未来研究展望

针对目前多调查类研究少实验法研究的现状,在后续的研究中,应在完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实验研究,比如关注心理韧性水平高低不同的留守儿童的认知、情绪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其神经基础,从行为实验到认知神经层次逐步推进,进一步分析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及认知神经基础。

在未来研究中,可采用横向与纵向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纵向研究、追踪研究探讨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发展变化趋势,探讨个人、家庭、社会因素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心理韧性发展变化的影响,为相关干预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心理韧性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个体探索来自个人、家庭、社会的保护性因素,使逆境对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从而实现个体心理社会功能的良好发展。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层面制定有效可行的预防或干预方案,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进而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韧性心理健康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互联网+”背景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