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发投入、股权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

2021-09-28房仲倩周红根副教授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353

商业会计 2021年16期
关键词:集中度股权结构生产率

房仲倩 周红根(副教授)(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 250353)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迈入大数据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正在与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企业的创新逐步趋向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并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且到2035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将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创新”一词贯穿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始终,也贯穿于我国微观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上市公司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研究其创新能力必不可少。

研发投入与公司治理结构密不可分,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环,也与企业创新能力密切相关。根据已有文献,有学者认为随着股权集中度的升高,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随之减少,从而得出股权制衡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及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但也有学者并不赞同这一看法。以往文献有很多关于研发投入、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使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所起作用的综合反映。

基于此,本文以2008—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样本,研究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将股权结构细分为股权制衡度、股权集中度,考察了股权结构对研发投入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调节作用,并按产权性质将样本分为国有与非国有企业,进而为我国企业在研发投入、股权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方面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一)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热点。大多数调查研究表明,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也会得到增长。早在20世纪60年代,Griliches和Mansfield[1]在生产函数中纳入研发投入,得出研发投资与生产率呈正向关系。而放眼国内,对于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未达成一致结论。王玲[2]分析了21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吴延兵[3]利用制造业企业截面数据、曹泽[4]运用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研发投入明显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此外,周新苗和唐绍祥[5]、戴觅和余淼杰[6]的结论与此一致。但李小平[7]利用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反而会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朱钟棣[8]、李宾[9]也持相同看法。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能力也会随之增强,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随之提高,并且研发投入的增加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研发投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促进作用。

(二)股权结构对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影响

股权是股东掌握公司话语权、控制权的象征,股权结构是不同性质的股份所占总股本的比例,企业要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离不开公司治理,而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所以开展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很有必要。

1.股权制衡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直接影响着公司治理结构,会使企业缺乏独立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股东的掏空行为,非法挪用资金侵占企业资产,由此股权制衡应运而生。股权制衡是指各个股东所持股比例势均力敌,从而分享公司的话语权与控制权。李增泉[10]、白重恩[11]认为提高股权制衡度会使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得到抑制;李颖琦和俞俊利[12]、涂国前和刘峰[13]认为不同性质的股东所产生的股权制衡的效果不同。但徐莉萍、辛宇、陈工孟[14]所持意见与之相反,认为股权制衡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委托代理理论指出,股权制衡可以规避“一股独大”所带来的弊端,但是随着股权制衡度的升高,会出现各个股东之间持股比例达到均衡,从而产生“搭便车”的行为,不利于企业管理。股权过于分散会降低企业的反应速度,一方面代理成本增高、信息严重不对称,另一方面企业的控制风险、决策风险也随之升高,股东不再关心企业的发展,监督管理层的力度逐渐减弱,会出现“搭便车”和“内部人控制”问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也随之降低。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2:股权制衡度负向调节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2.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就国外而言,经济学家Jensen认为随着股权的集中,可以使代理成本得到降低,从而使企业业绩得到提高。Shleifer等认为随着股权的集中,其余股东会增强对大股东的监督,“搭便车”的行为将会得到有效抑制,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会得到有效解决,从而提高企业业绩与全要素生产率。国内学者对股权集中度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莫衷一是。徐莉萍等通过研究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发现股权集中会显著提高企业绩效,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也会得到提高;而邹悍等通过制造业的数据发现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基于以上分析,股权集中到大股东手中,大股东参与企业事务的积极性得到提升,那么大股东将会加大对经营者行为的监督力度,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出现,降低代理成本。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3:股权集中度正向调节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8—2018年数据,按照以下原则对数据进行了筛选处理:(1)剔除ST、*ST类上市公司和金融类公司;(2)剔除财务报表中研发资金投入数据不全的公司。本文变量所涉及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并使用Excel 2010、State 15进行数据分析。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全要素生产率,参考鲁晓东和连玉君(2012)[15]的相关研究,采用LP方法得出。TFP所选变量及计算过程如下:

其中,Y为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对数;L为上市公司员工数量的对数;K为上市公司总资产指标的对数;M为上市公司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实际支付的现金的对数;ε为随机扰动项。

2.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为研发投入,使用研发投入金额衡量。

3.调节变量。股权制衡度采用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来衡量,比值大小与制衡作用成正比。股权集中度:采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衡量,比例越大,说明股权集中度越明显。

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表

(三)模型构建

1.为研究研发投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构建如下模型1:

2.股权结构对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作用。

(1)股权制衡调节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构建如下模型2、3:

(2)股权集中调节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构建如下模型4、5: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如表2所示,从样本总体来看,微观企业样本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均值为6.048,最大值为7.7427,最小值为4.6488,标准差为0.6049,说明我国微观企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有一定的波动,较不稳定并且差异较大,全要素生产率的分化情况有所加重。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样本公司整体研发投入金额的最大值为230 000万元,最小值为71.08万元,并且标准差达31 000,这说明不同企业间研发投入金额差异悬殊。因为本文搜集的数据遍布各行各业,研发是高新技术行业获取龙头地位的来源,其研发投入金额远远领先于其他行业。其他行业一是行业本身对研发要求不高,二是管理层不够重视。

股权制衡度的均值为0.794,最大值为3.0000,而最小值仅为0.0286,这说明样本公司中股权制衡水平较高,但标准差为0.6306,这说明我国企业间股权制衡度的差异水平参差不齐。

股权集中度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88.5500,差距很大,平均值为23.061,这说明样本公司整体的股权集中度相对较高,但是标准差达到19.1058,说明不同样本公司之间的股权集中度差异较大。

(二)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研发投入正向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会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而提高,初步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股权制衡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随着股权制衡度的加大,抑制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初步验证了本文的假设2。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变量之间绝大多数都是显著相关,为接下来的实证分析做好了铺垫。

表3 相关性分析

(三)回归分析

1.研发投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回归分析。表4的模型1为研发投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回归结果。对文中变量进行方差膨胀因子(VIF)检测,VIF的取值为1.52,一般认为VIF值小于10即可忽略共线性;并对此进行Hausman检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调整后的R2为0.23,即总体的23%被该模型解释;F值为16.43,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说明模型1是有效的。

表4 研发投入、股权结构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回归结果

接下来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可以看出RD正向促进TFP,系数为0.135,说明样本公司全要素生产率会随着研发投入增加1%而提高13.5%,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正向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此,假设1得到验证。

2.股权制衡度调节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在表5得到体现。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股权制衡度这个指标,其回归系数为-0.0076,但不显著;在模型3中加入交互项RD*DR5,其回归系数为-0.0327,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加入了交互项在5%水平上显著,但仅加入股权制衡度这个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股权制衡度在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之间起到负向调节作用,且为纯调节变量,基于此,假设2得到验证。

表5 研发投入、股权结构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回归结果

3.股权集中度调节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回归分析。模型4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股权集中度这个指标,其回归系数为0.006,在10%水平上显著;在模型5中引入交互项RD*CR1,其回归系数为0.0012,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加入了交互项在1%水平上显著,但仅加入股权制衡度这个变量在10%水平上显著,说明股权制衡度在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且为半调节变量,假设3得到验证。

(四)异质性分析

本文将样本公司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组,分别进行回归,表5为回归结果,由表5可知研发投入正向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结论与上文一致,但是对于股权结构是否调节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结论大相径庭。在国有企业中,股权制衡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是显著负向关系,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正向关系但不显著,并且股权结构在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并没有起到调节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所得结论与本文结果一致。

五、稳健性检验

将调节变量股权制衡度更换为第二到第八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除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Dr8);股权集中度更换为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CR5)。表6为回归结果,研发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显著正相关,股权制衡度为纯调节变量,负向调节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股权集中度为半调节变量,正向调节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与上文结论没有显著不同,本文结论具有稳健性。

表6 股权结构对研发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调节作用的回归结果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08—2018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股权结构对企业研发投入以及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股权结构在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本文将股权结构进一步分为股权制衡、股权集中,研究发现:(1)研发投入正向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2)股权制衡负向调节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且为纯调节变量。(3)股权集中度正向调节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且为半调节变量。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全要素生产率用来衡量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要想提高生产率就应该持续增加研发投入的金额,加大研发力度。其次,适当的股权集中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不应一味过分强调分权制衡,过度的分权制衡会降低企业的决策效率,容易使企业丧失最优机会。最后,对于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在研发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无调节作用,而对于非国有企业,股权制衡负向调节研发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股权集中正向调节研发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这说明非国有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股权结构的调节作用,提高股权集中度,促进企业开展研发投入活动,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企业独有的市场竞争力。

猜你喜欢

集中度股权结构生产率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新”生产率悖论?工业机器人采用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市场化程度和股权结构动态调整速度
跟踪导练(三)4
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风险承担的关系研究
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风险承担的关系研究
浅谈我国二元股权结构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我国物流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绩效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