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依恋对低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2021-09-27谢健雅
谢健雅
摘 要:本文从学生依恋角度,针对低年级学生中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开展研究,分析不同依恋类型对人际交往的影响,重点探究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和师生依恋对人际交往的作用机制,提出以运用自我策略和榜样力量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对策,有助于低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更快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
关键词:学生依恋;人际交往;低年级学生
对于刚开始小学生活的儿童来说,如何处理好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将对他们能否更好更快的适应学校生活产生较大影响。有的学生性格外向,喜欢交朋友,喜欢表达自己,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也能让他人感受到愉悦。有的学生不善言辞,沉默寡言,被动的相处模式让他们体验着孤独感。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跟老师闹脾气,有些学生攻击性比较强,经常打人骂人给同学起绰号。这些不能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学生,他们想要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也是对自己得不到和谐人际关系的消极反应。
基于上述出现在低年级学生中的人际交往问题,本文尝试从学生依恋的视角分析不同依恋类型对人际交往的影响。重点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和师生依恋对人际交往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以运用自我策略和榜样力量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对策。
一、学生依恋的概念
(一)学生依恋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系统的阐述了人类早期的依恋理论,解释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机制[1]。依恋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上的情感联结,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的社会关系网就自然形成了。在这个社会关系网中,依恋的主体与特定的个体或者群体之间建立了很强的情感联结。具体到儿童与最初的看护者(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依恋,也可以体现在儿童与同伴之间的依恋,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依恋。
心理学家鲍尔贝和布莱斯认为,儿童在与其主要看护者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时会发展出一套内部工作模式,这个模式其实就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社会认知[2]。儿童会根据他人的语气、表情、态度和动作来判断这个模式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形成积极内部工作模式的儿童对应形成安全依恋,而消极的内部工作模式将形成回避型的依恋。儿童在适应社会和适应学业的过程中,会主动寻求依恋上的“安全基地”。
(二)学生依恋的类型
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在家庭内部和家庭外部,儿童在家庭内部经历最初的亲子依恋(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儿童在进入学校后经历着同伴依恋和师生依恋,儿童正是在与这些交往对象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逐渐建立自己人际交往的“安全基地”。
1.亲子依恋
亲子依恋是指儿童与抚养者之间的社会性的情感联结,儿童的抚养者多为其父母,这里的依恋通常指母子依恋和父子依恋,这两种依恋是可以起到互相补偿的作用。依恋理论认为,体验到父母的爱并与父母建立安全关系的儿童,当他们长大成人后,会形成一个安全的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的无意识的内部工作模式。亲子依恋中存在着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通常是指回避型依恋和焦虑矛盾型依恋。
2.同伴依恋
同伴关系是小学生校园生活中的重要成分,在这些与之朝夕相处的同伴之中,儿童的依恋逐渐发展为同伴依恋。良好的同伴依恋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甚至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绩。
依恋作为情感纽带联结个体与其亲密接触的“重要他人”之间的情感,低年级学生在其情感需求上更倾向于发展同伴依恋,他们与同伴之间的友谊会对进入校园后短暂缺失的亲子依恋提供心理补偿。
3.师生依恋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绝对信任和依赖老师,尤其在得到老师的信任、尊重和期望之后,他们更容易把对父母的依恋转向对老师的依恋,因此,低年级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这种情感联结使得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师生依恋。
二、不同依恋类型对低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亲子依恋对低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低年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可见其与同伴的交往明显增多,但与父母仍然保持亲密的关系,对父母的依赖性也很大。同时,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建立在深厚的情感联结基础上的亲子依恋会影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父母对孩子的教导直接影响孩子的交友观念,并通过言传身教,直接向孩子传授各种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父母是孩子最早开始模仿的对象,他们效仿父母,学习父母的行为方式。有学者认为,积极的亲子依恋有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而消极、冷漠和对抗性的亲子依恋则促进了儿童的攻击性与破坏性行为[3]。
1.亲子依恋中的安全依恋对低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在亲子关系中有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喜欢与他人保持亲近,也易于悦纳自己、信任和接纳他人,并且十分享受亲密的关系。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对自己十分自信,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们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积极的评价。这将对儿童发展自我效能感、自我概念提供一个安全的基础。
2.亲子依恋中不安全依恋对低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当儿童与母亲之间并没有形成特别密切的情感联结时,他们对母亲的依恋是不安全的。不安全依戀的低年级学生内心仍然会肯定自己的价值,但是对周围人比较怀疑,不太信任他人,以至于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会担心受到伤害而回避交往。在儿童和母亲的亲密接触中,儿童会试着从母亲的角度看待自己和他人,从而习得识别精神情感状态的能力。如果,儿童中断了与母亲的亲子依恋,那么他识别自己及他人的精神情感状态能力的发展也就中断了。因此,不安全依恋会使儿童在面对人际交往中的情绪刺激时,使用错误的情绪情感调节策略,扩大消极情感的影响,从而在学校生活的人际交往中体验着失败感。
(二)同伴依恋对低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在低年级学生的成长与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同伴扮演着父母无法取代的重要角色,成为发展依恋的重要对象。同伴依恋对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生活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功能。良好的同伴依恋可以帮助儿童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促进儿童在人际交往中获得较高的关系满意度。
1.良好的同伴依恋对低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早期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依恋有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健康人格的养成。对于年龄相近的儿童来说,他们更倾向与在人际交往中寻求平等关系的同伴,拥有同伴的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更多的体验着同伴交往的乐趣。他们友善的社交性行为很容易被同伴接纳,与同伴产生共情。
2.不良的同伴依恋对低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与同伴之间产生的不良的情感体验会导致儿童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行为和情感障碍,比如焦虑,沮丧以及一些具有破坏性的外向性问题行为,还有一些害羞、敏感和社会退缩性的内向性问题行为[3]。
同伴关系的不稳定性对低年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消极影响,比如学生在与自己建立了同伴依恋的对象中察觉到自己被同伴忽視了,由此产生了自卑感与孤独感。
(三)师生依恋低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低年级学生离开父母的怀抱去实际探索自己生活的世界,他们迫切地想要向父母证明自己的勤奋,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时他们更加渴望得到父母、老师、同伴的正向评价。在依恋关系的理论指导下的研究表明,师生依恋关系的特质可以预测儿童在学校的社会交往能力,他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的肯定性的评价会间接的提高他们在同伴交往中的社会地位。
1.师生依恋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补偿
有学者认为,由于学生在学校与同伴和老师的相处时间比较长,良好的师生依恋可以对安全性低的亲子依恋起到心理补偿的作用。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不难看出低年级学生在家庭内部得到了充分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追求着归属与爱,渴望着被尊重。满意的师生依恋会促进学生的自尊发展。教师在成为学生的榜样的同时,也是学生的情感依靠,一些在家庭中无法体会被关爱的学生,会把老师当做母亲,寻求心理上的情感支持。
2.师生依恋与低年级学生人际交往的关系
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帮助学生与同伴建立积极的信任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人际交往。鉴于低年级学生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会在平时与老师的交往中模仿老师的言行,用老师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同学。良好的师生依恋反应在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行为上,通常是乐于助人、攻击性低的和谐模式。反过来,良好的社会交往会增强学生的关系满意度,例如收到来自同伴的赞美,得到老师的夸奖等。更加有利于学生保持与父母、同伴和老师的安全依恋,更重要的是,得到强化的亲社会行为及其结果会反射到学生的内部行为模式当中,在潜移默化中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从而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4]。
三、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对策
(一)运用自我策略,促进低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
低年级学生在认知上常伴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他们在与同伴的互动作用下逐渐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和需要与自己不一样,因此,帮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约束自己并改变自己的不合理行为,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合理的调节自我情绪,从而学会与人交往。
(二)提高低年级学生对同伴的认识,改善人际交往
每个孩子的认知和经验都不相同,在共同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也不一样,帮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认识他人的与众不同,给学生提供分享和交流经验的平台,增强低年级学生的同伴交往的认知,提高其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以榜样的力量,促进低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
在低年级学生的眼中,老师无所不能,无所不会,老师是自己模仿的对象,老师比父母更有权威。因此,老师的行为对低年级学生有重要的影响,老师应该主动与学生交朋友,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与人交往,为学生树立榜样。
参考文献:
[1] Bowlby J.A.Secure Base[M].New York:Basic,1988.
[2] 张连云. 小学儿童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学业成就与孤独感的关系. 贵州师范大学,2007.
[3] 王晓辰. 小学生同伴接纳、教师接纳、学业成绩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04.
[4] 吴念阳;陈晓颖;杨艳芳. 幼儿亲子依恋行为同师生依恋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教育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