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江新区着力构建中医药全产业创新链

2021-09-27刘仁羿谢沐李丽萍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市场化中医药

刘仁羿 谢沐 李丽萍

摘 要:赣江新区是第18个国家级新区,近年来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坚持高端化、市场化、产业化,通过与中科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机构、人才合作,先后引进15家创新平台,呈现了组建主体多样化、运行模式市场化等特征。目前尚存在创新链培育、提升产业链不足等问题,后期应结合新区实际,从合作对象、建设模式、项目支持等方面着手,打造新区创新发展新高地。

关键词:创新平台 中医药 市场化

创新是新区的灵魂和生命,创新平台是新区创新的支撑和抓手。赣江新区在党工委、管委会的高位推动、强力领导下,克服了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新生事物落地经验缺乏等重重困难,先后引进15家创新平台,中药大科学装置预研中心、道地药材质量评价研究中心等8家已建成运营,获得省级及以上政府扶持资金达4.91亿元。其中中央、省级扶持资金分别为1.25亿元、3.66亿元,获风险投资、战略投资等市场化资金3200余万元,中药大科学装置预研中心获批直管区唯一省重点实验室。为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我们全面梳理了创新平台的相关情况,现形成报告如下:

一、创新平台呈现的特点

(一)组建主体多样化

项目牵头组建主体主要分为国内大院大所、龙头企业、高端人才团队和本地高校事业单位四类。一是由国内大院大所牵头主办。如中科院牵头组建的中药大科学装置预研中心、设立的孵化平台江西国科医药工程科技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组建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健康研究院等,该类项目平台高、投资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二是由龙头企业投资建设。如由上市公司江西三鑫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中药结肠透析研发中心,该类项目市场化程度高,所需支持仅限于场地、已出台的普惠政策,运行机制灵活。三是由人才团队牵头组建。如国家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陶虎博士团队组建的智能生物传感器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团队组建的智慧物联研究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终身教授杨春虹组建的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该类项目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支持费用不高。四是与本地高校事业单位合作的项目。如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为省药监局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中药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热敏灸总部为新区与江西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该类项目人才、设备落地的本土优势明显,所需支持相对较大。

(二)運行模式市场化。

根据创新平台实际需要和新型研发机构的标准,打破传统研究院事业单位运作模式,成立了形式多样的运行主体,基本采取理事会、董事会决策制和院长、总经理负责制。其中,智能生物传感器研究院、智慧物联研究院等9家平台注册成立市场化运作独立公司法人。中药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热敏灸总部由科创城管委会的平台公司—建投公司与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平台公司江西汇中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采取“股份投资”模式。中药大科学装置预研中心注册成立无行政级别、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作为运营实体,新区参照中科院管理体系,在人事管理、政府采购等方面充分授权,目前其招聘工作人员均为聘用制。道地药材质量评价研究中心注册为机制更加灵活的“无级别、无编制、无经费”的“三无”事业单位,授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管理。

(三)人才集聚高端化

创新平台是人才、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集聚的最大抓手,高层次人才在创新平台落地运营后迅速形成1—10、10—100的集聚效应。一方面,创新平台牵头组建者多是高端人才,如中药大科学装置预研中心项目牵头人梁鑫淼研究员,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目前也入选了我省的“双千计划”;工业过程智能研究院法人余艾冰教授,系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智能生物传感器研究院创始人陶虎博士,系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国家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创新平台投入运营后迅速集聚人才,其中中药大科学装置预研中心截至目前已签约员工186人,其中研究人员174人(副高以上及博士49人),占比93.5%。中国中医科学院健康研究院已招聘40余名工作人员。目前,已投入运营的8家创新平台共集聚科研人员240多名,博士或副研究员以上高层次人才85人。直管区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从体制调整前的7人增加至84人,增长12倍。

(四)引进聚焦产业化

坚持围绕中医药种植、检测、研发、制造、装备全产业链条,紧盯“中医药+”“+中医药”两大方向,15家创新平台有11家均为中医药领域创新平台。光生物技术研究院,致力通过光生物技术提高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从源头上提高药材的有效性。中药大科学装置预研中心项目将在精准饮片、精准配方颗粒、精准方剂、创新药物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技术引领和成果转化。道地药材质量评价研究中心,通过汇聚中药材大数据资源,开展道地药材质量评价和质量标准研究,打造权威中药材检测平台和中药材认证体系,培育中药材大品种,促进中药资源产业化。中药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项目,致力突破中药制药行业的技术瓶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药制药装备共性、前沿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中心。中药结肠透析研发中心重点围绕中药结肠透析医疗器械、慢性肾病中药制剂、肠内营养相关产品等方面进行研发和应用。国科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集科技研发、科技孵化、科技服务、科技投资等功能为一体,目前研究院与中科院理化所的合作项目已落地,正在深入推进与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大学的合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依托创新链培育产业链还有待时日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要遵循科技成果转化的科学规律,都有一个转化周期和成功概率的问题。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新药研发、医疗器械报批长则十余年、快也要三五年,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道路可以说路漫漫其修远兮。从目前运营的平台情况看,只有5项科研成果正在实施产业化,其中智能生物传感器研究院孵化的“高性能植入式柔性脑电极”项目已生产样品,正在申报三类医疗器械认证。工业过程智能研究院孵化的3D打印可降解骨骼项目正在进行小批量代工生产,氧化钒智能玻璃涂料项目已和上市公司合作完成中试,计划建立实验线进行批量产品。除此之外,墨尔本海外创新招商中心已引进创新个性化眼保健服务平台项目,在新区注册成立项目公司,后续拟将养老日常监测系统等澳大利亚科技型企业项目在新区设立公司实施产业化。其他大部分平台还处在刚运行或还未运行的状态,在招兵买马、添置设备的阶段,离科技成果产业化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猜你喜欢

市场化中医药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大兴安岭地区碳汇量市场经济化机制初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中医药国际化提速
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
药都安国转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