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升小学劳动教学有效性
2021-09-27李嘉仪
李嘉仪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年龄特征设置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话题,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能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知识,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本文从不同的教学角度对小学劳动技术教学课堂进行了分析,旨在提升学生的探索意识。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教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27-0185-02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quiry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imary School Labor Teaching
(Tianjin Eco-city Nankai Primary School,China) LI Jiayi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clearly point out that teachers should set up open and exploratory topics based on students cognitive level and ag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can explore independently, gain knowledge in real situations, and gradually develop Good sense of innovation,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imary school labor technology teaching classroom from different teaching angles, aiming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exploration.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abor teaching; Inquiry ability
一、培養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劳动技术的意识
在劳动技术课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与求知欲,要通过引入生活化素材,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取了劳动技术知识。在小学劳动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发挥出生活化手段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多种感悟,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对生活有更多的了解,也懂得了学习劳动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例如,我们根据劳动课程标准、学校实际条件以及时令特点等,编写了各年级《课程实施纲要》,进一步细化各年级每学期的学习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任务。以“我是小小蔬食家”主题板块为例,低年级课程学习着眼于认知方面,通过参观蔬菜大棚,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蔬菜,了解蔬菜的营养价值。中年级的课程学习则注重技能和情感方面,让学生通过学种1-2种蔬菜,掌握种菜的基本方法和知识,并体验劳动的甘苦。高年级的课程学习则注重研究和品格方面,通过参观社区、菜场、蔬菜基地等活动,组织学生采访、调查了解当地蔬菜种植的发展情况,掌握简单的蔬菜育苗、移栽和储存方法,并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小论文。同一研究主题,三个学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了对不同学段学生劳动素养的递进式培养。
二、培养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劳动技术的意识
在小学劳动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而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确保学生了解劳动技术应用过程和相关的技巧,并引导学生探索与分析,逐步实现自身劳动技术意识的增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劳动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为学生拓宽了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学习情境后,将充分认识到劳动技术课程的艺术魅力,并在视觉上为自己带来强烈的冲击。例如,在“纸编花篮”教学过程中,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花篮的编制技巧,并让学明白也能够采取折剪、穿编和粘贴等方式制作花篮,从而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艺术之美,在动手制作中获得快乐。教师需要提前将彩纸、剪刀、尺子以及胶水等物品准备妥当,让学生可以借助上述材料顺利完成花篮的设计。上课开始后,教师就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纸编花篮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一件纸编工艺品,让学生猜一猜这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之后再告诉学生,这么漂亮的小篮子是用废旧的报纸和宣传纸编织而成,既美观又环保,而且还可以作购物篮或储物篮。最后再指导学生逐步掌握更多纸编花篮的技巧。在评价学生制作的花篮时,要以鼓励为主,激励学生保持着严谨与细致的习惯。这样,学生也能逐步感受到手工编制活动的乐趣,了解到其实用性特点,并熟悉盘篮底、盘篮身、装提手以及装饰等制作流程。因此,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探索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培养学生在问题中探索劳动技术的意识
学生在劳动技术课程中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与探索的过程,学生在认知学习中能够发现与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同时也丰富了知识积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入手,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活跃的思维。当然,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做好引导工作,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未知世界,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教师需要从教材内容出发,精心设计问题,通过疑问点燃学生的激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教师要在课堂上渗透对学生探索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融入劳动技术世界中,弄清楚其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在问题中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并掌握劳动技术知识,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与分析问题。例如,在“缝纽扣”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将所需工具、材料等准备齐全,帮助学生清楚掌握缝纽扣的操作方式,并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在动手操作中完成学习任务。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纽扣了解有多少呢?当我们纽扣松了应该如何做?你了解缝纽扣的方法吗?你可以说说纽扣缝制步骤吗?”为帮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供针、线、纽扣和布等工具,使学生在动手中获得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牢固掌握针、线、纽扣、顶针箍、剪刀和布等材料的用法,尤其是顶针箍,了解到其主要用途是穿针引线。在后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纽扣大小,对针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在穿线、打结等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缝纽扣的基本流程,并在打结后完成纽扣的缝制。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不断探索劳动技术的良好意识。
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劳动技术的意识
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意识,小学劳动技术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从实践入手,主动参与劳动技术应用活动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实力,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养成良好的劳动技术意识。实践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追求,更是教师的教学目的,只有亲身参与实践,学生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课本知识,获得充分的学习经验。此外,教师在教学时也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实践,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创意手缝”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废弃材料制作收纳盒,掌握基本的针线缝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针线方法之后,能够更灵活地选择布料。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针线、碎花布、纽扣等物品,引导学生利用平针缝制的方法创作收纳盒。比如,学生可以利用彩纸折成方形的兜状;用画笔画出自己理想中的收纳盒。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针线缝合收纳盒。学生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布料之后,可以选择适当的针线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通过对折正方形木块的方法固定尖角,完成最终的整理修饰,掌握用针方法。这样,教师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意识,提升学生劳动技术意识。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具备良好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探索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养成在问题中不断探索的良好意识,提升合作能力。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探索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富强.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0(07).
[2]虞孙芝.如何补齐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短板”[J].中小学校长,2020(02).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