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驱动下产学研深度融合共育新时代企业精英人才

2021-09-27郑金芳王水萍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8期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创业双创

郑金芳 王水萍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逐步走向科技化、信息化、全球化,相应地对企业精英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精英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双创”驱动下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本研究通过对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通过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科学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及建立创新产学研融合载体等措施推进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进而满足企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创新创业;产学研;精英人才

什么是企業精英人才?企业精英人才首先应具备三个重要特征,即专业技能的顶尖水平、前瞻进取的个性思维和领导决策的参谋能力。其次,企业精英人才可以在分析行业、专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可促进企业全盘发展或某些方面可以取得较大突破的新措施、新方案。基于此,本研究中的企业精英人才主要指企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企业精英人才能否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是企业能否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最早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由此,产学研融合可以理解为构建一种新的人才和技术的生产函数,把高校原来没有的政策要素、产业要素、行业要素、社会要素等和校内外多主体协同关系与条件的新组合引入人才的生产和技术应用的体系,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升其对地区产业升级贡献度。因此,在“双创”驱动下,政府、高校、企业、产业、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深度融合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国家政策主导下,我国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已取得很大进步,但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产学研合作层次低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

一、产学研深度融合共育企业精英人才路径探索

产学研深度融合,实际上要求校企双方必须在机制、管理、实施等方面达成共识,转变“短平快”的发展理念,真正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内涵作为双方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将培养优秀技术人才推动国家战略的实施、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作为共同的使命。

(一)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

健全组织管理机构。高校要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包括理事会、管委会和监事会等,成立由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就业创业委员会、国际交流委员会等,实现教学与实践、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形成多主体深度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建立多种机制。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动力机制、协调机制、运行机制和共享机制,实现产学研供需匹配、资源对接、合作共赢、成果共享,推进教育链、生产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有机融合,使产学研融合持久稳定。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为推动网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业态发展,高校可以重点打造面向新一代通信技术、三网融合的数字内容服务平台,扶持一批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信息服务产业化项目。

(二)科学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开设人文素养课程。高校需要结合社会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推进专业改革,设置开放性强、专业性强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以及人文素养课程,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开发校企合作教材。教师可以以教学大纲为标准,针对课程特点、教学要求,基于企业真实生产场景,通过多种形式,如音频、视频、动画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行业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校企共同合作开发教材,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与先进性,可尝试编写按照项目任务导向的、适合高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教材、活页式教材等。

开发优质教学资源。高校要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整合创新创业教育机构以及科研院所资源,将专业知识与创业有关的知识以及企业实践经验知识融合。同时,充分利用在线优质资源,如在线开放课程、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积极主动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型、管理型精英人才。同时,也要支持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与管理,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使其了解企业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教学。高校也要支持教师积极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三)创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载体

共建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是由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享的培养培训机构。高校通过共建创新创业学院,将企业技术标准引入人才培养体系,落实校企“双元”育人,使教育与产业需求一致。

成立创新创业协会、俱乐部,举办模拟创新创业沙龙。高校可以邀请企业导师或成功校友参与讲座论坛,构建全程指导、有效衔接、保障到位的帮扶体系。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创业大赛,提升学生创业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

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具有投入高、风险高和周期长等特点,需要校企命运共同体突破性创新,形成校企主导、政府推动的模式,整合资源,创新组织,联系科研院所、社会中介机构等,依托优势特色专业,解决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中的关键性、公共性问题。

共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训基地。高校可以共建如创业产业园、创业实践平台、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创客中心等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战环境和机会。学生在实训基地可以学到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模式,具备一定的技能、技术优势,提升就业竞争力,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发展需求。

(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创新人才,高校可以设计多元化的科技人才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周期,使其相互结合,以更好地发挥激励创新作用。

采取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科学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从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师资水平、实验实训、创新创业大赛、就业等环节,制定科学、客观、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组建开放多元的评价主体。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由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共同承担的多元化主体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为保障评价活动的客观性、真实性、有效性,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也应由多主体共同组建。

二、案例成果展示

(一)郑州财经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建设

2018年,笔者所在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院以来,学院始终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为目标,聚焦人才培养,把握“双创”脉搏,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完善师资、培训交流等全方位的努力,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截至目前,学院共获得8项荣誉,其中国家级荣誉1项、省级荣誉4项、市级荣誉3项。

1.构建孵化平台,完善服务体系

学院建立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孵化链条,为全校学生提供就业实训岗位。学校大学生科技园于2015年12月投入使用,并逐渐完善其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协助创业项目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行政事项,免费提供工商、财税、专利申报、成果转化、政策法规等咨询服务。二是聘请创业导师通过讲座、沙龙、研讨会等形式提供创业辅导、项目诊断、企业管理、资金融通等服务。三是为创业项目提供网络宣传推介、技术创新、项目众筹等服务。四是帮助创业项目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类政府扶持资金,开展科技成果鉴定和专利申报。五是指导创业项目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对其进行一对一帮扶。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创新创业教研室成立于2018年9月。教研组通过教研活动,形成并统一创新創业课程授课模式,使备课、上课、项目路演各个环节都符合规范化的教学要求。例如,开课前统一修订教学大纲,授课前统一授课内容,建立更新案例库资源共享等。教研组鼓励教师把学术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构造以促进学生知识创新和能力培养为主导目标,以小班化教学、问题探讨和研究学习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教学体系。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开展多项团体实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进行项目路演,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

3.丰富“双创”载体,营造“双创”氛围

学校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创客沙龙、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路演及相关外出交流学习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知名创投人士为在孵企业和学生解答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困惑,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在创客沙龙活动中,学校定期邀请优秀创业校友、创业精英、投资大咖为创客们分享经验,指点迷津,为青年创业者快速成长把脉支招。学校连续举办五届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营造了创新创业的氛围,调动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此外,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外出交流学习,加强创业园在孵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共享孵化资源。

4.依托“双创”平台,培养“双创”能力

学校依托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一是积极开展学校创新创业大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郑州市“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河南省大学生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二是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双创”培训。通过系列培训,参训学生普遍树立了正确的创新创业观,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

(二)郑州财经学院机电学院产学研合作成果

1.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2015年以来,学校已与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郑州天宏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郑州弗曼智能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等签约设立协同创新研发中心,为相关技术外协和实验研究,以及联合研发、技术支持,对口研发项目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有效地释放了学研企的科研创新活力,极大地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2016年,学校成立科技创新协会,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程,指导学生申报国家专利、撰写科技论文、参与科技调查研究,推动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学校组织专家、教授、博士、校内骨干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等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导师顾问团,全力推进科技创新。

3.校企联合攻关,申报科研课题

近年,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学校申报立项河南省科技攻关课题1项(2016年联合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申报“热处理车间高温废气余热回收再利用系统”);河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重点科研课题2项(2015年联合郑州天宏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申报“基于zigBee和GPRS的变频器智能远程控制系统”、2019年联合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申报“基于WinCC的工业炉群智能监控系统”)。

(三)郑州财经学院就业创业形势良好

郑州财经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不断更新观念,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了大批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郑州财经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创业激情明显增强,创业人数大幅增多,创业领域广泛。经就业办跟踪调查,目前多数创业企业运营良好,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另外,毕业生就业去向也多为名优企业,如君海实业、江东控股、中建七局、北京华视兴业、阿里巴巴、河南广播电视台、中粮、腾讯大豫网等。进入职场后,毕业生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很快成长为企业骨干力量,成长为企业管理型、技术技能型、科技型精英人才。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由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共同承担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做出成效,共同培育新时代企业精英人才。政府部门要转变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创业服务中心,提供信息咨询、简化审批手续、贷款优惠等服务。高校要深入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内涵,更新办学理念,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校企之间要在教育资源、教学资源、师资资源、服务平台资源、教学实训基地等方面共享、互助。

参考文献:

[1]邓云球.企业精英人才特征及开发[J].行政人事管理,2000(5).

[2]娄亚香.关于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2(18).

[3]付珗.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20).

[4]姜堰高新区管委会.姜堰高新区:激发协同创新引擎 争当双创示范样板[J].中国科技产业,2020(10).

[5]廖洁丹,张雪莲,黄良宗,等.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改革模式探究[J].科技风,2020(31).

[6]刘锦峰.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应然追求、实然困境和必然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1(6).

责编:桃 子

猜你喜欢

产学研创新创业双创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