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视角下 河南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21-09-27张严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张严

摘 要:河南省人民政府基于《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提出《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转型、提质增效,建设制造强省。河南省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自觉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体现,是提高河南省经济发展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制造2025》加速推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加剧了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与现代产业体系人才需求的矛盾。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

一、研究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形势下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为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国务院于2015年印发《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随后,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豫政〔2016〕12号,简称《2025河南行动纲要》),将河南产业分为重点优势领域、战略新兴领域、民生消费领域、传统提升领域和先导产业领域,以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转型、提质增效,建设制造强省。

河南省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自觉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体现,是提高河南省经济发展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改善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必然要求

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必要举措。高職院校学生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社会认可度等区别于本科生,再加上对自身定位模糊,毕业生就业压力普遍较大。而随着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就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积极改革创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理论教育和技能培养中,对提高自身竞争力,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对自身定位模糊

高职学生群体来源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对他们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进行技能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复合型人才的复合能力的关键要素”,《中国制造2025》提出,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高职学生“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定位逐渐清晰。然而,在对河南省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调查中发现,高职学生综合能力较低,难以满足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对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难免存在失落感和自卑感,对自我认知产生怀疑,加上自身综合能力相对薄弱,而社会普遍对高职学生存在一定误解,导致高职学生就业时普遍心理压力较大。根据2019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占比已达50%以上,其中河南省高职院校在校生67.9万人,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对河南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调查也表明,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就业焦虑情况,对自身定位不清,就业形势整体不容乐观。

(二)高职学生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经历了不断地摸索后,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实践过程中成绩突出。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依旧停留在表面,只是简单地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理论指导,所开设的相关课程仅有职业生涯规划等理论教育,课程设置过于粗略,不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即使有些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所使用的教材并不适用于本院校或本专业,与专业课程脱节,与学生就业实际相差甚远,学生无法从中汲取可参考性意见。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薄弱。创新创业类课程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具备理论基础,更要求其实践经验丰富。由于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受聘的教师大多直接来自于学校,缺乏所学专业实际岗位的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数量非常有限,而不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难以胜任创新创业类相关课程教学。

教育资金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的开展。实践教学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要进行实践教学,必须有相应的教学条件,即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资金问题带来一系列的教学设备差、实训基地不足、科研环境不成熟等问题,导致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

高职院校承担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基于此,应以《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路线为依据,树立与其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大思政”教育模式,打造创新型“制造业+”“互联网+”课程体系,着力提高高职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有效融合

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以“大思政”格局培育工匠精神。思政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思想的教育与引导,以及对高职学生自身的成才与择业具有重大的意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为出发点,将两种教育体系进行有效融合。一方面,在思政教育理论环节中,帮助大学生认清市场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敢于发散思维,树立开放性视野,随时准备应对机遇和挑战。创新思政授课方式,结合“互联网+”的背景,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新科技手段,寻找就业创业新契机。另一方面,利用好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结合校园就业创业大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积累经验。

(二)构建开放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起点,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是象征性地在专业课程外增设创业教育、创新思维等创新创业教育普及课程,应在注重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行动力的培养。课程体系的融合应从第一、二学期的通识教育创新类课程开始,丰富和扩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所需的相关综合知识,为以后的创新创业类实践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开设与专业课程相匹配的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按照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本的要求,做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改革课程内容,培养出具备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能力,技能水平突出、职业道德优良,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创业课程对授课教师的社会阅历和创业经验要求较高,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质量的优劣。高职院校一方面应提升现有师资队伍知识水平和创业能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便利,从企业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专家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

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高离不开校园的良好环境。《中国制造2025》實施背景下,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各种网络平台提供了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高职院校应为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校园氛围,进一步开辟和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合作路径,优化网络资源配置,校企共建网络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创业政策,分享创业实例,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随着国家相关教育政策对高职教育定位的进一步明确,以及高职院校对政策的逐步落实,高职学生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增强自我认同感,成为具备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能力,技能水平突出、职业道德优良,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洋.高职院校“互联网+双创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路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2]雷茜,廖巍,李增蓉.高校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

[3]张锦,梁海霞,严中华.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融入社会创业教育的“精准对接”路径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23).

[4]王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

[5]孙文琦,蒙长玉,王文剑.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7).

责编:嘉 悦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