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民间故事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2021-09-27何怡
何怡
内容摘要:文化负载词受各民族风俗习惯、社会文化、地理环境、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但同时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将从民俗文化和社会文化个两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傈僳族民间故事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傈僳族 民间故事 文化负载词 翻译
在所有语言要素中,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即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译者来说往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直接影响着不同民族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1.物质民俗文化负载词
物质民俗文化是指与民族衣、食、住、行等活动相关的事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虽然中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但很多物质文化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在物质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主要使用了直译,直译+注释的翻译方法。
例1原文:他们被富人普道黑逼死了,留下一间小茅草房和一只小竹笛,算是父母亲唯一的家产。(出自《竹笛姑娘》)
译文:Ils furent forcés à mourir par le riche Pu Dao hei, en ne laissant quune petite maison en chaume et quune petite flte à leur fils.
例2原文:看着那矮小寒酸的竹楼,嘎士比叶心里难过。(出自《嘎士比叶和灰雁姑娘》)
译文:En voyant sa petite maison en bambou humble, Gaspille se sentit profondément triste.
例3原文:有个年轻姑娘,独自住在山脚一间木楞房里。(出自《虎氏族的来历》)
譯文: Il y eut une jeune fille qui habita toute seule dans une maison en bois au pied de la montagne.
例1—例3中“茅草房”“竹楼”“木楞房”都是具有傈僳族文化特色的建筑物。傈僳族的住房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建筑形式,传统建筑主要有竹篾房、木楞房和茅草房。文中的“茅草房”指用草盖房顶的土木结构房屋。法语中chaume指谷物类的茎杆,译文中使用直译法将茅屋译为la maison en chaume,用介词en引出maison的补语表示材料。竹楼指竹结构的房屋,主要是竹子为建筑材料,笔者采用与茅草房一样的直译法将其译为la maison en bambou。木楞房指全用木材垒盖而成的房屋,笔者采用与茅草房和竹楼同样的方法将其译为la maison en bois,以便读者能够对傈僳族几种传统的住房进行对比和区分,进一步了解傈僳族的住房特点。
例4原文:一天,他挎着弩箭、长刀,上山打猎,转了半天不见猎物。(出自《嘎士比叶和灰雁姑娘》)
译文:Un jour, il prit dans son dos larbalète, la flèche et le sabre pour aller à la chasse. Il erra un bon moment dans la forêt, sans rien trouver.
例5原文:姑娘半信半疑,小伙子却不容分说,夺过她的柴刀,帮她砍柴。(出自《虎氏族的来历》)
译文:Au moment où la fille ny crut quà moitié, lhomme prit la serpe de la fille et se mit à abattre des arbres.
例6原文:他们开出火山,撒荞种麻,打鸟射鹿,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谋生度日。(出自《虎氏族的来历》)
译文:Ils servirent du feu à défricher des terres cultivables, y plantèrent le sarrasin et le lin, chassèrent des animaux . Ils travaillèrent dur pour gagner leur vie.
狩猎、砍柴、开荒都是傈僳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生产活动也是古代法兰西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很多相关的词汇在中法两门语言中有相对应的词汇,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直译法。例4和例5中的“弩箭”“长刀”“柴刀”在法国民众的生活中也比较常见,所以直接将其译为对应的法语词汇。“弩箭”译为larbalète et laflèche;“长刀”译为le sabre;“柴刀”译为la serpe。例6是对傈僳族农耕文化和狩猎文化的描述。傈僳族主要居住在山坡峡谷地带,他们耕种的土地多为山野荒地。开火山指开垦荒地,先用火焚烧山地的野草等植物,然后再用锄头挖地,之后才可以进行播种。译者在翻译“开火山”时采用了释义法,将其译为servir du feu à défricher des terres cultivables。荞和麻都是傈僳族重要的生活资料,荞是傈僳族的主要食物之一,麻主要用来织布做成衣服。这些词在法语中有对应的词汇,所以使用直译法将“荞”翻译为 le sarrasin,“麻”翻译为le lin。生活在高山密林的傈僳族,狩猎也是其生活中的重要活动。例句中的“打鸟射鹿”代指傈僳族的狩猎活动,他们的狩猎对象不仅是鸟和鹿,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了意译法,将“打鸟射鹿”翻译为chasser des animaux(捕猎)。
2.社会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风俗习惯、社会规则、道德价值、历史背景、意识形态等方面。下面主要对傈僳族民间故事中的人名、亲属称谓、生产生活等方面内容的翻译进行分析和探讨。
例1原文:阿哥,阿嫂,你们要保重,抚养好小阿普。(出自《兔媒》)
译文:Mon frère et ma soeur, prenez soin de vous et du petit A Pu.
例2原文:过了好些日子,姑娘的事被母亲和嫂嫂知道了,她们很气愤。(出自《金花雀和银花雀》)
译文:Quelques jours après, sa mère et sa belle-soeur en furent au courant, elles se mirent en fureur.
例3原文:据说这种山鸟原本是传说中的嫂子和小姑子俩的化身。那嫂子叫“玛蜡”,小姑子叫“阿密”。(出自《啊腊窝.歌多乐》)
译文:On dit que cet oiseau serait l'incarnation de deux belles-siurs.La belle-siur ainée sappellait Ma La et la belle-soeur cadette était A Mi.
例4原文:大爹,你的女儿应该嫁给天上的神人,我一个孤儿清贫如洗,怎么忍心让姑娘跟我吃苦啊!(出自《嘎士比叶和灰雁姑娘》)
译文:Mon oncle, votre fille devrait épouser un immortel du ciel. Etant un orphelin indigent, je ne peux pas impliquer votre fille dans une vie dune grande pauvreté!
傈僳族民间故事中出现了很多的人名和亲属称谓,对于人名的翻译一般采用音译法,如例1中的“阿普”译为“A Pu”,例3中的“玛蜡”译为“Ma La”,“阿密”译为“A Mi”。亲属称谓则采用直译法或直译+注释的方法进行翻译,如例1中的“阿哥,阿嫂”是直接引语中对亲人的称呼,所以翻译为“mon frère et ma soeur”。例2中的“母亲”和“嫂嫂”的称谓出现在间接引语中,故“母亲”译为“sa mère”,“嫂嫂”则译为“belle-soeur”。例3中“嫂子和小姑子俩”直接翻译为“les deux belles-soeurs”,法语中的belle-soeu
r既可以指嫂子,也可以指小姑子,所以在“那嫂子叫“玛蜡”,小姑子叫“阿密”。”这句话的翻译中分别用了形容词“ainé(年长的)”和“cadet(年幼的)”来修飾belle-soeur,以便更好地区分嫂子和小姑子的身份,同时笔者分别对这两个称谓进行了注释。“La belle soeur ainée est lépouse du frère ainé,on lappelle sao sao ou sao zi en Chine.”,“ La belle soeur cadette est la soeur cadette de mari, on lappelle xiao gu zi en Chine.”,通过注释加深读者对中国称谓的了解。例4中的“大爹”在傈僳语中对老人或是父亲哥哥的称谓,故事中是小伙子对老人的称呼,译者采用直译法将其译为mon oncle。
例6原文:于是太阳姑娘和月亮伙子“合坡”(逃婚)了。(出自《太阳与月亮》)
译文:Donc Soleil et Lune firent Hepo (échapper au mariage).
例6中的“合坡”指傈僳青年男女因对婚姻感到不满意而选择逃婚。原文在“合坡”后用括号进行解释,指逃婚。译文中对“逃婚”这个词采用了直译法,将其译为échapper au mariage,“合坡”这个词则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为“Hepo”。读者可以结合括号中的解释很好地掌握Hepo就是逃婚的意思,同时通过音译可以拓展读者对傈僳族婚俗文化的了解。
傈僳族民间故事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既不能不顾译文读者的需求,对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表达进行生硬地翻译,也不能为了一味地迎合读者的阅读和表达习惯而舍弃源语文本中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表达。译者应该要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出发,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文本转换和移植。
参考文献
[1]邓凯月,鲍志坤.模因论视域下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J].汉字文化,2020(21):206-209.
[2]韩宁.基于脚本理论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04):109-111.
[3]黄琼英.《阿诗玛》翻译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9.
[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孟容静.少数民族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研究——以纳西族婚俗文化为例[J].大众文艺2020(19)146-147.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生态文化视域下的傈僳族民间故事法译及研究”(2018JS445)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