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融入”:探究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2021-09-27姜智慧孙建刚
姜智慧,孙建刚
(大连市甘井子区沙岗子小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为我们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性质和价值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重要组成部分,是“五育融合”的起始点和凝聚点,我校不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弘扬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品质。
我校构建了“一二三四六”劳动教育模式,即“一个精神,两个态度,三个行为,四个观念,六个融入”。“一个精神”是指围绕培养“实践创新自信好少年”的育人目标,弘扬积极的劳动精神;“两个态度”是指以师生自信文化为核心,培育学生具备“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态度;“三个行为”是指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促使学生能够达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行为目标;“四个观念”是指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促使学生养成具有“责任感、坚韧性、诚信度、创造性”的劳动习惯与品质;“六个融入”是指引领全校师生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融入评价体系、融入课程建设、融入基地体验、融入校园活动、融入社会实践、融入家庭教育。我校将“六个融入”劳动教育新模式贯穿于自信好少年的培养全过程,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多举措丰富劳动育人载体,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构建“四位一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最终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的,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自信好少年。
一、融入课程建设
(一)劳动课程:发挥主体作用,弘扬劳动精神
1.夯实课堂教学主阵地,完善劳动育人目标
学校充分发挥课堂对于加强劳动与劳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大力推动以“劳动育人”为目标的“自信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课程设计,梳理各学科课程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劳动教育功能,将劳动教育横向渗透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中隐性的劳动教育功能。学校以“新竹青年教师”培养为突破口,推出“行政带教工作室、师徒结对制、双向评价制”等措施。深入课堂教育教学,重点关注课堂教学劳动教育渗透点,努力做到“一课一渗透,一课一反思”;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借助其他学科的教育载体实施劳动教育,促使劳动教育内容融入并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形成“五育并举”,全面贯通的整体育人机制,发挥劳动育人功能。
2.注重校本课程研发,拓宽劳动育人载体
我校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化、体系化建设,设置“三类六门”劳动校本课程,以“自理、认知、实践”划分了“行动力”培养的育人目标。“自理类课程”以校园劳动和家务劳动为主,一二年级开发“自信自理”“自信劳动”课程;“认知类课程”以观察、认知、体验为主,三四五年级开发“自信养殖”“自信花园”“自信农场”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动手操作、实践体验为主,六年级开发“自信服务”课程。通过实施“三类六门”劳动校本课程,拓宽“行动力”的培养路径,多维度构建学生对“劳动”的积极认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劳动实践:注重手脑并用,创新思维模式
1.编织结艺珠艺作品,提高劳动编织技能
为深入贯彻《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精神,我校以市级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为抓手,实施特色校本课程“中国结艺”。学校将每周一课的校本课程整合到一周集中授课,制定“结艺创编”手工劳动周实施计划、活动方案与课程表。聘请民间艺术家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提升师生“独立设计,创编创新”的劳动编织技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的合作能力,使其手脑并用,积极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
2.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强化动手创新能力
我校依托校园科技艺术节,以“科学探索,自信成长”为主题,设置“小发明小制作”科技劳动周。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以“创意手工,废物利用”为载体,尝试新方法,探索新科技,提升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二、融入基地体验
为进一步拓宽劳动育人渠道,弘扬劳动精神,我校开设了“自信花园”和“自信农场”基地,开发月季花、玉米种植体验课程。通过自信基地体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简单的农事技能,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锻炼吃苦耐劳的好习惯,提升劳动技能,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自信花田”:我是幸福“小花农”
我校开设“自信花园”基地,开发“月季花种植”技术课程。在学校保安以及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亲自为月季松土、施肥、浇水,细心呵护月季的成长,见证每一朵月季花盛开的过程,学做一名幸福的“小花农”。通过“自信花园”基地实践体验,增加学生劳动经历,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根源、美的真理、美的情趣、美的创造,在劳动中收获幸福感和成就感,促使学生养成自觉劳动的意识。
(二)“自信农场”:我是快乐“小农夫”
我校创建“自信农场”基地,开设“玉米种植技术”课程,以体验式教学方法为主,确定劳动课程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引导学生感受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带来的成就感;在直接参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学做一名快乐的“小农夫”。借助在培育和养护中发现的农作物栽培问题,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习惯。
三、融入校园活动
我校设立“小沙粒志愿者”文明服务队,着重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服务精神,增强学生的劳动服务能力。搭建劳动实践平台,依托“养老实践基地”“汉墓文化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由校园向社会延伸,在实践服务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注重校园阵地建设,实行劳动教育岗位制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为落实劳动教育目标,我校注重“抓细、抓实”。每个班级实行劳动岗位制,人人分担班级和学校事务,各班对所负责的卫生包干区和教室实行分块管理,坚持一天早晚两扫,责任到人。班级、年级、校级分层设立“小沙粒值日检查员”,监督学生的班级事务管理和值日劳动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开展多元主题活动,强化劳动育人氛围
我校开展多元劳动教育主题活动,丰富劳动育人载体,强化劳动育人功能。在“厉行勤俭节约,培育悯农粮心”活动中,以世界粮食日为契机,引导全体师生签订勤俭节约承诺书,召开主题班队会,制作主题手抄报,开展“爱粮节粮,光盘行动”,呼吁人人都要树立“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让“尊重劳动、珍惜粮食”蔚然成风;在“五一”劳动节活动中,开展班级文化展评,设置“劳动好习惯”“自信好少年”两大板块,全力营造劳动育人氛围,并评选表彰“实践创新”自信好少年,树立劳动小榜样,弘扬劳动精神。在学校大型活动面向全校学生招募“小沙粒志愿者”,由少先队大队部负责培训后,有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四、融入社会实践
我校设立“小沙粒志愿者”文明服务队,着重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服务精神,增强学生的劳动服务能力。搭建劳动实践平台,依托“养老实践基地”“汉墓文化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由校园向社会延伸,在实践服务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养老实践基地:提升志愿服务意识
在“养老实践基地”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慰问养老服务中心的孤寡老人,帮助他们打扫卫生、清理内务,并送上亲手编制的结艺作品,作为传递祝福、传递温暖的媒介,实地体验志愿服务的收获与喜悦。
(二)古文化实践基地:延伸劳动育人功能
大连汉墓博物馆是我校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和汉墓博物馆深入开展合作,每周三下午选派3~6年级每班2名学生到汉墓博物馆担任义务“小讲解员”并参与场地的清洁工作,实地体验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后,学生撰写志愿服务的收获与感想,反思在实践过程中的得失,总结方法和经验,延伸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五、融入家庭教育
我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引导作用,依托“自信家园工作坊”,引导家长明确家庭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改变家庭劳动观念,指导家长开展家庭劳动教育“三个一”活动。开展一次制作“家务劳动清单”活动,每天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孩子承担家庭劳动职责;开展一次“今天我当家”活动,记录孩子一天所做的家务劳动,探讨劳动与自我的关系,引导孩子感悟“劳动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劳动就是一种自我服务”的劳动本质;开展一次“劳动面对面”活动,家长带孩子参观“蔬菜基地”“水果基地”等,带领孩子锄草、施肥、收庄稼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感悟到“劳动最光荣”的深刻含义。学校坚持用好劳动教育的家庭路径,鼓励家长和学生勤于劳动、热爱劳动,持之以恒,强化他们的劳动意识,家校合力共促学生家庭劳动技能与习惯的养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融入评价体系
我校依托“聚沙成塔,润沙成珠”德育特色评价体系,分年段细化“劳动实践好少年”评价标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优势,深入挖掘劳动育人元素。开展“自信沙粒”评价活动,即每月开展一次“自信消费乐园”“自信礼品兑换”“自信塔风珠韵少年”活动,为学生搭建自信成长平台;颁发“劳动实践好少年”自信徽章,树立劳动小榜样,弘扬“劳动实践好少年”优秀事迹,扩大传播辐射范围,激励学生自主累计“小沙粒”,夯实学生劳动习惯行为养成。通过学校特色评价项目,做实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美好、追寻真理、积极创造,并最终充盈内心。
依托“六个融入”劳动教育模式,我校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基地为体验的“四位一体”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共育合力,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不断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
劳动创造美好,劳动孕育希望。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校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正在逐步增强。未来,我们将在提升劳动教育质量、教育实效上深耕细作,促进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