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2021-09-27宋奕云汪金李朋饶中良
宋奕云,汪金,李朋,饶中良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中小学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在后疫情时代,学生不仅要对疫情期间产生的不良心理进行调适,更需要积极适应这个时代急剧变化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为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增强调控情绪能力,提高应变能力,本研究通过调查后疫情时代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对策。
一、研究方法
我们对石室联合中学三个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26份,有效回收问卷2026份,有效回收率为95.21%。其中,男生1071人,女生955人;七年级学生755人,八年级学生583人,九年级学生688人。
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施测,该量表共包括60个项目,包括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等十个因子,采用五级计分,按照项目表达意义与个体实际情况的吻合度来判断,1~5分别代表“非常不吻合”到“非常吻合”,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不理想。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通过问卷星平台,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担任主试,使用统一规范的指导语,在规定时间内(30分钟)完成测验,统一回收量表,经系统整理和筛选剔除无效问卷。将测验结果导入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数据。
二、调查结果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
我们采用单样本t检验将学生在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及总分上的得分与全国常模进行了比较,结 果如表1。
通过与全国常模的差异性比较,发现我校学生在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等因子上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全国常模,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等因子上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在偏执、敌对、情绪不平衡等因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无显著性差异。
对收集数据进行重排统计,筛查出阳性检出率,发现有21.87%的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在一般情况下,轻度症状不需要进行辅导或干预,个体可自行调节缓解;中等程度以上的症状则需要进行一定的关注和辅导,必要时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我校中等及以上程度困扰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3.60%,而各维度的检出率排序为:抑郁、学习压力、焦虑、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敌对、心理不平衡、偏执、适应不良。
图1不同性别初中生心理健康差异性比较
(二)不同性别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
我们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初中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如图1。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我们发现男生在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等因子上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女生。
(三)不同年级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我们采用方差检验对不同年级初中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如图2。
通过方差检验及事后检验,我们发现:八年级学生在各因子上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均较低;七年级学生在各因子上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均较高;九年级学生在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等因子上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图2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性比较
图3父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我们采用方差检验分别对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上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如图3、4。
通过方差检验及事后检验,我们发现:除心理不平衡因子外,父亲、母亲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各因子上的心理健康水平均较低;父亲、母亲学历为研究生的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各因子上的心理健康水平均较高,且学生各因子心理健康水平和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有按父亲、母亲学历从低到高呈显著性递增的趋势。
三、分析与讨论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与常模的差异比较的结果,显示后疫情时代学校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冲突、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困惑以及学习压力问题。对学生得分进行心理健康筛查的结果显示,后疫情时代学校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困惑的学生比例较大,其中部分学生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其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抑郁、学习压力、焦虑、情绪不稳定、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敌对等方面。
为了进一步了解后疫情时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我们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访谈,结果揭示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佳可能有以下原因。
1.社会层面
图4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后疫情时代,尽管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个别地区仍然零星出现个别病例,引起人们的担忧。在疫情面前,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调节,他们的生活节奏将被打乱,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同时网络中充斥传播着一些关于疫情不实言论,部分初中生缺乏信息辨别能力,易受不良信息影响,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健康,从而出现了恐慌、焦虑等负性情绪。
2.家庭层面
疫情期间的居家隔离易导致亲子关系长时间、小空间的共处适应问题。在后疫情时代,如果父母常常忽略孩子的心理问题,高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采用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就会导致初中生出现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问题。
3.学校层面
后疫情时代,学生面临的角色转换问题以及线上学习暴露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势必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受疫情影响,学生文娱活动、体育锻炼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表现为文娱活动减少、课外活动单调、体育锻炼时间压缩、社交范围受限,这些会导致学生的负性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返校复学后,一些学校忙于处理各种流行病防治工作以及规范学生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对疫情特殊时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缺乏有效的教育形式,缺失有效完善的工作机制,这会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化解。
4.个体层面
初中生尚处于心智发育阶段,心理尚未成熟,如果缺乏有效指导,部分学生会对疫情以及疫后学习、生活形成不合理的认知,导致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出现各种异常心理,进而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加重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比较分析
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显示,男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女生。究其原因,可能是女生感情细腻,对压力的感知更加明显,且比男生更多采用灾难化与沉思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
心理健康水平的年级差异显示,八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九年级学生次之,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第一,年龄特征。大多数学生到八年级才真正步入青春期,其自我意识发展迅猛,成人感体验迅速增强,但其囿于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局限会表现出行为的幼稚性。这些都会增加他们的内心冲突,导致他们情绪不稳定。相比较八年级学生,九年级学生已对青春期带来的变化有所适应。第二,学业负担。相比较七年级学生,八年级、九年级学生学习负担更重。第三,学校心理教育。目前我校七年级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每周一节,而八、九年级主要以班会课和讲座的形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且教学内容碎片化,不够系统,教学时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心理健康水平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差异显示,除“心理不平衡”因子外,学生各因子心理健康水平和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有按父母学历从低到高呈显著性递增的趋势。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可能因为学历水平较低的父母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在处理亲子冲突时,对孩子缺乏足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采取错误的教育方式,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应对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育对策
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我们认为后疫情时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
对筛选出的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困惑的学生,学校应引起重视,根据其严重程度分类施策。对心理症状轻度的学生,班主任平时应密切关注;对心理症状中度的学生,除班主任密切关注外,心理教师可通过“个辅”和“团辅”的方式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对心理症状较重和严重的学生应引起学校的重点关注,收集、反馈学生近期学习和生活情况资料,心理健康教师对他们进行个别咨询和评估,状况评估严重的学生建议家长寻求专业评估和帮助。不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有限,要想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校内还需要充分发挥校长统领作用、德育处的协调作用、心理委员的朋辈帮扶作用;校外需要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调动家庭教育力量积极参与。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针对后疫情时代学生存在的强迫、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突出的问题,设置情绪辅导、学习心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等三个系列的主题辅导活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后疫情时代剧烈变化和极度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校还需要开展积极心理辅导活动,培养学生感恩、责任、自律、勇敢、坚持、友善等多种积极心理品质,有力地促进他们心理成长,增强他们心理抗“疫”能力。辅导活动可通过心理健康活动课、德育活动、学科渗透、心理班会等形式开展实施;也可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具有心理辅导资质的家长、高校心理志愿者团队到校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三)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我校七年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而八、九年级主要以讲座的形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效果不佳。因此,学校在后疫情时代需要在把握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八、九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增设系列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常态化的教学。七年级心理健康课程主要从学生入学适应、认识自我、积极沟通、快乐学习等方面入手,设置了36课时的心理活动课,每周一节;八年级心理健康课程主要从学生积极情绪、学习能力、亲子沟通等方面进行入手,设置了30课时的班会课程,每周一节;九年级心理健康课程主要从学习方法、异性交往、生涯规划、压力应对等方面入手,设置了24课时的班会课程,每周一节。所有课程实施过程中,均充分考虑疫情对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新变化,从疫情中挖掘课程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加大家庭教育的指导力度
一般情况下学校主要依托家长学校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不过这种方式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家长学校多以家长讲座的方式进行,家长在接受指导时既缺乏实操体验,也无法实现亲子互动;第二,家长学校针对的是家长群体,难以兼顾家长个体的个性化指导需求。基于此,学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激发家校共育活力,加大家庭教育指导力度,不断提升家长的科学育子观和教育方法,督促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和义务,具体包括:科学管理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展现积极、稳定的情绪,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保持作息规律,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为孩子做好榜样;有计划安排亲子体育锻炼、家务劳动和亲子游戏,通过活动增进亲子感情;积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疫情,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讲好抗疫故事,培养孩子积极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家庭指导方式不仅可以是集中式的家长学校,还可以是家长沙龙、亲子互动、电话热线、网络咨询等线上线下多种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
(五)构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生态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此工作还可从心理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以学校教育为主导,调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力量的积极参与,整合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构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生态圈,如图5所示。
图5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