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菌移植治疗放射性肠炎20 例疗效观察
2021-09-27刘金金梅彩玲何燕华黄慧玲顾秋平
刘金金,梅彩玲,何燕华,黄慧玲,顾秋平
赣州市人民医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放射性肠炎(ARE)是因腹膜后及盆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导致的肠道损害,主要表现为腹泻、腹胀、黏液脓血便、腹胀等,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对于ARE 患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治疗,常规灌肠及应用激素、黏膜保护剂等效果欠佳。研究显示,放射治疗会损害肠黏膜屏障功能、抑制或杀灭正常肠道菌群,促使肠道菌群紊乱,诱发或加重肠道黏膜炎症反应。补充肠道菌群一定程度上可改善ARE 患者肠道菌群、调节肠黏膜免疫系统、肠屏障功能。粪菌移植(FMT)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促进肠道正常菌群重建,逐渐被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治疗[2-3]。本研究分析FMT 治疗ARE 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ARE 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就诊于赣州市人民医院的40 例ARE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 例)和对照组(20 例)。治疗组女6 例,男14 例;年龄(50.21±2.14)岁,年龄范围20~78岁。对照组女8 例,男12 例;年龄(50.14±2.09)岁,年龄范围22~77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原则要求。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 版)》[4]中ARE 相关诊断标准,经临床诊断确诊;签署知情同意书;肝肾功能正常;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合并非特异性溃疡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其他肠道感染性疾病者;合并感染或心肺原发疾病患者;药物滥用史;存在药物、器质性病变所致的便秘;出口梗阻型功能性病变、混合型功能性病变;过敏体质;肠道器质性病变;预计生存期<6 个月;近3 个月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并发代谢性疾病;合并肠穿孔、肠梗阻、脓毒血症等疾病者;精神异常;严重免疫缺陷;发热。
1.3 供体选择
纳入标准:患者的直系健康亲属年龄范围6~15岁;智力、生长发育与精神状态良好;睡眠状态、饮食结构、机体锻炼和日常活动正常;排便习惯规律;对粪便开展微生物检测结果为阴性;血清学检查血生化、血常规与肝炎病毒正常;3 个月内无使用抗生素史、免疫抑制剂者。排除标准:危重症患者;炎症性肠病;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消化道疾病手术史;高危性行为;药物滥用史;特发性便秘;过敏性体质;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经筛查粪便常规(传染性、感染性等相关病原体)无异常。
1.4 方法
治疗组予以FMT 治疗:(1)活菌制备。移植的粪菌来自患者的直系健康亲属,收集粪便标本50 g,加入250 mL 生理盐水,电动搅拌机搅拌至均匀悬浮状态,用不同孔径滤网分别过滤,用注射器将滤液转移至无菌输液袋中,每袋菌液约150 mL,将空气排出,置于-80 ℃环境下冻存,备用。(2)粪菌移植。移植前告知患者移植相关注意事项。患者取左侧卧位,常规生理盐水清洁灌肠后,将导尿管插入肛门,深度约为15 cm,用无菌注射器取150 mL粪菌液注入,叮嘱患者仰卧30 min,1 次/d,连续治疗7 d。对照组用康复新液灌肠,即在100 mL 生理盐水中加入50 mL 康复新液实施灌肠,灌肠方法同治疗组,1 次/d,连续治疗7 d。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接受营养支持治疗,避免使用抗菌药物。两组治疗后均随访1 个月。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大便常规RBC(-),消化道症状、体征全部消失为显效;大便常规RBC(+),消化道症状、体征明显减轻为有效;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甚至有加重趋势为无效。显效率、有效率之和为治疗总有效率。(2)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个月黏膜损伤程度。采用 RTOH 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判断损伤程度,0 级:无变化;1 级:充血,轻度疼痛,无需止痛药;2 级:片状黏膜炎,或有炎性血清血液分泌物,或有中度疼痛,需止痛药;3 级 :融合的纤维性黏膜炎,可伴重度疼痛,需麻醉药;4 级:存在溃疡、坏死、出血,分级越高则黏膜损伤越严重。(3)使用Karnofsky(KPS)功能状态评分标准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个月生活质量。总分为100 分,分值高低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4.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例(%)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黏膜损伤程度
两组治疗前黏膜损伤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黏膜损伤程度均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对照组治疗前、后=2.670,P对照组治疗前、后=0.011;Z治疗组治疗前、后=4.838,P治疗组治疗前、后<0.001),治疗组治疗7 d 后黏膜损伤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生活质量
两组治疗前KP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KP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KP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KP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ARE 是因放疗中高剂量电离辐射和微粒对肠上皮细胞增殖形成抑制,损害肠黏膜下小动脉,造成局部闭塞性动静脉内膜炎症,同时会造成肠壁损伤,引起黏膜缺血、溃疡、糜烂,而肠道内细菌可通多损伤位置侵入肠壁,造成病损进一步加重,随着病程迁延可造成肠管狭窄、肠黏膜纤维化,病情严重时可引起肠穿孔而坏死[5-7]。临床多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止泻剂、保留灌肠等常规手段治疗ARE,虽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但治疗效果欠佳,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肠道慢性炎症反应是ARE 的主要特点,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可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临床治疗前景较大。本研究中两组治疗7 d 后黏膜损伤程度均明显减轻,且治疗组黏膜损伤程度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KP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KPS 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FMT可更好的减轻ARE 患者症状,减轻黏膜损伤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健康人肠道内寄居大量正常菌群,是一种重要的宿主防御机制,其能够挥发脂肪酸和产生酸性pH 环境,避免潜在肠道内病原体定植,避免溃疡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使腹泻次数减少,缓解患者腹胀等症状。FMT 是从正常人群肠道内获得的天然、结构接近正常肠道菌落的可靠治疗方式,能够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为肠道提供丢失的有益菌,重建肠道黏膜屏障,调节机体菌群平衡[8-9]。家庭成员作为供体,其与患者有相似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和宿主基因,肠道微生态环境相似,能够减轻移植后黏膜免疫应答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10]。FMT 获得方便、简易、廉价、可操作性强,充分符合人体正常肠道菌群生理标准,有可能成为ARE 治疗的新型办法,但FMT 移植前需严格筛选供体。
综上所述,FMT 可更好的减轻ARE 患者症状,减轻黏膜损伤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