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及对患者肺表面活性蛋白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1-09-27潘辉,彭婧
潘 辉,彭 婧
(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即重症肺部感染,多发于处于术后昏迷状态以及体质较差的老年人,引起该疾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感染致病性较强的病原菌或是耐药菌[1]。如果不对患者积极行对症治疗,则很有可能引起其发生呼吸衰竭等症状,甚至致其休克或死亡[2]。为了分析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对其肺表面活性蛋白以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选取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重症肺炎患者进行了随机的对比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60例重症肺炎患者,研究时间为2016年9月-2019年6月,采用奇数偶数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患者年龄36~74岁,中位年龄(56.34±7.42)岁。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35~75岁,中位年龄(56.61±7.37)岁。两组一般资料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具体为:连续两周为患者行常规吸氧、平喘治疗以及解痉、雾化吸入等治疗,治疗期间需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并为其行肺泡灌洗等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利奈唑胺治疗。具体为:连续两周每天给予患者两次的利奈唑胺治疗,并将剂量控制在600mg,通过静脉滴注给予。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表面活性蛋白。肺表面活性蛋白通过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3]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SP-A、SP-B、SP-C、SP-D进行检测得出。
(2)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炎性因子水平通过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CRP(C反应蛋白)、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PCT(降钙素原)进行检测得出。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肺表面活性蛋白
两组治疗前比较肺表面活性蛋白(P>0.05);两组治疗后再次比较,差异较为显著,观察组各指标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指标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表面活性蛋白指标
2.2 炎性因子水平
两组治疗前比较炎性因子水平(P>0.05);两组治疗后再次比较,差异较为显著,观察组各指标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即感染,据调查显示,目前临床上有超过50%的感染患者为肺部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高。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具有病情危急等特点,多由于患者支气管黏膜发生局部充血、水肿而致其支气管引流不畅所致,可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患者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进而使其发生多种疾病,如呼吸衰竭、肺不张等,对其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4-5]。因此,有效控制重症肺部感染的关键即如何合理正确的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从而将病死率降低。
本次研究我院就重症肺炎患者应用了利奈唑胺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经治疗后肺表面活性蛋白SP-A、SP-B、SP-C、SP-D以及炎性因子水平CRP、TNF-α以及PCT均有显著下降,说明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炎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可行性强。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利奈唑胺是一种对多药耐药菌有很强抗菌效果的新型口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比如VRE、MRSA、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耐药厌氧菌以及耐青霉素肺炎球菌等,且利奈唑胺不仅能够很好的抗革兰阳性菌[6]。另外,将其应用于人体中,不仅可良好的发挥药物动力学作用,还能够良好的渗透患者肺部组织、肌肉以及骨骼等部位,且不会出现与其他抗菌药物的交叉耐药性,因此可发挥其特有优势,更有利于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