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唱的革命
——延安时期的抗战歌曲与中共革命话语的塑造与表达

2021-09-27王海军熊维娜

音乐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鲁艺边区延安

文◎王海军、熊维娜

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充分利用话语资源夺取革命话语权并积极开展革命话语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歌曲作为中国革命的“活化石”,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话语实践,也是中共革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革命报刊、革命标语、革命口号、革命戏剧等特有话语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共革命话语体系的整体景观。中共在领导革命实践过程中,通过在革命歌曲中植入革命语汇,把抽象的意识形态话语转化为生动的日常生活话语,以其独特优势和作用,实现了中共革命话语与工农大众话语的有效对接。在中国革命语境下,革命歌曲就是“歌唱的革命”,其革命话语表达体现在革命主题的选择和革命术语的使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音乐独特的政治功能。革命歌曲作为中共革命意识形态话语的体现,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延安时期的抗战歌曲是抗战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界对它已有初步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是从音乐学和文艺学等学科角度展开,较少从中共党史角度切入。鉴于此,本文基于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对该时期中共领导下的抗战歌曲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以期深化对中共领导根据地文艺运动的认识与研究。

一、作为革命话语的抗战歌曲兴起与发展的重要语境

延安时期的抗战歌曲,作为中国抗战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和特有话语形式,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它是在抗战实践中由工农兵共同创作的一种独特革命话语。因此,作为革命话语的抗战歌曲是边区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兴起有着丰富的历史、理论与文化背景。

(一)现实需要:动员民众,宣传抗战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我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在此背景下,反抗日本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是当时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在“国亡家破,祸在眉梢”之际,高昂的歌声成了痛斥日寇暴行的有力武器,还能鼓舞民众和凝聚人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音乐就是革命。诚如贺绿汀所言:“为了整个民族的生存,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应该全体动员起来,把音乐变成武器,去武装千万个同胞,动员千万个同胞,为驱逐日本强盗而英勇抗战。”①《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3 页。

“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②《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708 页。在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下,广大音乐工作者,纷纷呼吁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抗战武器作用,用音乐来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和教育民众。吕骥指出:“(音乐)成为大众解放自己的武器,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的生存和独立的斗争中才能获得它发展的前途。”③《吕骥文选》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年版,第16 页。音乐工作者主张大力发展国防音乐:“在新音乐运动上,我们已提出‘国防音乐’这一明确的主张,这与现阶段的救亡运动相一致的”④周钢鸣《论聂耳的新音乐运动》,《生活知识》1936 年第2 卷第5 期(7 月20 日)。。在此背景下,延安的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大量动员民众抗战和反映抗日军民战斗生活的歌曲,如《延安颂》《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

1938 年1 月,冼星海等人在武汉成立了全国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音乐组织——“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延安的贺绿汀、吕骥、周巍峙等积极声援:“我们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⑤《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宣言》,《战歌》1938 年第1卷第6 期(2 月15 日)。群众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高涨,推动了边区以抗战歌曲为主要形式的革命文化的发展,激发了大家的抗战革命斗志。

(二)坚实基础:党和边区政府对文艺工作的提倡和重视

在延安时期,艺术工作对革命意识形态的宣传效力为中共所重视。党中央结合复杂的抗战形势,进一步加强了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通过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使抗战歌曲在边区广泛推广。

1941 年,总政治部和中央文委在《关于部队文艺工作的指示》中提出:“部队文艺工作的方针,首先在于团结和培养有战斗生活经历的专门文艺工作者,使他们能够用戏剧、音乐、美术、文学等等形式,把民族战争中的一切现实生活(民众及将士在抗战中的英勇斗争,日寇、汉奸、投降分子、顽固分子的阴谋诡计等等)反映出来。”⑥《总政治部中央文委关于部队文艺工作的指示》,《八路军军政杂志》1941 年第3 卷第2 期。这充分强调了文艺工作对抗战事业的重要作用,明确了文艺工作的具体方针,为边区文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简称《讲话》),提出了完整的文艺理论体系,对该时期党的文艺政策产生重要影响。《讲话》指出“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⑦同注②第3 卷,第848 页。,明确了“艺术服务于人民,服务于政治”的文艺方针。《讲话》发表后,陕甘宁边区召开文教会、座谈会讨论总结民众歌曲的创作经验,进一步推动了边区文艺歌曲的发展。在《讲话》精神指导下,边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战歌曲创作热潮,大批的艺术家、鲁艺师生及文艺爱好者,迅速投身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活动中去。广大音乐工作者运用鲜活的语言艺术格调,创作了大量以抗战为题材的红色民谣。相对稳定的局势,民主的政权,也为歌曲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环境。

(三)人才保证:音乐工作者的群体汇集

全面抗战开始后,延安成为全国抗日歌咏活动的中心。1939 年12 月,毛泽东起草《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指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⑧同注②,第618 页。。1941 年5 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提出“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与文艺运动,欢迎科学艺术人才”⑨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1 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87 页。的口号。这一纲领性文件所提出的尊重、欢迎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的意见,成为当时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基础。在此号召下,延安汇集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工作者,形成了以冼星海、贺绿汀、吕骥等为代表的音乐工作者群体。他们许多人是唱着《延安颂》奔赴延安的,当时“有一定创作成果的约有407 人。这407 名文艺家中……艺术家180 人”⑩刘增杰《从左翼文艺到工农兵文艺——对进入解放区左翼文艺家的历史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 年第5 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工作者还有聂耳、郑律成、李焕之,以及当时由安波、马可、张鲁、关鹤童、刘炽五人组成的“民歌五人团”。他们有的是在上海、武汉等国立音专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音乐家,有的是应中央邀请来到延安,有的从各地辗转到延安,成为陕甘宁边区音乐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将革命话语与民间话语有效对接,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

(四)活力源泉:传统歌曲的革命化改编

改造旧文艺,创作新文艺,使文艺服务于革命要求,是当时中共的一贯主张。“要完成音乐的民族形式,我们必须通过旧形式,利用旧形式,接收外来的进步技巧与充实新内容而进行创作。”⑪《冼星海全集》第1 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年版,第123 页。例如,马可作曲、贺敬之作词的《南泥湾》,借鉴了传统歌舞《桃花篮》;安波的《拥护八路军》《拥军花鼓》,根据陕北民歌《打黄羊》的基调填入新的歌词改编而来;贺绿汀的《垦春泥》,借鉴了湖南花鼓戏音调;等等。

创作者从民间音乐中积极地汲取营养,通过旧曲填新词、旧曲改编、重新创作等方式,创作了大量抗战歌曲,使“旧”曲“新”唱,大量的传统歌曲被赋予新的革命主题,不仅思想性更高,而且革命色彩更加凸显。

二、抗战歌曲与中共革命话语的塑造与表达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抗战歌曲创作,是在保留传统歌曲形式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根本”,经过革命话语的本土化改编,在“大众文化”中植入鲜明的“红色”印记,把中国的“大众文化”改造为“革命文化”,有效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和革命理论,真正做到了党的革命理论“能说服人”“能掌握群众”。

(一)揭露和控诉地主阶级黑暗统治,号召大家支援前线抗日的革命话语

该时期中共以抗战歌曲为载体,在根据地广大军民中很好地揭露和控诉了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并号召大家支援前线抗日。通过抗战歌曲,使革命理论口语化和大众化,用许多生动的革命话语,如“鬼门关”“垂死统治阶级”“闹革命”“真可恨”“三把刀”等大量“高频词”,控诉过去旧社会,用“去杀敌”“抗日家属”“保家乡”“不当亡国奴”“送情郎”等,号召大家支援前线抗日,使抽象的革命话语概念生活化,在边区引起广泛反响。

有的歌曲直白地描述了农民在过去所受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如《打老谭》的歌词:“谭贼真可恨,苦害老百姓。……刘志丹真英雄,除害为百姓,穷人都要跟他走,闹呀闹革命。”⑫高文、巩世峰《陇东红色歌谣》,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50 页。这首歌曲通过对比共产党来边区前后的不同情况,来刻画边区社会秩序由“乱”到“治”的巨大变化。在大敌当前形势下,边区老百姓积极拥护党的抗日政策,送郎参军,支援前线抗日。许多歌曲表达了边区军民共同抗日的决心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歌咏游击战争和火热战斗生活的革命话语

该时期大量歌曲传颂根据地军民的游击战争,反映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精神和昂扬斗志。诸如《游击队》《八路军的铁骑兵》《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民兵歌》《大刀进行曲》《毕业上前线》等,刻画了游击队员和八路军战士斗志昂扬的英雄形象;还有如《埋地雷》《巷战歌》《青纱帐》《让地雷活起来》《大西瓜》《石雷战》《我们是无敌的游击队》《你是游击兵团》等,描写火热战斗生活的歌曲,以形象的革命话语刻画了根据地军民在战争中使用游击战术的情形。

(三)歌颂人民爱党拥军,体现军民鱼水深情的革命话语

中共在根据地帮助边区老百姓告别了穷苦生活,带领他们迈入一个崭新时代。为此,他们在歌曲中以无比激动和感激的心情,通过“大救星”“盼月亮”“军爱民,民爱军”“英雄汉”“亲如一家”“爹亲娘亲”等朴实的革命话语,热情歌颂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爱党拥军的歌曲不但在边区中传唱,在国统区也广为流传。例如,《咱们的红军到南梁》借助比喻和排比等手法,来表现共产党在边区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光辉形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通过质朴的语言,揭示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朴实革命道理;《根根扎在穷人心》刻画了人民军队纪律严明,乐于帮助群众,同群众亲如一家的形象;《革命有了立脚点》描绘了红军帮助穷人打天下,建立陕甘根据地的事迹;等等。

(四)歌唱边区政权和革命领袖的革命话语

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建立新政权后,受到百姓的热烈拥护和赞扬。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边区政权,爱戴革命领袖,这在当时诸多抗战歌曲中均有体现,其中,“民主选举”“民主政权”“救星毛泽东”“日月星”“红太阳”“恩情似海”“歌唱毛泽东”等革命话语,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边区百姓对边区新政权和人民领袖的拥护和赞扬。如《热爱人民新政权》《边区十唱》《民主的好收成》《选举代表》等歌曲,赞颂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各抗日根据地实施“三三制”民主政治,以及进行民主政权建设。赞颂人民领袖毛泽东是该时期抗战歌曲的一大特色,如《绣金匾》《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得好》《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歌曲,真实抒发了边区人民对共产党、对革命领袖毛泽东发自内心的拥戴。

(五)歌唱边区大生产运动,赞颂新生活的革命话语

在中共领导边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以大生产运动为题材的抗战歌曲。这类歌曲的革命话语更为直观、朴实,使边区老百姓认识到只有自给自足搞生产建设,才能巩固边区政权。其中,“开荒”“陕北江南”“大生产”“春耕”“军民大生产”“生产舞”“生产运动”等革命话语,记录了在那个如火如荼的斗争年代军民共建边区的喜悦心情。如《生产谣》《军民大生产》《八路军开荒歌》《生产与抗战》《开荒》《春耕曲》等歌曲,歌颂了解放区军民通过大生产战胜困难的决心,刻画了革命根据地军民们辛勤劳动的朴实形象。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对边区实施经济封锁,接连发动多次反共高潮,加之此时日本军队实施“三光政策”,以及自然灾害频发。在此情况下,中央在边区实行减租减息,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搞生产自救运动。诸如《生产运动大合唱》《南泥湾》《兄妹开荒》等歌曲,都是反映大生产运动的经典之作。

(六)宣传党和边区政府政策法令的革命话语

抗战和经济建设是延安时期中共面临的主要任务。该阶段在党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指引下,打退了国民党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大生产运动取得重大胜利。面对革命战争的阶段性胜利,中共以抗战歌曲为载体,将该时期党的政治主张、纪律规范、方针政策等,编成易懂、易记、易传的新歌曲,如“减租减息”“坚壁清野”“合理负担”“双十纲领”等大量政策法令的口号式词汇。这种朴实形象的革命话语,对深入宣传党的革命理论和政策,增强中共在边区执政合法性等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如《纺线歌》《拥军优属歌》《纺线好》《纺织支前歌》等歌曲,用大众化语言对党和边区政府颁布的系列动员抗战、鼓励生产的政策法令,进行了形象表达。又如《肃清伪钞巩固边钞》《双十纲领第十二条》《缴公粮》《拥护双十纲领》《拥护中共双十纲领二十条》《财政经济政策好》等歌曲,则直接反映了十大战时财政经济政策,宣传了我们党“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财政工作总方针,从社会文化层面有力支持了政策法令的宣传和执行。

三、抗战歌曲的传播与中共革命话语的普及

抗战歌曲的传播与中共革命话语的普及是同步的。当时抗战歌曲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充分利用报刊

延安时期报刊丰富,主要以党报专刊和文艺类报刊为主,有中共中央主办的《新中华报》《解放》《今日新闻》《共产党人》,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办的《前线》《前线画报》《八路军军政杂志》,边区文化协会主办的《文艺突击》《中国文化》,鲁迅艺术学院主办的《戏剧工作》,还有《中国工人》《大众文艺》《新诗歌》《歌曲月刊》《战歌》等。许多报刊开办文艺副刊,经常刊登各种文艺作品,成为抗战歌曲传播的一条重要渠道。如李季的叙事诗 《王贵与李香香》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带动了陕北民歌在全国范围内的宣传和推广。

该时期创办的文艺类报刊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延安时期的文艺刊物约有20多种,其中专业类音乐刊物有《民族音乐》《歌曲旬刊》《星期音乐》《歌曲半月刊》《文艺突击》《歌曲月刊》《延安》《民间音乐研究》《会刊》《边区戏剧》等10 多种,这些刊物经常刊登大量革命音乐及理论研究文章。

(二)音乐社团的组织传播

延安时期在中共文艺政策指导下,边区建立了众多文艺社团,“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共有100 多个不同规模的文艺团体在抗日前线和敌后根据地工作,他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也极大鼓舞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及全国各族人民的斗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⑬李双江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 年版,第95 页。。在1937——1945 年间,延安共涌现出36 个音乐社团,涉及音乐理论、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专业戏剧等,包括陕甘宁边区音乐界救亡协会、人民抗日剧社、抗战剧团、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救亡协会、鲁艺实验剧团、烽火剧团、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延安青年大合唱团、延安星期音乐社、青年剧团和鲁艺音乐工作团等,这些艺术团体经常奔赴各抗日前线开展慰问演出(见表1⑭表1 统计参见艾克恩主编《延安文艺史》上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年版,第195——197 页;表2 统计参见该书第174——194 页。)。

表1 延安部分音乐团体的音乐传播

音乐社团在党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进行音乐创作、研究和传播。例如,1937 年8 月,抗日军政大学二期四大队部分学员建立西北战地服务团,丁玲任团主任,吴奚如为副主任。该团创作并在抗日前线演出了《子弟兵进行曲》《子弟兵战歌》《李勇要变成千百万》《交通站》《平原大合唱》,大型歌舞《跟随聂司令员前进》,弦乐四重奏《杏树林记事》,小歌剧《我爱八路军》《团结就是力量》,歌剧《不死的人》《八路军与孩子》等。⑮艾克恩主编《延安文艺史》上册,第127——128 页。1938 年1 月,由抗大、陕北公学和各剧团的音乐工作者发起成立的“陕甘宁边区音乐界救亡协会”,其方针为“以群众歌咏为主,提高干部音乐修养与工作能力,巩固与群众结合的初步基础,开展广泛的工农兵群众歌咏运动,巩固群众克服困难迎接光明的信心”⑯《边区音协召开音乐座谈会》,《民族音乐》1942年第3、4 期合刊。。该协会和随后相继成立的“民众娱乐改进会”“抗战文艺工作团”等组织,以宣传国防音乐,团结抗日民众力量为目的,专门设立“音乐组”,定期举行星期歌会,举办各种晚会和群众演出。1941 年2 月,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组建,倡导学习民族传统,借鉴西洋音乐,改造和利用旧形式,创造新形式,探求民族风格。

(三)院校的组织传播

延安时期各级学校的音乐教育,在当时成为抗战歌曲传播的一条重要渠道。1937 年,中央决定在“陕北公学”内增设“艺术训练班”,由沙可夫等人负责筹备。训练班的设立提高了延安音乐创作整体水平,集体创作的话剧《血祭上海》深得中央领导好评。当时院校对革命歌曲的教授和创作,有力推动了抗战歌曲的传播,尤其以培养音乐人才和艺术干部为办学目标的鲁迅艺术学院(下文简称“鲁艺”),设立革命歌曲课程,对抗战歌曲进行了有效的组织传播。

1938 年4 月,延安鲁艺举行开学典礼,由沙可夫作词、吕骥作曲的《鲁迅艺术学院院歌》诞生。除了培养抗日文艺工作骨干之外,为推动根据地革命音乐的发展和大众化普及,鲁艺先后成立了大合唱团、小合唱团、音乐系等组织。鲁艺音乐系汇集许多来自上海国立音专的学生;其创立初期的主要教师有冼星海、贺绿汀、吕骥、李焕之、向隅、唐荣枚和杜矢甲等,他们为鲁艺音乐系的创立与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专业技术支持。当时“在延安是常常举行晚会的,平均起来,每个月至少二三次。晚会中间几乎都有音乐节目。担任这种节目的,虽然还有抗大、女大的歌咏团,和各剧团的歌咏组,但主要是鲁艺音乐系”⑰徐士家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南海出版公司1997 年版,第480——481 页。。《解放日报》还经常专门在报头刊印鲁艺举行的学院派风格音乐会广告。何其芳于1938 年任教于鲁艺,他主持和选编了《陕北民歌选》和《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这两本歌集包括当时最具代表性的406 首歌曲,可视为陕北民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鲁艺在边区极力推动抗战歌曲的普及与传播,先后组织了实验剧团、鲁迅文艺工作团、鲁艺河防将士慰问团、音乐工作团等演出团队,深入基层进行演出及歌咏活动的组织、指导和训练。其中,音乐工作团主要负责开展群众性音乐活动,推进了革命音乐在边区的传播。从1946 年6 月始,鲁艺20 多个文工团相继来到齐齐哈尔,带来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如有秧歌剧 《夫妻识字》 《兄妹开荒》,歌剧《英雄儿女》《白毛女》《血泪仇》,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黄河大合唱》等,有力推动该地区革命文艺事业的发展。

抗日军政大学也是边区普及抗战歌曲的生力军,《毕业上前线》《到敌人后方去》和《抗大校歌》被称为该校影响最大的三首歌曲。⑱中国音乐家协会编《论吕骥的艺术道路》,沈阳出版社1992 年版,第102 页。“抗大学生对于戏剧与歌咏的兴趣,简直是外人不可想象的,几乎只要有三五个人站在一起,便响起了洪亮的歌声,在行军的时候,劳作的时候,洗衣服的时候,他们都不知不觉地歌唱着。几个队集合在一起的时候,歌声都是此起彼伏,像在开大规模的歌咏竞赛会。”⑲孙鲁《歌咏在抗大》,《战歌》1938 年第2 卷第1期(9 月30 日)。

(四)开展“文艺下乡”,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为更好地普及革命音乐,中央号召延安的音乐工作者举行“文艺下乡”活动。毛泽东提出:“你们现在学习的地方是小鲁艺,还有一个大鲁艺。只是在小鲁艺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到大鲁艺去学习。大鲁艺就是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广大的劳动人民就是大鲁艺的老师。”⑳逄先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版,第385 页。“现在你们的‘大观园’是全中国,你们这些青年艺术工作者个个都是大观园中的贾宝玉或林黛玉,要切实地在这个大观园中生活一番,考察一番。你们的作品,‘大纲’是全中国,‘小纲’是五台山。”[21]《毛泽东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24 页。延安的高校、各类艺术团体等在中央的号召下,通过组织抗战歌咏活动、政治宣传队等方式在边区演出,把宣传、创作与普及革命音乐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

延安的“中央剧团”“西北战地服务团”“鲁艺工作团”等积极开展文艺下乡活动,《子夜岗哨兵颂》《游击队》《守望曲》《青年颂》等,是当时延安合唱队和歌咏队的演出节目。当时的文艺下乡活动情形是:“八路军来了,谁也会唱歌子啦”,“八路军走到哪里,抗日救亡的歌声,胜利的人民的歌声就唱在哪里”[22]吕骥编《新音乐运动论文集》,光华书店1949 年版,第104 页。。1938 年秋,延安烽火剧团到陇东巡演,表演了秦腔剧《治病》、歌舞剧《小放牛》、话剧《李秀成之死》、京剧《过关》、活报剧《纪念十月革命》等。还有其他艺术团体也开展了类似的文艺下乡活动(见表2)。八路军三八五旅政治部宣传队在各地利用军民集会、重大节日、乡下庙会等机会,演出歌曲、歌剧、歌舞、秧歌、舞蹈等,向地方宣传革命思想,协助巩固抗日民主政权。1943 年11 月,西北文工团联合民众剧团组成“边区文协下乡工作队”,到陇东分区搜集了80 多首陇东小调,还创作和演出了新节目,深受群众欢迎。

表2 延安部分文艺团体“文艺下乡”活动

鲁艺工作团从1943 年12 月开始,历时4 个多月,足迹遍及边区的城镇乡村,“演出专场68 场,创作大小剧本16 个,歌曲7 首,做调查66 次,收集民间歌曲和剧本400个”[23]同注⑮下册,第360 页。。他们经常演出的节目有《兄妹开荒》《二流子变英雄》《拥军花鼓》《推小车》及大型歌剧《血泪仇》等。当时的演出盛况空前:“当鲁艺秧歌队一出去演出,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人山人海,那种情景实在是令人难以忘怀的。”[24]曾刚《山高水长——延安音乐回忆录》,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 年版,第207 页。

(五)编写、出版音乐书籍和歌曲集

除创办音乐刊物外,边区各音乐和出版机构出版了许多音乐书籍和抗战歌曲集。较有影响的有:《中国呼声集》《秧歌曲选》《民众歌集》《青年歌集》《陕甘宁边区民歌》《秧歌锣鼓点》《郿鄠道情集》《河北民歌集》《绥远民歌集》等。这些歌集的出版发行,为抗战歌曲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延安民间音乐文化的保存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38 年7 月,吕骥倡导成立“民歌研究会”,编辑出版《陕北民歌集》《绥远民歌集》等歌集,收录了大量的民间音乐曲谱和曲词。关于民间音乐的研究资料丛刊(油印本),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编有《秧歌集》《审录》《器乐曲选》《郿鄠道情集》;此外,还编有《秧歌曲选》《郿鄠道情第二集》等铅印出版物。[25]萧梅《从“民歌研究会”到“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延安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和研究》,《音乐研究》2004 年第3 期。延安艺术院校也编印了很多歌集,如1944 年延安大学鲁迅文艺学院编印的《群众歌曲》,鲁艺编译部编辑的《新歌选集》,鲁艺编委会编印的《鲁艺周年纪念创作音乐选集》,董伦的《延安新歌选集》等。

(六)开展歌咏比赛、文艺晚会等群众性音乐活动

为使音乐贴近群众,该时期成立的许多文艺社团积极开展群众性抗战歌咏活动。1940 年5 月成立延安青年大合唱团,下设陕北公学合唱团、行政学院合唱团、医科大学合唱团、中央党校合唱团和抗大合唱团等8 个分团,排练各种大合唱,如《抗大大合唱》《八路军大合唱》《吕梁山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延安合唱团成立于1940 年9 月,其宗旨是发展群众性音乐运动,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群众学习音乐知识、练习合唱,推动了边区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展。该团团长时乐濛认为,像延安合唱团这样的群众业余歌咏组织,能够比较明确地坚持“面向群众”的方向,这是“整风的收获”[26]时乐濛《延安合唱团是怎样成长的——为庆祝延安合唱团一团二周年纪念》,《解放日报》1942 年10 月4 日。。

革命音乐还通过舞会、晚会、音乐会、集会、采风、演出和广播节目等方式得以传播。当时在延安的各种集会上,到处可以听到《黄河大合唱》。许多历史史料都记录了当时类似的活动情况:“当我们刚唱完《对口曲》的时候,西北的天边响起了隆隆的雷声,黑云迅速地推上来,闪电和雷声伴着我们的大合唱。……毛主席和大家一起淋着雨,在暴风雨中观看演唱。”[27]陈志昴《抗战音乐史》,黄河出版社2005 年版,第290 页。“游艺晚会是日常生活中最活跃的场面,唱歌、演剧、舞蹈,使大家兴奋地忘掉了工作的疲劳和所有一切个人的烦恼,使大家觉得,民族是在苦难中,但是青年的团结能克服一切困难,创造一个光辉的明天。”[28]《安吴古堡的钟声——安吴青训班史料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年版,第87 页。当年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时,延安城两万多民众集聚在南门外的露天广场,拿着干粮跟着秧歌队赶场子,老乡们纷纷表示“把我们开荒生产的事都编成戏了”[29]闫东主编《大鲁艺》,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4年版,第123 页。。

1940 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这是延安第一座广播电台,“试播期间每天上下午各播一次,每次一小时”[30]延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地区志》,西安出版社2000 年版,第942 页。。新华广播电台不仅播送新闻与报纸文章,还播出许多文艺节目:“一开始电台连一部唱机都没有,所谓文艺节目,常常就是广播员对着麦克风唱几支流行的革命歌曲。不久,弄到了一部破破烂烂的手摇式唱机,但因为边区没有条件制唱片……所以放来放去,总是《义勇军进行曲》等几张片子。后来,我们便请鲁迅艺术学院的同志来播送《黄河大合唱》等节目。”[31]傅英豪《第一座红色广播电台》,《人民日报》1961 年12 月31 日。此外,新华广播电台还曾收到毛主席赠予的多张京剧唱片。

四、中共革命话语塑造中抗战歌曲的社会价值

延安时期的抗战歌曲作为边区文艺运动的重要内容,在推进边区政治动员,推动抗战发展,实现党的价值引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共革命文化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生动实践和表达。

作为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歌曲对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延安时期的抗战歌曲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共借助于通俗化语言,将革命理论浸润其中,实现了歌曲大众化、民族化和时代化。音乐文化传播服务于革命斗争需要,经过革命化改编的抗战歌曲,成为陕甘宁边区宣传党的革命理论的战斗号角和配合抗战到底的精神武器。

延安时期的抗战歌曲传承于中央苏区时期,在近代革命歌曲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该时期创作的大量革命歌曲,继承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借曲填词”的歌曲创作手法;同时大量运用山歌、小调这些体裁形式,从传统民间音乐汲取智慧营养;在此基础上,创新了歌曲的艺术个性,巧妙运用进行曲及合唱等体裁形式,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歌曲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延安时期的革命音乐也推动了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在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如当时的鲁艺音乐系无论在音乐教学课程的设置,还是在实际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抑或是专门音乐人才的培养方面,都具有里程碑意义。鲁艺作为边区的最高文艺院校,成功探索出了一种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

猜你喜欢

鲁艺边区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党在延安时期的学习
回望鲁艺初心共谋鲁艺学科发展新向度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鲁艺后裔的追求——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专访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旧报纸的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