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00期《民主与法制》是怎样办成的?

2021-09-27刘桂明

民主与法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功成特刊编者

刘桂明

这是《民主与法制》杂志出刊的第1000期,也是《民主与法制》杂志创刊以来的第42个年头。

如果从1数到1000,每秒数一个数,大概需要16分40秒;那么,一家刊物从第1期办到第1000期,究竟需要多少年呢?

据不完全测算,如果是月刊,要84年;如果是半月刊,要42年;如果是旬刊,要28年;如果是周刊,要21年。从1979年到2021年,《民主与法制》杂志竟然只用了42年,就进入了杂志出刊的“千位时代”。这既是一份特殊的幸运和荣耀,更是一种特别的责任和使命啊!

>>《民主与法制》编前会现场 作者供图

相比之下,1922年创刊的美国《读者文摘》,2005年实现了第1000期。其间,已经跨越了83年。作为中国最早的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创办于1925年。1926年,邹韬奋先生成为这本杂志的主编。但是,直到2001年,《三联生活周刊》才改成了真正的周刊。2018年9月4日,《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33期正式成为该刊第1000期。为此,《三联生活周刊》重点推出了一期纪念特刊。此时,距离创刊时间已经过去了93年。

本期杂志既是2021年第11期《民主与法制》周刊,更是第1000期《民主与法制》纪念特刊。

对于进入第1000期的《民主与法制》杂志来说,这是一段特别的历史,也是一种特殊的见证。从1979年的月刊到1995年的半月刊、再到2011年的旬刊和2016年的周刊,有关杂志出版周期的常见模式都经历了;从当年的黑白版面到今天的彩色版面,有关杂志出版发展的普遍样式都经过了;从最初的手写稿件铅字排版到当下的电脑照排激光打印,有关杂志出版发稿的普通格式都经手了。由此可见,我们《民主与法制》杂志的1000期,非常值得大书特书、大讲特讲。于是,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推出了这期不同寻常的纪念特刊。

为了办好本期特刊,我们邀请老编者叙旧话新,请求老记者话说当年,安排老作者回首往事,联系老读者追忆往昔。于是,往事如烟的感叹、历历在目的回忆、魂牵梦绕的遥想、岁月如歌的抒情、似水年华的感怀、念念不忘的感恩、刻骨铭心的感动,成就了本期纪念特刊的丰富内容和鲜活色彩。于是,在本期纪念特刊的聚焦专题中,既有王强华和李明信两位老总编辑回首的办刊往事,也有老记者马利《为〈民主与法制〉出刊第1000期点赞》描述的采访趣闻,又有赵晓谦、冯慧、黎伟华、阮莹等几位曾经任职副总编辑呈现的结缘趣事,还有张骅、和平、李爱芹、崔勃等几位老编者追忆的办刊情怀,更有赵国培、张明、黄鸣鹤、欧阳晨雨、赵青航等新老作者描述的投稿文缘。同时,另有高波、屈赫赫两位年轻编者汇报的办刊收获。更让人惊喜的是,还有当年荣获“全国法制知识竞赛”一等奖王晋同志的口述实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纪念特刊的推出,恰逢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此,党委书记、社长林洪武同志以《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为题,代表社党委发表卷首语,对1000期表示祝贺和希望。

通过本期纪念特刊,我们深深体会到,1000期《民主与法制》杂志既是无数新老编者编出来的,也是无数新老作者写出来的,更是无数读者读出来的。于是,读者们的大力支持、作者们的全力拥戴、编者们的努力追求,成就了《民主与法制》杂志的辉煌和荣耀。

作为新闻出版的“老炮儿”,我曾经历了《中国律师》杂志的创刊100期,现在又喜逢《民主与法制》杂志的第1000期,这是一种荣幸与兴奋。兴奋之后是欣慰,欣慰之余是感激,感激之后是责任和使命。

>>2011年8月,《民主与法制》部分人员到河北涉县八路军129师师部旧址接受红色主题教育。 作者供图

>>2012年12月,宁波特约记者会。 作者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功成不必在我”与“功成必定有我”的价值观念和情怀境界,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实践遵循和精神指导。“功成必定有我”是一种使命,一种担当,一种久久为功的坚守。竭己“功成”之力,而不求“功成”之誉,体现了一种舍“小我”成“大我”的高尚情怀。而“功成不必在我”则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1000期,既是一个幸运的时间节点,更是一个幸福的时代起点。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和我们全体编辑记者同样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不忘办刊初心,提升办刊站位,坚守办刊理念,提高办刊质量,创新办刊思路,增强办刊境界,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传,为进一步办好《民主与法制》杂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功成特刊编者
编者语
“功成在谁”不重要 “功成有我”方可贵
编者有话说
“功成必定有我”显担当
“功成必定有我”显担当
编者语
编者语
两会特刊
奥运特刊
奥运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