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台湾地区七十年汉语语法研究回顾和展望

2021-09-27王涛邵敬敏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回顾展望中国台湾

王涛 邵敬敏

[关键词]中国台湾;汉语语法研究;回顾;展望

[摘要]汉语语法学在中国台湾地区的發展可从历时梳理、分期断代、代表人物、流派演变、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评述。回顾七十年来的汉语语法学在台湾地区的研究历史,可综合呈现其成就、特色、发展脉络、经验与教训,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其研究历史,也可在参照对比中发现彼此的优长,进而促进两岸语法学界的交流,推动新时期汉语语法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H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174(2021)04-0025-08

1.导论

1949年后,台湾地区的语言学研究跟大陆交往基本中断,跟欧美语言学界的联系日趋紧密。这种分隔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才重新形成了互动共荣的新格局。我们回顾台湾地区汉语语法研究史(从1949年算起,至今约七十载),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949—1959:以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地区为起点,以传统语法研究为主。

(2)1959—1977:以1959年赵元任在台湾大学举办“语言问题”讲座为标志。

(3)1977—1999:以1977年汤廷池《国语变形语法研究:移位变形》出版为标志。

(4)1999—今:以台湾“中研院”语言所、“台湾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2.1949—1959:传统语法研究时期

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地区,部分语言学家跟随赴台,重起炉灶。当时岛内各大学的中国语文系普遍对语言学不重视,语言学基本上处于一种“守旧抱缺”的局面,只有董同龢在台大中文系、林瑜铿在台师大英语系分别讲授普通语言学课程。出于稳固政权的政治考量,尽快推广“国语”,显然对加强台湾地区民众的中华文化向心力是至关重要的。台湾当局于1950年制定“台湾省非常时期教育纲领实施办法”以推动“国语”运动,同时逐步限制岛内本土语言的使用,并鼓励台湾学者出版自己的新论著。这主要有两个因素推动:一是巩固国民党的统治;二是隔断跟大陆的学术联系。其实台湾地区的第一批语言学家,几乎都是从大陆迁居过去的。代表性著作有何容《简明国语文法》,刘珊《中国文法》,董长志、齐铁恨、何容《实用国语文法》,许世瑛《中国文法讲话》等。这些著作对于继承中国文化优良传统,促进台湾地区的汉语语法学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多数为新瓶装陈酒,缺乏创见。

3.1959—1977:描写语法迅速崛起

1959年,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赴台湾大学开设“语言问题”系列讲座,对台湾地区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郑锦全、丁邦新等由此成为赵元任在台湾地区的首批学生,并在日后成为著名语言学家。当时台湾地区语法学研究主要着力于汉语历史语法体系的构拟,强调古汉语的分期研究,代表人物为许世瑛和周法高。许世瑛的研究在继承方面做得比较扎实,但语法著作多是仿照大陆学者,创新不足。周法高则根据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写成《中国古代语法》,包括造句编、称代编、构词编三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专题研究的重点是古籍专著的语法研究,例如:夏宗陶《〈论语〉中“者”字探究》(上、下)、许世瑛《谈谈〈世说新语〉中“见”字的特殊用法和被动句的几种句型》、余若昭《〈列子〉语法研究》、戴琏璋《〈诗经〉语法研究》等。年轻学者中较有影响的有两位:詹秀惠《〈世说新语〉语法探究》,开启学位论文研究中古汉语之门。曾志雄《史记语法研究——变换律语法初探》,尝试运用当时新兴的结构主义语法理论来研究古汉语,在语义分析等层面颇具特色。

此外,另有学者从训诂学的角度研究古代汉语语法,如张以仁《从文法语汇的差异证<左传><国语>非一人所作》,《〈国语〉虚词集释》,王仁钧《庄子“於”字用法探究》(一至五)。体现了传统小学与现代语言学方法的结合。

可见,在初创时期,台湾岛内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局面。直到70年代后期,台湾地区高校和研究所才有了大范围深层次的汉语语法研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学科发展本身来看,中国大陆的汉语语法研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快速发展,尤其是“汉语语法教学暂拟系统”的创立,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和教学的普及;而台湾地区研究汉语语法的学者既没有大陆的群体优势,又没有如大陆一般的学科配置,更缺乏当局的有力支持;总体徘徊于传统小学研究和外语研究之间,直到70年代之后才有所改观。

第二,从外部大环境来看,一方面,台湾地区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和祖国大陆在学术上长期保持着隔绝状态,无法从大陆学者蓬勃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成果中得到交流与借鉴;另一方面,由于台湾地区长期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并殖民化,在1945年归还中国时,岛上主要通行语言并非“国语”,台湾当局因之成立“国语推行委员会”,逐步促使“国语”成为台湾的通用语和官方语言。这样的语言环境,无法与同时期大陆稳固的语言环境相提并论,因此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滞后局面也就可想而知了。

4.1977—1999年:生成语法与功能语法并行发展

4.1研究特色与趋势

1970年前后,一批台湾地区语言学者赴美留学(如汤廷池、梅广、曹逢甫、黄宣范、邓守信、李英哲、郑良伟、屈承熹、戴浩一等),这些学者在美国受到了不同语法流派的熏陶,学成返台后继续从事语言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将全新的研究方法引入台湾地区的语法领域。

其中,汤廷池于1977年出版的《国语变形语法研究:移位变形》第一次全面运用生成语法理论来研究现代汉语语法,产生了巨大影响。该书出版标志着台湾地区汉语语法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之后,越来越多的台湾学者利用生成语法理论来分析汉语,也有学者利用功能语法理论等进行汉语语法的研究。在著书立说的同时,他们还培养了一大批新生代学者,形成了“形式”与“功能”两个语法流派对立互补的学术繁荣局面。前者以汤廷池、梅广、黄正德的研究为代表;后者以黄宣范、曹逢甫的研究为代表。

在《国语变形语法研究:移位变形》中,作者自言该书目标是对国语变形语法,特别是移位变形,做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用中文来讨论国语文法,另借此机会把现代语言理论与方法论扼要介绍给国内的读者。事实上,正是随着以汤廷池为首的一批外语系学者的带动,汉语语法的研究重心逐渐向着理论化、共时化的方向靠拢,将生成语法、格语法、功能语法、认知语法等理论方法应用于汉语。相较于更加重视历史语法和传统语法的上一个时期,这是一个重大转变与突破。

综上所述,在这个时期,外语系学者留学返回,将国外语言学理论引入汉语研究,成为语言学界研究主流。而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现代汉语,研究方法多涉及汉语与其它语言的比较、语言学与相关学科的结合;另一方面,中文系学者大多受到外语阅读能力的限制,难以在理论方法上紧密跟随,因而研究重点更多着眼于古代汉语。这种分化促使汉语语法的研究重心逐渐向着理论化和共时化转移,研究的主要目标也从“注重断代历时描写”逐渐转向“发掘更多的语言规律”。

4.2代表性人物

4.2.1汤廷池

在《国语变形语法研究:移位变形》出版后,汤廷池致力于将生成语法理论引入汉语研究,探讨句法理论问题,如论旨关系,语句的合法性,信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关系。如今台湾汉语生成语法的研究以他的研究为基础而发展起来。此外,他对汉语的句法、词法、语义等多个领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严谨的分析,涉及功能词“会”“跟”“了”“是”“的”等,还包括各种情态副词,照应词、代动词、“动貌词”与“动相词”、双宾结构、各种类型的关系子句结构、主题结构、预设与量化、疑问句、存在句、分裂句、重叠结构、动补结构等等,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见解,影响深远。

4.2.2梅广

作为1970年代台湾古汉语研究的主要代表学者,梅广是最早将生成语法理论引入古汉语研究的先行者。他意识到传统汉语语法研究亟需从方法论上进行突破,不能仅仅将大量精力花在语言材料的考据上。出于这层考虑,梅广将研究重心定为运用生成语法的理论去剖析古汉语语法,同时更以此作为古代汉语课堂教学的全新范式,这样锐意革新的尝试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的古汉语学界来看,也是具有前瞻性的。此外,梅广在现代汉语语法方面也有所贡献,如对“把”字句的研究。

4.2.3黄正德

在麻省理工學院获得博士学位后,黄正德属于最早一批由乔姆斯基亲自教导的华人语法学者,至今仍是汉语学界生成语法的主要代表人物。黄正德以“原则一参数"(Principles- and-Parameters)的理论框架为本,深入探讨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的结构与性质,并印证于汉语的诸多现象:如疑问、话题、关系等句式的内在语法关联、空代词(empty pronouns)的分布与诠释,以及“在位疑问词”(wh-in-situ)的类型特色。代表作是他的博士论文《汉语生成语法》,这也是第一本运用生成语法理论来比较全面揭示现代汉语语法的著作。后来他提出了“隐性移位”(Covert movement)、“提取域条件”(Condition on Extraction Domains)、“扩充控制理论”(Generalized Control Theory)等理论,极大地提升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国际地位。黄正德的有关研究在美国进行,但是他对台湾地区汉语语法学研究也有着相当大的贡献。

4.2.4黄宣范

作为“认知-功能”流派的主要倡导者,黄宣范认为语法研究应该建立在“语法化”的研究之上,而语法化就是言谈中一些不断重复使用的公式逐渐“自动化”的结果。因此,言谈语料的建立应当看作是语法研究的基础方法。黄宣范自留学归台便任职于台湾大学语言所,在功能主义的旗帜下进行汉语语法、社会语言学、南岛语言的研究。主要贡献在言谈研究方面。

4.2.5曹逢甫

“主题链”是曹逢甫早期在功能语法研究方面独树一帜的研究,他的两篇代表性论文A Functional Study of Topic in Chinese:The First Step Towards Discourse Analysis和Sentence and Clause Structure in Chinese:A Functional Perspective提出并明确了“主题链”的概念,辨析了汉语的主题(topic)与主语(subject)之区别等重要问题,影响了1990年前后台湾地区汉语句法学的走向。

20世纪90年代以后,曹逢甫的研究从语法学逐渐偏向于社会语言学,如对台湾地区“国语”、方言、南岛语的调查等等。

4.2.6邓守信

邓守信1970年赴美国留学,毕业之后选择留在当地任教,直到1995年返回台湾地区,随即致力于建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努力打通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之间的联系,使汉语语法教学具有规范的操作性。邓守信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界定、教学语法与语法规则的关系、语法点难易度的评定、对比分析与教学语法等方面都有着精到的见解。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华语热的需求下,邓守信的有关研究成为岛内教学语法的指南针。

4.2.7戴浩一

在认知语法研究方面,戴浩一成果卓著,被认为是该领域台湾地区的代表人物。1995年,戴浩一在台湾中正大学牵头创立了语言学研究所,致力于语法与语义的组合关系研究,探讨人类语言的共性及差异。多年来他关注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探讨语言、心灵与人脑的互动。此外,在认知心理学、脑神经心理学与心灵哲学结合基础上研究汉语并继续探索汉语认知系统。另外,戴浩一率先开创台湾地区的“手语语言学”研究,积累了多样的成果。

5.汉语语法其他领域的研究

5.1汉语历史语法研究

台湾历史语法领域的代表性学者当推戴琏墇,他特别注重传世材料和出土材料的结合,从先秦往上探及殷商时期,力图为该时间段的语法勾勒出一个轮廓,其早期的代表作是《殷商造句法初探》。20世纪80年代后,他开始关注句义相同的不同句型间的关系,这也是受到生成语法影响的结果。在这之后,梅广、魏培泉、刘承慧等学者相继在历史语法领域崭露头角,开创新的研究局面。

5.2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80年代后期,闽南语方言语法研究得到迅速发展,代表性学者是杨秀芳和连金发。杨秀芳擅长以历史语法与现代闽南语语法相互印证,经常能从闽南语的语法往上系联到中古及唐宋的南方话语法;连金发的闽南方言语法研究是兼及共时与历时的,往往能从闽南方言与其它方言差异较大的语法现象入手,借类型的比较上推这种差异的由来和发展。

5.3汉语的比较研究

5.3.1汉英语法比较研究

台湾地区汉语语法的发展在1977年后受到形式主义语法的深刻影响。这首先得益于汤廷池、梅广等一批学者引领了生成语法在台湾地区的发展,在他们的引荐下,一批批台湾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赴外深造,学成返回后继续发展本学科,形成了良好的循环。

从20世纪80年代起,台湾清华大学设立语言学研究所,其创所伊始,在学界业已成名的汤廷池与梅广等人就进入所内,进一步扩大了生成语法的理念与方法;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班,在人才教学培养方面着重加カ,前几届毕业生中不少人都成为进入90年代后台湾语法的中坚力量,如蔡维天、林若望、汤志真、林宗宏、郑萦、张永利、刘辰生等。除了生成语法,也有其它流派的思想影响了台湾语法学者们,如研究词汇功能语法(Lexical-Functional Grammar,LFG)的代表学者:黄居仁、何万顺,以及形式语义学(Formal Semantics)的代表学者林若望等等。

5.3.2汉日语法比较研究

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地区语法学界对日语的关注和对比研究起步较早。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从此台湾地区沦陷为殖民地,一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已经有非常多比例的人将日语作为自己的母语,这客观上为汉日语言的比较提供了某些便利之处。这其中,汤廷池用对比的方法重新审视汉语和日语的异同,在这一研究领域开创了新的局面。

早在1978年,汤延池在《国语、英语、日语句法的对比研究:存在句、准分裂句与关系子句》一文中,就对三种语言中的特定句式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用以验证生成语法的“universal”假设。其后,他又发表了《日本语の“た”と中国语の“了”》《日语语法研究:(三)新的语法概念与语法分析》等多部论著,成果丰硕。

汤廷池培养的学生中,张淑敏在汉日语法的比较研究方面也付出了较多努力,她的《汉语与日语动貌词表现的比较分析》《汉、英、日复合词的对比分析:分类、结构与衍生》等成果中也体现了对汉语和日语句法特色的观察与洞见。

5.3.3汉语与藏缅语的语法比较研究

台湾地区语言学者中,对藏缅语做专门研究的首推龚煌城。龚煌城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在藏缅语系中的西夏语,同时在整个藏缅语乃至汉藏语研究方面也发表有颇具学术价值的论文,其特点是往往着眼于汉语跟汉藏语的比较,而且视野比较开阔,并不仅仅限于语法,还涉及语音、文字等。例如《汉语、藏语、缅语元音系统比较研究》《古藏文的Y及其相关问题》等等。

在龚煌城之后,台湾学者中着重研究藏缅语研究的主要有孙天心、罗仁地、林英津等,各自从新的角度展开研究。

此外,也有台湾地区的研究生利用大陆出版的简志、词典、词汇集等语言材料进行学位论文撰写,如徐富美《藏缅语音节结构的研究》等。

5.3.4汉语与南岛语的语法比较

台湾地区南岛语是多音节、有重音、无声调的黏着VOS型语言。在语法层面,台湾南岛语言主要用词缀和重叠构成新词,同时用词缀及格位标记来突显语句讯息当中的重心焦点。

台湾南岛语的研究始于以小川尚义为代表的日本学者对台湾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学及语言学调查。1956年,著名语言学家李方桂对邵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调查研究,其后又相继有董同龢《邹语研究》、李壬癸《鲁凯语结构》、丁邦新《古卑南语的拟测》等,在这些知名学者的带领下,越来越多台湾地区学者的关注南岛语的研究。

90年代中后期,张永利、叶美利、汤志真、宋丽梅等学者也各自从词法、句法、语义的角度对台湾地区南岛语进行了多角度的描述,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二十一世纪:研究向纵深发展

世纪之交,台湾地区汉语语法学家们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更好地整合岛内的汉语语法研究,并将之推向世界。汤廷池、梅广等代表学者都主张,对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应当以“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的建立和“語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的阐明为两大目标,在方法上不能再任凭个人武断的观点或主观的方法来进行,而必须提出一套前设理论来阐明研究的目标、基本的假设、研究对象的内容与体系、检验或评估研究成果的方法等来做为进行研究的依据。语法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趋势,能够掌握这种共同趋势,才有宏观的视野,才不致迷失方向,对不少可靠的语言事实,只是缺少能够把这些事实贯串起来的架构,需要在解释事实方面多做一点努力。在这种共识和导论的指引下,台湾汉语语法研究走向了“本土化”与“国际化”兼顾的发展路径。

6.1本土化:闽语、客语、南岛语的语法研究

在新世纪之前,已有不少语法学者在不断细化研究材料和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了汉语方言的视角,从而促进了80年代后期开始的方言语法(主要是闽南语)的发展。代表学者有杨秀芳、连金发等。

1999年,曹逢甫在《汉学研究》上发表《台湾语言的历史及其目前的状态与地位》,详尽阐述了台湾岛内四大族群的语言——国语(汉语普通话)、台湾闽南语、台湾客家语、台湾原住民的语言(台湾南岛语)的历时发展与当前使用状况。该文间接反映了台湾当局开始推行的“关注多民族语言调查、加大本土语言保护”的语言政策。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台湾地区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研究对象的转向,大批语法学者开始关注闽南语、客语、南岛语的语法事实描述和理论诠释,又以南岛语语法的研究最为显著,特别是“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和台湾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更是最为重要的研究基地。

汤志真是南岛语语法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著名语法学家汤廷池的女儿,她继承了生成语法理论并对现代汉语和南岛语进行研究。《台湾南岛语的层次和DP结构》(2006)、Functional Extension vs. Grammaticalization:A Typological Study of Modification Markers in Formosan Nominals (2008)等一系列论文将新鲜丰富的南岛语语料与生成语法的最新理论思维有机结合,也将台湾地区汉语语法学研究成果拓展到了新的领域。

学者们对台湾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关注产生了积极影响:首先,在此之前语法研究过多地偏重于使用国外语法理论来描写汉语,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更多的汉语事实;而通过对闽语、客语、南岛语这些汉语近亲缘语言的深入调查与分析,其成果无疑对学者们认清汉语语法事实是大有裨益的。其次,对更多本土语言的研究,使得台湾地区语法学者在各自的领域内百家争鸣、在学术期刊上互相唱和。本土学术繁荣的状况又进而夯实了台湾地区汉语研究走向国际化的外部条件。

6.2生成语法与功能语法的崛起

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学派的语法理念、研究范式正式进入台湾学者的视野后,经过30 年的发展,台湾清华大学语言所和台湾大学语言所分别发展成为形式主义、功能主义的桥头堡,第三代学者中的翘楚也成长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中坚力量,代表人物是蔡维天和苏以文。

6.2.1蔡维天与台湾地区形式语言学研究

台湾地区第二代汉语语法学家大多出身外文系,之后进修语言学或者攻读语言学博士,从而走上语法学的研究道路。这样的学科背景使他们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十分敏感,却往往疏于结合汉语自身的特性与事实。蔡维天是为数不多的受到汉语传统学科训练,同时能动态地把握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学者。他在麻省理工攻读博士后,便回到台湾清华大学任教至今。他致力于将生成语法的理论与汉语的语言事实相结合,充分解释汉语语法问题,再以之反哺生成语法理论框架。

更难能可贵的是,随着几十年来乔姆斯基对生成语法范式的不断改造(标准理论——管约论——原则与参数——最简方案),生成语法阵营内部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分歧,而蔡维天能够一路追随乔姆斯基的研究思路,将最新的“最简方案”理论引入台湾地区(译作“微言主义”)从而将生成语法内部的变革与汉语语法研究紧密结合。

蔡维天的研究强调从共时和历时双向切入,对汉语方言及台湾南岛语进行比较分析,以彰显其宏观层次上的通性及微观层次上的个性,在汉语的理论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6.2.2苏以文与台湾地区功能语言学研究

1994年,台湾大学创立语言所,以功能主义语法理念为发展导向。其代表性人物苏以文始终以功能主义为出发点,对汉语语法的构式、隐喻、认知等论题加以研究,并对认知语言学和言谈分析,对语言、认知与文化的深层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005年,苏以文出版了专著《隐喻与认知》,成为台湾岛内研究认知语法的权威性著作;2009年她主编的《语言与认知》一书相当精确地梳理了近年国际认知、隐喻研究的脉络与人物、著作,同时也全面收录了台湾地区学者从功能主义视角对语言学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使该书成为台湾地区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必读之作。

从蔡维天和苏以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管窥台湾地区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这两大语法学派30年来的发展。这两个学派互不干涉地行进在各自的道路上,少有交集。但同时也有迹象显小二者会在下一个研究时期达到某种程度的交流,我们将这种迹象看作对今后台湾地区汉语语法研究的展望。

7.台湾地区汉语语法学界标志性事件

1988年前后,台湾地区的政治环境走出了“戒严”时期,经济上又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开始进入“亚洲四小龙”行列。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语法学进入了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期。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7.1语言研究所的创立

早在1969年,辅仁大学率先创立了“西洋语言研究所”(1972年更名为“语言研究所”)引领风气之先。1986年,台湾清华大学创立语言研究所,培养了大批语法学者。进入九十年代,政治大学、台湾大学、中正大学等高校也纷纷创所,汉语语法研究开始进入了繁荣期。

其中,台湾清华大学语言所的成立是臺湾语法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班,不少人先后成为台湾地区汉语语法研究的中坚力量(如蔡维天、林若望、汤志真、林宗宏、郑萦、张永利、刘辰生等)。1990年,清华大学语言所开始招收博士班,此后更是人才辈出,在岛内外大专院校开枝散叶。

1997年,台湾地区“中研院”成立“语言研究所筹备处”(七年后正式成立语言研究所),研究涵盖了句法学、词法学、语音学、音韵学、语义学、历史语言学等诸多领域,语言学研究机构从原本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中正式分立出来,象征着台湾地区语言学者们的独立学科意识的全面觉醒。

7.2语言学研究团体的兴起

台湾语言学学会于1999年底正式开始运作,由黄宣范、李壬癸担任首届理事长、副理事长,他们在推动语言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每两年举办“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国际研究会”(简称IsCLL,始办于1990年)成为岛内语言学者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其他比较有影响的团体还有:台湾地区语文学会、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台湾地区华语文教育学会等。

7.3汉语语料库的研发和使用

7.3.1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1997年开放使用的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3.0版收词规模500万,所有语料都被赋予了五个不同特征的值:(1)文类,(2)文体,(3)语式(主要区分为书面语和口语),(4)主题,(5)媒体。以此为主轴来达到语料库存的平衡。该语料库设计的总原则是兼顾语言实际情况的方方面面,达到平衡式的呈现。

7.3.2上古汉语标记语料库

注重上古至西汉时期语言材料的汇集,语料库包括了从先秦时期的《尚书》《诗经》到西汉时期《说苑》《新书》等46部传世典籍,以及《马王堆汉墓帛书》《睡虎地秦墓竹简》两部出土文献,在此基础上进行词类和语法这两项标注工作,并进行有效地展现和说明。

7.4语言学专业期刊的创立与拓展

台湾早期汉语语法学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史语所集刊》《清华学报》《汉学研究》这三本刊物上。

7.4.1《史语所集刊》

《史语所集刊》的前身是1928年民国政府中央研究院下设的“历史与语言研究所”的所内刊物,2000年,“中研院语言研究所”创立了《语言暨语言学》(Language & Linguistics,简称L&L),这是岛内首个语言学专业学术刊物。

7.4.2《清华学报》

《清华学报》它是1924年就开始在中国大陆刊行的汉学刊物,1955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复刊,是较早的刊登汉语语法研究的刊物。

7.4.3《汉学研究》

《汉学研究》创刊于1983年,其收录论文多为文学与史地类,也包含语言学等相关学科。

除此之外,语言学界比较有影响的杂志还有:《同心圆:语言学研究集刊》(台湾师范大学主办,2001年改版)、《台湾华语教学研究》(台湾华语文教学学会主办,2001年创刊)、《台湾语文研究》(台湾语文学会主办,2003年创刊)、《台湾语言学期刊》(政治大学语言所主办,2003年创刊)、《华语文教学研究》(世界华语文教育协会主办,2004年创刊)等。

8.前景展望

台湾地区汉语语法的研究大体上走过了三个阶段:早期封闭型,自成一体;中期开放型,主要是跟欧美,尤其是美国语言学界联系密切;后期则在“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基础上,开始注重跟中国大陆语言学界沟通,并形成互动局面。

从台湾汉语语法研究本身来看,不论是形式主义还是功能主义,都开始尝试突破自身樊篱,汲取别家成果。一个重要特征是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汉语语法界的交流日益增强,主要体现为:(1)大陆学者积极热情地参与在台举办的学术会议;(2)台湾地区学者不断访问大陆讲学交流,也越来越多地在大陆的语言学杂志上发表论文;(3)大陆及台湾携手举办的语法会议增多。如“两岸三地现代汉语句法语义讨论会”已连续举办多届;“第六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于2011年在台湾高雄义守大学举办,在此之后,两岸合办的学术会议不断增多,学者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会在语料库等研究工具方面持续为语法研究带来冲击;同时从传统看来需要用“语感”“统计”证明的语法问题,势必会随着算法的不断精进而通过更精确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变革势必会帮助学者们明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哲学分立,进而进一步消除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之间的语法学派壁垒,为两岸汉语语法研究拨开更多迷雾。

[参考文献]

曹逢甫1997a Functional study of topic in Chinese:The first step towards discourse analysis[A].载台湾学者汉语研究文集——语法篇[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b Sentence and clause structure in Chinese: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A].載台湾学者汉语研究文集——语法篇[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戴琏璋1976《诗经》语法研究[J].中国学术年刊.

——1979殷商造句法初探[J].语文学报(8).

丁邦新1978古卑南语的拟测[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干(第59本第2分).

董同龢1964邹语研究[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8本第2分).

董长志,齐铁恨,何容1952实用国语文法[M].台北:台湾书店.

龚煌城1977古藏文的Y及其相关问题[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8本第2分).

——1980汉语、藏语、缅语元音系统比较研究[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1本第3分).

何容1950简明国语文法[M].台北:正中书局.

李壬癸1973鲁凯语结构[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3分).

林玉山1982三十年来台湾语法研究述评[M].福建论坛(5).

刘珊1951中国文法[M].台北:华国出版社.

梅广2003迎接一个考证学和语言学结合的汉语语法史研究新局面[A].载何大安(主编),古今通塞:汉语的历史与发展[C]. “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

邵敬敏2006汉语语法学史稿(修订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

苏以文2005隐喻与认知[M].台北:台湾大学出版社.

——2009语言与认知[M].台北:台湾大学出版社.

汤廷池1977国语变形语法研究:移位变形[M].台北:学生书局.

——1978国语、英语、日语句法的对比研究:存在句、准分裂句与关系子句[J].台湾师范大学学报(23).

——1998台湾语言学的展望:兼谈语言学的“国际化”“中文化”与“本土化”[R].台湾语言学的展望研讨会.

——2000日本语の“た”と中国语の“了”[J].元智人文社会学报(3).

——2000日语语法研究(三):新的语法概念与语法分析[J].淡江大学(1).

——2006台湾南岛语的层次和DP结构[J].语言暨语言学(第7卷第2册).

——2008 Functional extension vs. grammaticalization:A typological study of modification markers in formosan nominals [J].語言暨语言学(第9卷第4册).

王仁钧1967庄子(“於”字用法探究一至五)[J].大陆杂志(34)

魏培泉2006台湾五十年来汉语历史语法研究述评[A].五十年来的中国语言学研究[C]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西槙光正(主编)1997台湾学者汉语研究文集——语法篇[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夏宗陶1962《论语》中“者”字探究(上、下)[J].大陆杂志(24).

徐富美1992藏缅语音节结构的研究[J].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集刊(第46号).

许世瑛1954中国文法讲话[M].台北:开明书店.

——1962谈谈《世说新语》中“见”字的特殊用法和被动句的几种句型[J].大陆杂志(25).

余若昭1973《列子》语法研究[J].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17).

曾志雄1973史记语法研究——变换律语法初探[D].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詹秀惠1971《世说新语》语法探究[D].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淑敏2009汉、英、日复合词的对比分析:分类、结构与衍生[J].台湾语文研究(3).

张淑敏,汤廷池2000汉语与日语动貌词表现的比较分析[J].第六届华语文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

张以仁1963从文法语汇的差异证《左传》《国语》非一人所作[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4本第1分).

——1968《国语》虚词集释[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干(第39本第2分).

Review and Expectation of Chinese Grammar Studies in Taiwan of 70 Years

Wang Tao1,Shao Jingmin2

(1.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00,China;2. College of Literature Arts,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32,China)

Key words:Taiwan of China;Chinese grammar research;review;expectation

Abstract:The studies of Chinese grammar in Taiwan of China can be reviewed from the several aspects:diachronic sorting,periodization,representative figures,school evolution,research methods,etc. Review of studies of Chinese language grammar in the seventy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iwan's history renders its achievements,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experience and lessons. It helps us not only to understand its research history,but also to find out references to compare each other's research,and promote the exchange of cross-strait academic gramma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rammar in the new period.

猜你喜欢

回顾展望中国台湾
由于天气干旱中国台湾的荔枝收获减半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贴近实践贴近学生创新方法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