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2021-09-26欧阳黎萍吴熙
欧阳黎萍 吴熙
【摘要】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思想,这种“灌输式”和“单向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主体地位,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随着心理学知识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政工作逐渐转型,主要表现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型为高校思政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高校教师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其既能够解决心理困惑,又能帮助人们打开自身的心理症结。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00 后的大学生,有着极强的个人意识。因此,要想借助心理学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层面的教育工作。
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者的联系首先,思政教育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健全心理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健康同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在此内容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使其教学的品质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能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使其在生活和学习中建立良好的心态,同时还有利于学生集体观念和个人思想的培养,促进心理机能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思政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拥有正确较之观念和道德思想的人,才能称之为心理健康的人。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大学生的心理缺失,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以此促进思政教育的正常进行。思政教育的核心更偏向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等内容的教育,很少涉及学生心理方面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用心理疏导等方法,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帮助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思政教育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这两种教学内容的融合,能够丰富高校的教育形式,提高两者教育品质和效率。与思政教育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更适合应用个案分析、实验观察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自身心理的特质,以便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规避此类不良现象的出现。通过对其做法的概述,让其了解到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以此促进高校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对其个人进行全面的了解之后,将教育变成劝解,将制约变为疏导,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与思政教师间的关系,推动思政教育的良好发展。
二者的区别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在定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思政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举止等方面进行分析,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进行基础法律的讲解,以此约束其行为。其实质是以人为核心,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构建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询问的方式,结合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纠正及引导,使其能够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其教学的核心更偏向于学生心理理念的构建,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高校思政教育。由此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概念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理论内容。其次,两者之间的教育目标存在差异。在大方向上来说,其教育目标都是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但从细节上来说,二者又有一定的不同。思政教育是站在社会的角度上教育学生,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唯物论主义解决学生思想政治观点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学生思想方式的考察,了解其思维动向,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卓越品质和爱国情怀,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素养和独立自主的品格,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其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心理发展,通过对学生主观意愿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在不断解决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心理的抗压能力,同时通过对不良事件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降低其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最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两者的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两者的教育模式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其都是按照相关的教育规律进行的,并且其教育方法都符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其中,思政教育主要是在宏观方面,注重学生社会公共道德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微观方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引导,这种情况就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二者教育的基调。通常情况下,思政教育是运用对比教育、典型教育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询问、角色扮演等方式,注重学生的心理成长,达到学生的心理需要。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究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物质利益和利润最大化成了现代社会的主流。由于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使得多数大学生对生活的追求更加偏向于物质,从而忽视了精神生活的富足。
思政理论较为深奥高校学生的思想较为跳跃,其拥有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思政教育主要以政治理论为主,综合了各式各样的社会意识,并不贴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并不能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自身的生活当中,逐渐对其失去兴趣,导致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换句话说,大学生并不能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不用说将其运用到自身的生活当中。
总而言之,在网络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极为不稳定,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制约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为保障大学生能够顺利走向社会,并顺利地适应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工作方法进行创新,恰当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新型健康的师生关系,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李忠艳 .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心理学支撑 [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284(12):146-150.
[2] 杨芷英 .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