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承视角下高中语文教学

2021-09-26章俊

新校园 2021年7期
关键词:家训高中语文文本

章俊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语文核心素养”成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向标。其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文化传承”核心素养是当前语文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把“文化传承”放在高中语文教学重要位置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汉语文化。可是,审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正如黄厚江老师所说“文化的色彩真的不强”[2]。具体表现在:(1)轻视文化的教学现象。语文课上教师仅仅讲知识、报答案、讲结论,就是不谈文化。这一现象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是普遍现象。这样的课堂既没有“语文味”,也没有“文化味”。(2)重视知识、轻视能力的现象。由于高考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有的语文教师就为考而教,要求学生为考而学。这样的复习教学只强调机械地死记古代文化常识,没有理性地理解古代文化,更谈不上批判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了。(3)进行学术式文化讲座现象。一些教师没有领会新课标的“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精神,就一意孤行,进行以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类讲座。过分地夸大了“文化教学”的范围,根本不适合高中生知识接受水平,也不适合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总之,这些现象“或者是没有‘文化’的语文,或者是没有‘语文’的文化”[3]。没有文化渗透的语文课程是失去灵魂的课程。

2021年,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进一步指导中小学课程教材系统、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4]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学生辩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热爱祖国文化。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化传承”教育是语文课程应有之义,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信教育的必要途径。

二、文化传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 紧扣语言教学,拓宽文化视野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5]教师如果能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文本,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还能够培养其“文化理解和传承”的核心素养。

笔者在进行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搜集古诗词中对“雪”的雅称。学生在搜索、梳理后,用诗句证明并得出以下关于“雪”的说法:寒酥、琼妃、凝雨、寒英、琼苞、琼琚、瑞叶、玉沙、仙藻、玉蝶、玉蕊、玉絮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利用诗句,讲解古人关于下雪的其他文雅的称呼。师生一同感受文人雅士眼中的雪,一起想象雪的各样美态,进而得知古人素来文雅,对很多喜欢的事物会用一些高雅的说法表达赞美之情。在教学时,教师相机补充资源,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经过长期积累、梳理、整合,就可以帮助学生在古代文化常识方面有个大致框架和整体理解。

语言和文化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教师结合各种语言实践活动,相机渗透文化成分,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教师教育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对文化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进而热爱中华文化,这样既可以让阅读教学更加厚实,也能让语文课堂更有文化味道。

2. 思考文化现象,提升思维品质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6]获得思维的发展,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但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有限,思维发展不够全面,对有些文本深刻内涵的理解难以深入。因此,语文教师需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时代文化现象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文化意义和时代价值,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

比如:教学《祝福》时,可以通过设问“祥林嫂是穷死的吗?”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祥林嫂之死的表层原因和深刻原因。经过深读文本,就会得出结论:祥林嫂穷死是表层原因,深刻原因是其精神的焦虑和恐慌,是封建礼教的虚伪性、荒谬性和矛盾性。

教师抓住文本涉及的文化現象,通过讨论、交流、质疑、追问、激思等活动展开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沉潜到文本的重要细节与深度背景,透过文化现象看本质,自主感悟并探究文本语言深处的思想。特别是从文化幽径去挖掘隐性根源,能促使学生加深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现象的审辩能力,能够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体验感,久而久之,就会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3. 理解文本内涵,提高审美能力

“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7]语文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譬如:笔者曾进行过一次王维诗(《终南别业》《鸟鸣涧》《山居秋暝》《鹿柴》)群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从王维号“摩诘”入手,品味王维诗“空”的意象,从禅意的角度鉴赏王维的诗歌。这样设计不仅新颖,也切近王维诗的思想内核,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品味禅学对中国诗文化的影响。在解读《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时,笔者让学生就这一情节编写课本短剧。学生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经历了比较、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悟出了荆轲和燕太子丹的性格、抱负,也明白了他们产生分歧的原因,还挖掘出了刺秦失败的必然性。这探寻“悲壮之美”的过程,同时也是落实“审美鉴赏和创造”核心素养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产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品位,把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4. 开展探究活动,体验文化魅力

高中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关注生活、关注世界,从文化的角度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是让文化融合于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让文化浸入自己的表达和交流。合适的做法是将文化渗透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和传承文化的素养。[8]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应该在不脱离语文味的前提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全过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心灵。

笔者在教学《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时,就组织开展了“姓氏寻源,文化寻根”活动。要求学生通过采访、查阅资料、讨论、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寻找自己的姓氏缘起,说说自家家训、家规含义,讲讲家族名人故事,夸夸家乡特色文化,并举行主题为“传家训,守家规,扬家风”的演讲比赛。学生通过系列活动,达成了以下共识:“修身”与“齐家”是家训家规的重要功能,如《章氏家训》《朱子家训》《王氏家训》等,其内容把知书达理、精忠报国、崇德向善、清廉自守作为规范行为、培育家风的价值引领。本次活动中,笔者从文化的角度切入,组织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对我国姓氏文化现象的关注,引导学生对家规、家训文化现象的辩证思考,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新时代,我们开展“姓氏寻源,文化寻根”的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之一,让“家风家训”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培育家风清正、民风淳朴的文化氛围发挥积极作用。

当然,文化只是文本内容和活动内容的主题,而不是教学的内容主体。以文化为话题的各类文本,都要坚持以语文为学习的主体。[9]比如: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春节民俗文化介绍、清明网上祭扫、中秋节送温暖、重阳节感恩等线上线下系列主题活动,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链接。也就是说,教师进行以文化为话题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突出语文味,引导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结语

在新课改的熔炉中,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教师要积极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积极推进文化育人新格局的构建。高中语文教学对文化传承的落实重点不在于对细枝末节的形式和庞杂知识的了解,而是在于把握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生命力和生长力,在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注释:

[1][4][5][6][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3][8][9]黄厚江.有“文化”的语文和有“语文”的文化——谈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J]. 语文教学通讯,2019(7).

(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第八中学)

责任编辑:王 燕

猜你喜欢

家训高中语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漫谈古人家训立门风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传统家训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