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品质的教育价值及培养路径
2021-09-26覃仁敏何善亮
覃仁敏 何善亮
摘要
学习品质是个体进行探索学习的基础性概念,也是影响个体学习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学习品质不仅对学业成绩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而且对个体终身学习与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重要而持久的影响。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教师既要转变对于学习品质的认知和态度,更要将学习品质培养融入到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去,并通过积极环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
学习品质 教育价值 培养路径
学生学习品质一直是国际教育领域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从2000年开始,美国就将学习品质纳入开端计划,强调学习品质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1]。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特别强调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2016年发布的中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将“学会学习”作为学生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2],其实质也是对发展学生学习品质的强调。鉴于学生学习品质在其成长及其终身发展中所具有的广泛性和长期性影响,明确学生学习品质的内涵特质,分析学生学习品质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在实践中探寻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具体路径,无疑有着特别重要的实践意义。
学习品质与“学习行为”、“学习倾向”和“学习风格”都有所不同,索常清在其研究中就指出:学习品质涵盖了学习行为、学习倾向。学习行为是学习品质的重要载体与外显形态,而学习风格的认知对于学习品质的培养与发展有重要作用[3]。学习品质描述的是个体如何进行学习,而不是学什么,其倡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学习倾向性,它是影响个体如何在所有内容领域进行学习的基础。
在我国的相关研究中,康淑敏在培养深度学习的研究中提及学习品质一词,认为:学习品质指的是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学习约束力和心智投入状态等隐性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的质量与成效[4]。鄢超云在其研究中将学习品质界定为与学习有关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特质等,认为学习品质是儿童社会性、情绪、认知发展及其交互作用的核心,一般包括好奇与兴趣、主动性、坚持与注意、创造与发明、反思与解释等内容[5]。总的来说,即使社会各界对学习品质内涵的界定还未有统一的标准,但不可否认的是,学习品质是指向如何让个体更好地自主学习所具有的基本特质,这种特质包含着态度和行为两个维度,其最终的目的指向“学会学习”。其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就是让个体能够自主、自觉地以其独特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求知。
一、学习品质的教育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这个时代教育的追求,其最终定向个体要具备积极的学习品质。
1.学习品质助益个体迎接信息化时代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直接引发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整个社会的变革对职业世界、人的社会生活以及个人自由或自我实现提出巨大的挑战。人类已然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和创新。同时,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是生产者,更是创造者,创新型人才是这个时代的迫切需求,人力资本成为重要的生产来源。
整个知识经济时代所依赖的是每一个知识工作者和创造者所生产的价值。而学校、社会和家庭便是知识工作者的加工器。在这样一个时代,知识飞速地更新换代,要想立足于社会,不被时代所淘汰,每一个知识生产者必然要学会学习,具备高水平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其最终指向的是每一个个体要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从幼儿时期开始,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必然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只有学习品质的良好发展,才能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良好的学习倾向和行为,成为一个自主的终身学习者,在其今后的人生各阶段都能独立地进行创造性的生产活动。
2.学习品质为个体实现终身学习发展奠基
学习品质所指向的是个体独特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倾向。具备积极学习品质的个体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积极的学习态度。其在学习方面具有积极主动性,将学习作为一种发自内心、满足自我需求的活动,面对任何的问题,都有意愿去探索,去解决,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评价与监控自我学习活动,使学习的质量提升和学习的效率提高。
其次,具备积极学习品质的人更可能取得高质量的学习效果。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是独特的存在个体,其所拥有的态度方式、偏爱喜好、能力倾向和习惯方式等都有所不同,每个个体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在探索这个世界。学习品质的不同,所影响的是学习效果的不同。已有研究表明:学习品质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正相关关系,学习品质不仅能预测近期的学习成绩,同时对学生长期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具备良好学习品质的个体更可能拥有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最后,学习品质影响着个体自身和外部关系的协调。学习品质影响着个体对于世界的态度和行为,是诱发个体学习行为的启发点。儿童的学习品质,从早期看,对儿童在学科学习以及行为表现方面有正向的作用;从长远来看,其逐渐塑造的是个体对待世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儿童会逐渐长大,世界也在不断的变化,只有良好的学习品质才能促使儿童在人生发展的任何阶段都能自主进行学习,不断地自我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
3.学习品质推动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绝大多数的个体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接受着体制化的教学。学校虽然不是唯一的教育途径,但却是个体接受教育最主要的环境,其对于个体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由于班级、教师、课程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学校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局限性。学校如此,家庭、社会亦如此。自我的发展不仅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其自身主体性的影响。人的自我价值是人的行为对自身需求的满足,即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个体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最终所指向的是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外部条件的影响只可能满足个体一部分的需求,个体想要实现自我,还取决于个体自身,尤其是精神需求的追逐,需要自身行为的促发。就如福禄贝尔所说“学习是内发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活动,是实现内在自我的过程”,只有个体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明白自身所要追求的价值,积极探索,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需求。
同时,在这样一个各种信息高度汇流的时代,个体的自我实现有着很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严重的挑战。信息流的大量汇集和流动,使个体获得信息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增加,个体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充分地去选择满足自我需求的信息。但同时,信息的大量聚集,也让个体陷入信息焦虑的困境,面对复杂庞大多样的信息群,个体难以辨别和抉择,其容易导致个体在信息中迷失自我,这些都要求个体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只有个体具备强大的自我概念,拥有自主选择、决策与行动的意志,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实现自我。
二、学习品质的培养路径
1.转变教师观念,重视学生对于学习品质的培养
积极的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塑造单纯依靠学生的自我探索是不完善的,还需要教师进行专业的支持。观念改变是行动改变的前提和开端。学习品质的发展,从近期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同时也是学生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学习品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学生对待事物的态度以及其所采取的行为。例如:在学习情境中,遇到一时难以解除的题目时,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学生拥有更为积极的态度,此时遇到问题也不会放弃,同时其也具有良好的行为倾向,便会不断地进行尝试,寻求各种方法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而不具备良好学习品质的学生,很容易就会放弃。此外,从长期来看,学习品质指向的是“学会学习”“如何学习”,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与课堂知识的相对恒定性的矛盾愈加显现,单纯只依靠教师的讲授,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学会如何学习才是学生实现其长久发展的基础。由此,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走出重视技巧发展误区,从重视“学到什么知识”走向“如何探究学习这些知识”,在教学情景中,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破传统课堂格局性和结构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自身对于学习品质的认知要不断的发展提升,重视学习品质的培养。有了观念的引导,才能促使行為的发生。
2.以活动为中介,拓宽学生学习品质提升的渠道
学习品质本质上是态度倾向和行为表现的“融合体”,它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特定领域的活动中。在学习品质的培养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学习活动,在学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就需要融入具体的学科,而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进行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具体学科进行活动设计。
(1)活动前。第一,鼓励学生参与或发起活动,对于学生积极的探索表示认可,培养学生主动性;第二,协助学生进行计划的制定,与学生共同探讨需要什么材料以及材料的布置与使用,最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选择和决定表示兴趣,再一次肯定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计划性。
(2)活动中。第一,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而非直接指出,引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第二,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期间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活动行为以及对策的决定,培养学生的专注性和资源利用能力;第三,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不要直接给与解决方案,让学生自我描述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寻解决方案,进行尝试,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第四,对于在活动中的弱势学生,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帮助和关照,给予学生信心和支持,尤其是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为之后学生独立使用经验奠定基础,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3)活动后。教师要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同时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可通过提问或者评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可通过情景再现、回忆描述等方式帮助学生回忆并反思经验,且这一过程在每一活动之后都须进行,形成一种连续行为和习惯性的反馈,以此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促进其学习品质的发展。
3.创设积极环境,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发展
学习品质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安.S.爱泼斯坦(Ann S.Epstein)认为,学习品质受到个体气质和环境的影响[6];王宝华在其研究中指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学习品质之间存在高相关”,家庭这一环境因素影响儿童学习品质的塑造[7];黄爽在对国外关于儿童品质研究综述时也发现,“影响儿童学习品质的主要因素涉及活动参与、问题行为、年龄和种族等主体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家庭背景特征、学校教育方式和文化取向等环境因素”[8]。学习品质既受到先天因素影响,又受环境影响,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学校作为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环境场所,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个学习环境中,教师作为环境与学生交互的引导者,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发展有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
学习品质具有一定的情景性,积极的学习品质是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得到孕育和生长的。培养个体学习品质不仅需要物质环境,还需要人文环境。首先,创设积极的物质环境,让儿童能够在探索时有所支持,例如教学材料、行为引导以及观念渗透等一切能够支持学生在课堂及教学中进行探究、自主学习的环境支撑。其次,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接受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以及不同的偏好,允许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他们自己。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时间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教师应安排专门的时间给学生,允许学生进行自由学习。
参考文献
[1] 索长清.美国早期学习结果框架中的学习品质内容、理念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09):38-46.
[2] 陈佑清.学习中心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05):28.
[3] 索长清.幼儿学习品质之概念辨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9(06):35-42.
[4] 康淑敏.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研究[J].教育研究,2016(07):111-117.
[5] 鄢超云.学习品质:美国儿童入学准备的一个新领域[J].学前教育研究,2009(04):9-12.
[6] 安·S.爱泼斯坦.学习品质:关键发展指标与支持性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101.
[7] 王宝华,冯晓霞,肖树娟,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学习品质及入学认知准备之间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0(04):3-9.
[8] 黄爽,霍力岩.儿童学习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国外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4(05):40-45.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