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插画设计中的叙事性探究:从叙事结构、修辞到语境

2021-09-26邢锐王利支

创意设计源 2021年4期
关键词:叙事性语境

邢锐 王利支

摘 要 动态插画是新媒体时代不断发展下催生的新事物,相较于传统的静态插画,其不仅是对故事情节的再现,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含义。科技的变革引发了艺术朝着综合性、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插画的叙事语言也由此不断发展、完善。提喻、转喻和隐喻一直作为语言学中的修辞方式为人们所熟知。在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下,动态插画愈发注重图像文本的叙事性表达,图像修辞更是成为新媒体时代下的自觉命题。不同的修辞观可以有不同的认识,提喻、转喻和隐喻的关系一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新媒介的不断发展下,图像叙事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叙事作品的语境也进一步得到丰富。

关键词 动态插画;叙事性;图像修辞;语境

引用本文格式 邢锐,王利支. 动态插画设计中的叙事性探究:从叙事结构、修辞到语境[J].创意设计源,2021(4):59-63.

Narrative Exploration in Dynamic Illustration Design: from Narrative Structure, Rhetoric to Context

XING RUI,WANG LIzhi

Abstract Dynamic illustration is a new thing spawned under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edia era.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static illustration, it is not only a reproduction of the storyline, but also a deeper meaning behind it.The changes in technology have triggered the development of art in a comprehensive and diversified direction, and the narrative language of illustrations has also been continuously developed and improved.Synecdoche, metonymy and metaphor are well known as rhetorical devices in linguistic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a technology, dynamic illustration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narrative expression of image text, and image rhetoric has become a conscious proposition in the new media era.Different rhetorical view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ynecdoche, metonymy and metaphor has been influencing and infiltrating each other.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he image narrative structure has changed, and the context of narrative works has been further enriched.

Key Words dynamic illustration;narrative;image rhetoric;context

引言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设计师索尔·巴斯为电影《金臂人》片头的创作奠定了动态图形设计的雏形,此后动态图形设计在电影、电视等新媒体领域不断发展。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随之而来。人们对信息的质量和获取的速度有了更大的需求,动态插画应运而生。动态插画是多种媒介混合的艺术,包括文字媒介、图像媒介、声音媒介等。目前,动态插画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具有动态图像特征的画面中部分元素的动态化,主要是以 GIF 格式传播的图像。另一种是画面中的多个视觉元素的动态化,这种动态化设计具有更多的灵活性,还可以伴有音乐特效[1]2-3。罗兰·巴特在他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曾说:“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寓言、 民间故事、小说……”。叙事学是一门跨领域学科,通过多角度论证的方式,阐释动态插画的叙事表现。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动态插画的叙事研究能够进一步得到完善。

一、动态插画设计中的叙事结构

动态插画中的视觉叙事通过插画画面中图形的运动变化得以呈现,虽无丰富的故事情节,但依据多个动态元素的组合及趣味性的动态表现,可更加吸引观者的目光。动态插画设计中的叙事结构包括角色塑造、時间叙事、空间叙事和音效设计,情节简练但叙事语言丰富。

(一)角色塑造

角色的塑造是动态插画叙事结构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之一。首先需确定主角、配角及次要角色。在角色开发的过程中,需明确角色的目的及他们之间的内部冲突,因为这是推进叙事性插画的关键。赋予角色动感,把握角色的形态、特征,尽量创造“真实”、有层次的角色,必要的时候也可赋予缺陷,毕竟不完满才是人生应有之态。“不完美”的角色可以使观者更好地进行理解,产生共情。由迪士尼动画制作团队皮克斯工作室创作的《心灵奇旅》将最难抽象化的“无实体”“无形状的存在”的灵魂呈现于银幕之上。依据年龄和生前的外貌,灵魂的形态也各有不同。如乔·加德纳的帽子、眼镜和其他灵魂的发型、胡子等。杰瑞和黛瑞是掌管灵魂世界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形态均由线条构成。这一点参考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实现物象多视点的全景共存,兼具着二维与三维人物的特点,表现力丰富,成为了“活着的线条”。影片中,黛瑞在纽约街头东躲西藏的画面,散发着微光的线条型人物,带给观者非常震撼的视觉表现。关注角色在动态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有利于构建合理的动态视觉关系。大众生活的世界是个充满多样性的世界,在插画设计中应尽量塑造有个性、代表性或特殊的角色。

(二)时间叙事

时间叙事通常以一条线索或多条线索讲述一个故事,实际上是“线性叙事”的一种表现。不同于“非线性叙事”的扑朔迷离、断裂、省略、闪回、闪前的单一线索带来的不完整性,时间叙事按照时间向度组织、安排,包含开端、发展、结局,具有“完整性”的特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的关于“叙事完整性”的问题,“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所谓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成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2]。动态插画设计的时间叙事结构体现于故事的展開顺序,画面中的任何一个元素的出场顺序均是插画师精心安排的。通过画面元素的形态、肌理、色彩的运动路径和位置变化引导观众的视觉流程,辨别故事的情节和主体[1]15-16。詹姆斯·R·埃德斯(James R. Eads)的某幅作品中,一缕缕色彩纷呈而又鲜明的人紧密相拥,黑夜正被人与人之间散发的温暖照亮。附着在两个人身体上的色彩似乎迸发出无限的活力,观者看后充满了被鼓舞的力量,有跨越生活中困境的勇气。通过时间符号的塑造,表现出某个时代特有的意义,从而展现特定时间维度的动态叙事。运用各种元素的组合、变化和运动,引导观众的视线在画面中移动,从而形成叙事线索,完成一种时间上的延续,并且赋予了动态插画视觉叙事的特点。

(三)空间叙事

动态插画中的故事发生的地点与环境可以展现叙事结构的空间性特点。空间叙事在动态插画中呈现的事物形象脱离原本的空间,利用观者的认知和联想创建抽象的空间联系。认知——联想机制的激发,必须建立在观者对既定事物的了解之上。在上述所说的詹姆斯·R·埃德斯作品中,描绘的景象虽然普通,但是可引导观者对自我的冥想与对人与环境问题的沉思。动态元素按照规律性的组合,符合人类认知结构的空间叙事结构,具有超强的逻辑性,叙事效果也得以强化。还可通过“矛盾空间”的运用强化空间叙事,如荷兰画家莫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Maurits Cornelis Escher)的作品《Relativity》。在《Relativity》中,楼梯是无限循环、完全碾压重力,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在错位又立体的空间里展现强烈的透视效果,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动态插画空间叙事的特点。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下,电脑软件中的时间轴也可以控制对象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进行运动。图形在时间轴的线性运动使图形产生了形态的变化,图形相互间的前后运动而产生的抽象的深度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动态插画空间叙事的特点。

(四)音效设计

声音是人类对世界和周围环境的认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使用声音交流。同样,在构建城市的过程中,人类也用各种声音表示不同的意义。卡车倒车时发出的“哔哔”声是为了警告行人不要靠近,水壶发出的哨子声提醒人们水烧开了。随着数字媒介的不断发展,一条短信的提示音同样会引起人们对通知的注意。音效的加入赋予了动态插画更大的叙事空间。编剧鲍尔斯认为,“《心灵奇旅》不是音乐剧电影,但胜似音乐剧电影”。影片主角乔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总是出现的如梦似幻的钢琴演奏都是影片的高光时刻,乔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打动着每一个观者的内心。爵士乐即兴创作与互动的本质和主题的调性相一致。音效设计犹如一门原始又直接的语言,跨越语言交流的障碍,让观者可以对事物进行视觉感知。同时,在大脑中建立听觉记忆,强化视觉叙事。回归纯粹,回归简单,“好的设计是尽可能少的设计”,动态插画中音效设计的声音需简明扼要,贴合插画的整体氛围,才能让观者身临其境,进一步调动情感,引发共鸣。

二、叙事性动态插画设计中的图像修辞

W.J.T.米歇尔提出“图像”(Image),不仅指那些可以描述的客观事物的视觉符号,而是包含词语(Verbal)、精神(Mental)、感知(Perceptual)、视觉(Optical)和图像(Graphic)五大视觉类型在内的“形象的家族”(The family of images)。提喻、转喻和隐喻一直作为语言学中的修辞方式为人们所熟知[3]。罗兰·巴特的图像修辞与符号学、语言学、结构主义哲学交织,旨在探索普遍意义上的修辞[4]。图像修辞处理的是图像在各要素形式组合的变异和意义转变上的关系。修辞实践具有一个从传播动机到编码,再到解码的过程,从而达到修辞目的。若要实现良好的修辞效果,修辞实践必须结合特定的修辞文本,否则修辞意图将失去意义。总体而言,提喻体现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喻体现的是邻近关系,而隐喻中体现的是一种相似关系[5]。

(一)提喻

提喻(Synecdoche)通常指以部分代替整体,或是以整体代替部分,即指具有隶属性质的本体和借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界,乔治·雷可夫和罗曼·雅各布森提出提喻和转喻二者都是基于“邻接联想”,包括语言、概念、现实三者内部及三者之间的“涉及物理的或因果的联系”[6]。区别在于,转喻体现的是同范畴之间的邻近关系,提喻体现的是一种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中国传统绘画的花鸟画,常以“一花一世界”中的“一花”作为整个世界的提喻,更加突显文人画和花鸟画的诗意和禅意。在西方,提喻的运用覆盖各个领域。1915 年,丹麦心理学家卢宾(Rubin)提出“图形–背景”(Figure-Ground)分离的观点。在平面设计领域,“图形–背景”的观点发展为后来的“图底关系”“正负形”,并且被广泛运用。英国插画师 James Curran 创造了一种独特古怪的动态风格,在短短几秒钟设置一个有趣的场景,再将他们进行无缝连接和无限循环。作品中主体人物胡子大叔是他基于自己的外形特征进行创作的。James Curran 曾在日本居住一个月,期间所见、所看被他制作成动态插画。在他的眼里,展现了剧院的景象,剧场舞台前又出现了胡子大叔的人物形象。James Curran 的动态插画在物体间的“包含”与“被包含”中不断重 复、循环,虽是重复性的动态,观者也总想一直看下去。魔性的动态让他的作品充满神奇的吸引力。James Curran 的动态插画展现了抽象和具象两种逆向的思维活动。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能够扩大或缩小人类的某一认知域,具有解决思维贫困的作用。

(二)转喻

转喻(Metonymy)和提喻具有共性特征。提喻建立在对事物本身的认识上,而转喻是建立在对事物联系的认识上。转喻和隐喻也有联系,转喻被看作是隐喻的一个分支观点,这一观点一直延续至 20 世纪中叶。之后,人们对转喻有了独立的认知。近年来,人们对转喻的定义及修辞方式展开了来自各个领域的讨论。俄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根据语言学研究成果,将转喻定义为相近,亦即横组合关系;把隐喻定义为相似,亦即纵聚合关系。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转喻,通常以“比德”的形式表现,如竹子的空心有节和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喻君子的美好品德。这种隐喻的图像修辞早在波提切利为但丁所著《神曲》(见图1)的天堂篇所绘的插圖就可看出。云在他的笔下作为天空的指代,和神仙所处的神界具有邻近关系,指明了神界在空间位置上高于世俗世界。同时,“云”代表着神仙所处的“阶层”,这种原本不太相关的两个物象在一幅图像中同时出现,由此产生的意义体现了转喻机制下的事物具有的内在联系。詹姆斯·R·埃德斯在动态插画的创作中探寻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以转喻的图像修辞展现诗意的自然。通过转喻的图像修辞,联结时空叙事顺序,探寻事物间内在的联系。

(三)隐喻

隐喻(Metaphor)是图像修辞领域人类审美与艺术创造思维的惯性表达,在转喻的基础上建立而来[7]。苏格兰插画师 Paul Blow 的作品主题是父母与子女的平衡之道(见图 2),抽象信息之间的意义实现借助了具象事物的相似性[8]。在此之上建立的视觉隐喻更好地展现了看似残酷却又普遍的社会现象。孩子是父母与子女间沟通的桥梁,除此之外,他们之间似乎再无其他可沟通的话题,隐喻图像修辞的应用发人深省。隐喻等图像修辞强需进行解码处理,使得藏于其中的被编码的暗指意义能够显现。詹姆斯·R·埃德斯的动态插画作品通过长短笔触的交替和色彩的动态变化,表现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奥秘的世界。隐喻的意义并不局限于表层指涉体系,色彩和笔触的律动更像是在呼吁人们对宇宙奥秘进行探索。他将隐喻从语言表征上升至用以阐释世界观等哲学问题的视觉修辞,在这里,隐喻的修辞激活的是认知——联想机制。动态插画在演绎时空艺术的同时,更是以诗性的视觉语言增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从而实现了动态图像在想象界、象征界和真实界的跨越。既参考物理对象,也参考感觉和体验,在动态化的插画设计中同样可以使用声音的隐喻,即抽象的听觉,将相关的情感融入至相对应的叙事场景中。动态插画相较于静态插画而言,观者可以决定内容的打开方式,操控内容的开始与结束,可控性更强,循环播放的优势可使观者更好领会插画师的意图,因此动态化可以更好地表达信息。

三、动态插画设计中的叙事语境

图像修辞依赖传播语境。图像修辞

实践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修辞语境的产生,摄影、广告、电影的出现丰富了视觉媒介的形式,多样化的视觉实践产生出不同含义的语境。“语境”概念的首倡者是英国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他曾将“语境”区分为“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两种形态。随着时代的变迁,伴随新媒介的不断发展,叙事作品的“语境”也变得丰富,不再仅从上下文的结构关系和社会背景等因素考虑语境的产生。本文从“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新媒体语境”这几个方面探讨动态插画设计中的叙事语境。

(一)情景语境

1923 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著的《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补录中,首次解释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即话语产生当时及紧接在其前后的各种实际事件,也就是语言发生的情境。显性的情景语境存在于具象化的空间中,特定情景规制下的产物。在柏林插画艺术家 Christoph Niemann 为杂志《纽约客》设计的动态杂志封面(见图 3、图 4,为同一幅作品的两帧)的设计正是利用了显性语境,展现出纽约人的忙碌。利用情景语境,阐释“纽约文化”同一物象存在于不同情景下,所衍生的意义也会有着显著的差异。与之相对的是图像的隐性语境,图像符号意义的产生相互约束,存在着某种联想与召唤机制[9]180。在詹姆斯·R·埃德斯的另一幅作品中,隐性语境的塑造展现了黑夜中两个紧密相拥的人,让观者自然联想到了漆黑又深邃的宇宙,或者隐喻生活中的困境。情景语境的塑造有助于图像叙事的展开,其中潜藏的含义诱发观者探索其中蕴含的更深层意义。

(二)文化语境

1935 年,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的概念,即话语产生的整个文化背景。文化语境不像情景语境那般随机与多变,但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民俗文化所蕴含的约定俗成性使文化语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共约性,在图像修辞的释义中具有普遍意义[9]181。潘扎尼花式面的广告展现的“意大利特色”的源自“法国式”知识,依附于特定民俗文化塑造的文化语境特性使意大利人体察到该广告的深层含义。Christoph Niemann 为《纽约客》杂志所创作的动态封面描绘了纽约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纽约文化”。该作品既展现了情景语境,也塑造了文化语境和新媒体语境,语境丰富,互为依托。纽约这座国际都市的生活节奏,从人们上班挤地铁的动态插画的描绘中,展现出了纽约忙碌的都市文化。叙事性动态插画的文化语境多为一种观念性的存在,其作用机制更加开放与抽象,更富有隐性色彩。

(三)新媒体语境

“媒体”( Media)指可以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即用来传播信息的媒介。“新媒体”(New Media)最初由美国人 P·戈尔德马克(Peter Carl Goldmark)在1967 年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 EVR 商品的计划里提出,后被广泛应用于全世界。人们对插画的需求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及媒介的多样化,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作为阐释文本的配图,而是更多地追求一种多样化的、综合性的艺术表达形式,图像叙事结构、审美情趣也随之发生转变。结合传统绘画、音效设计等多种形式,利用夸张、变形等手法进行动态插画的创作,同时集情感、审美于一体的综合性叙事,体现新媒体时代中关注个性的自我表达。动态化的艺术创作,一方面可以有助于鲜明个性的表达;另一方面,增加了趣味性,有助于释放消极的情绪,成为当代人解压的一剂良药。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一书中指出,“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任何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也给插画设计的创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又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媒体语境下,插画设计师应该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创作主题符合大众需求,价值观念向上且正面积极的作品,从而促进网络信息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在科学技术和数字艺术的不断发展下,人们进入“读图”时代,动态插画是静态插画的连续性表达,两者之间紧密地联系着。与静态插画相比,动态插画可以快速抓住观者的注意力,使观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作品传达的信息。W.J.T.米歇尔提出,“图像转向”将“图像”问题推向人文学科的核心。图像叙事提供了不同的叙事方式、审美趣味与社会意涵,不再是对故事情节简单地浓缩,叙事学在现代媒介的发展下得到进一步完善。动态插画将传统静态画面中所无法表达的含义,依靠叙事性结构,借助提喻、转喻和隐喻等图像修辞,表情达意、传播信息,塑造叙事语境,引发观者的共鸣。当代插画设计师们应该以哲学家的方式思考问题,以敏感的认知和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属于内在的合理性及对世界的理解与自我意识,使叙事性的动态插画脱离传统静态插画仅对文字进行补充说明的附属物的概念,并且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逐步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李静芳.插画的动态化设计与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4.

[2]Aristotle.Poetic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1):35-36.

[3]W. J. T. Mitchell.Picture Theor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38-46.

[4]譚善明.图像修辞与意识形态的超越——罗兰·巴特摄影图像理论论析[J].北方论丛,2012(2):58-62.

[5]刘涛.何为视觉修辞——图像议题研究的视觉修辞学范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47(6):1-11.

[6]陈善敏,王崇义.提喻的认知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2008(3):153-158.

[7]孙梦灿.动态插画的诗性叙事——数字媒体艺术家个体情感表达[J].美术大观,2019(3):132-133.

[8]彭佳,汤黎.转喻作为自然修辞的基本符号机制:从语言媒介到视觉媒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5):6-12.

[9]张伟.符号、辞格与语境——图像修辞的现代图式及其意指逻辑[J].社会科学,2020(8):171-181.

邢锐,王利支

湖北大学

猜你喜欢

叙事性语境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基于语境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探析
“十七年诗歌”的叙事性分析及其诗学价值
坚守四大立场,突破叙事类文本的解读瓶颈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