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审美现代性和当代美学研究的新路径

2021-09-26何信玉

南方文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现代性美学教授

北京时间2021年4月12—14日,第九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在英国杜伦和中国杭州同步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比较审美现代性:对话及相关理论”,由杜伦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合办,中国延安大学、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浙江省美学学会共同参与组织。论坛采取线上线下混合的模式举行,有来自英国杜伦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大学歌德斯密学院,比利时鲁汶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纽约大学,德国费森尤斯应用技术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中国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10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本次论坛的研讨。

在一个存在多种声音、多重媒介去思考的时代中,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重要性常常会被忽略,这正是我们在当代重新思考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一个背景。论坛开幕式由来自杜伦大学的曹青教授主持,杜伦大学副校长克莱尔·欧麦丽(Claire OMalley)和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分别致辞。杜伦大学和浙江大学此前就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在人文科学领域均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一些共同研究兴趣,这是两所院校合办此次论坛的重要基础。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指出,本次论坛将世界各地的学者汇聚一堂,正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体现了人文学科跨越思想、跨越地域的独特魅力。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整个人文科学研究中心的基础学问之一,在浙江大学的建校过程中就曾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优秀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都曾为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马克思主义美学已经成为浙江大学人文学科领域的一面重要旗帜,学科前景非常广阔,甚至为其他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支撑和助力。杜伦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部主任珍妮特·斯图尔特(Janet Stewart)和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乔纳森·朗(Jonathan Long)都在致辞中强调,这次论坛对两所学校在跨语言、跨文化方面的交流发展非常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在当代社会中仍然焕发着无限的理论生机与活力。

一、文明的冲突(Conflict)与对话

(Dialogue):一个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视角

在当代美学研究的视域中,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审美现代性的比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围绕这一核心论题,论坛设有“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比较研究”“马克思晚年思想中的美学”“文明的冲突与对话:审美现代性的视角”“不同文明背景下的现代悲剧观念”“文化习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差异”“审美治理与比较现代化”“时尚研究的比较研究”等10个分议题,与会学者进行了充分的专题发言与交流互动。

在大会的主旨演讲中,中英双方学者分别从各自的审美经验和文化背景出发,就比较审美现代性问题展开交流。曼彻斯特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斯(Michael Sanders)立足于英国的文化传统,认为培养想象力(cultivated imagination)是革命阶级斗争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而审美作为培养想象力的过程亦是政治解放的基本方面之一。桑德斯指出,英国古典小说有效地激发了人的想象力,他以汤米·杰克逊(Tommy Jackson)关于经典“布尔乔亚”小说的分析为例,强调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和马克思对杰克逊思想产生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说狄更斯的小说让他以一种新的视点去认识整体性的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则让他看到了艺术在加速我们情感流动、激发人的想象力的同时,还具有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美学可以是触发任何社会和政治变革的重要原因之一。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王杰教授从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审美经验出发,做了题为《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理论结构》的主旨演讲。王杰教授指出,中英审美现代性的比较研究是中英双方学者在10年前就非常关注的理论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王杰教授认为,中国审美现代性的三个基本维度是:社会结构的基本转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社会主义目标及其当代重建。首先,马克思晚年从人类学角度对现代化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理价值,在方法论上,从复杂叠合的当代社会的情感结构入手分析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是区分中西方审美现代性的重要研究路径;其次,信仰问题是研究当代社会最重要的问题,亦是当前许多中国文艺作品中的一个突出表征,他以《南方车站的聚会》(2019)和《金刚川》(2020)两部电影为例,深度挖掘和阐释了中国审美现代性独特的美学特征和理论意义,提出“乡愁乌托邦”和“红色乌托邦”的双螺旋结构可以成为阐释中国审美现代性的一个核心理论框架。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发展模式之间具有很大不同,中西方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彰显出非常明显的跨语言与跨文化特質。在随后的分议题发言中,“冲突”与“对话”成为本次论坛上的两个关键词。

国际美学协会前主席、长岛大学教授阿诺德·柏林特(Arnold Berleant)在题为《传统的冲突》的演讲中分析了中西方不同思维模式对理论创作的影响,他指出,如果说西方哲学体系植根于柏拉图以来灵肉对立的二元论(这种二元论思想在西方哲学随后的发展中变得更加极端),东方文化传统则是一种偏于想象和联想式的思维方式,强调所有存在的统一性,二者之间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西方环境美学正是在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对立和冲突中催生出来,相信它与中国生态美学之间的比较和连接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路向。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建疆在发言中阐发了“别现代理论”的核心内涵,“别”即“区别”,其本义来自中国的甲骨文,根本上是对真伪现代性的一种区分。他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中国的审美现代性就是在文学和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启蒙性和批判性,我们要注重区别真伪现代性的别现代主义哲学和美学,从中国现实的需要而非从西方理论出发探寻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摆脱因中西方理论错位所造成的尴尬局面,以及构建一种新的中国的美学思想。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李庆本指出,美学的学科术语是超国界的,但话语是具有社会性和民族性的,中国美学大师王国维对近代中国美学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将西方美学术语融入中国美学的话语建构中,确立起跨文化美学的新范式。王国维立足于中国国情,借用中西方理论术语及自身的理论创造,跨文化建构出“悲剧论”“境界说”和“古雅论”,三者共同构成了近代中国美学话语的三种形式,对于我们当代美学理论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伦敦大学歌德斯密学院教授大卫·马格列斯(David Margolies)以“西方文化中的美学”为题,从经验角度阐释了美学话语的内在变迁。马格列斯教授指出,马克思早在《巴黎手稿》中就提出人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创造性冲动,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固有的品质,而劳动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关键,其中还涉及深刻的美学问题,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压抑了人类固有的创造性品质,人的内源性品质日趋消失,美学似乎也成为一种“过时”的关注。他以中国电影《钢的琴》为例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时代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也提醒我们在当今时代发挥创造性品质的重要性。

交流与对话促进了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与会专家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出发,开辟了比较审美现代性研究的多重维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授亚历山大·彼得罗夫指出,历史社会学方法是当代跨文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理论方法。近些年来,不同文明之间的比较研究变得愈来愈普遍,有大量社会科学家致力于研究中西方在美学、文化、哲学、伦理学、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理论差异,如果说全球化的资本主义身份是在摧毁旧的文明身份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历史社会学则有助于我们去探讨它们内在的本源和动因,对于我们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非常重要。德国费森尤斯应用技术大学教授佩特拉·卢特纳(Petra Leutner)重点关注时尚(fashion)领域的文化冲突与对话,认为时尚不仅是一种身份标志,也是对于外界社会身份的一个标识,而今已成为一个系统的概念和社会学分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西方时尚体系如何在建立自身具有独立意义的审美自由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居于主导地位的审美文化能够维护自身的时尚主张。为了化解这一问题,当代时尚美学研究亟须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介入。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麦永雄认为,我们目前所处的文学—文化环境是一个典型的文化混杂时代,“间性”文化接触(intercultural contact)为当代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以从混杂性维度解释的新文化形式。通过在不同维度上考察日本审美文化嬗变的若干图示,可以看出西方现代性和日本文化现代化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以及西方美学对日本美学现代发展的触动作用,这为我们反思中国现代美学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路径。

此外,在中西方文化交融方面,纽约大学教授哈罗德·P.苏森(Harold P. Sjursen)从更具普适性的角度关注艺术品带给人的“震惊”体验,他以保罗·克利的画作《新天使》对本雅明的启发为例,强调人对于艺术品的一种先验感知和体验的重要性,并试图用本雅明的理论阐释中国画中的人性问题,通过思考“灵韵”“思维图像”等概念与中国山水画之间的关联,追问艺术在机械复制时代的价值和非复制艺术的可能性。复旦大学教授陆扬认为,美国哲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的新实用主义美学,可以视为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中最为乐观的一种西方理论后援,他的行为艺术《金衣人历险记》完美搭建起美学、艺术和生活之间的桥梁,可以说是“以身说法”回答了美学理论对于艺术实践的现实功用。“金衣人”是舒斯特曼身体力行宣传“身体美学”的实践者,舒斯特曼从身体美学的角度关注哲学介入艺术的独特方式以及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嬗变,作品中同时融入“金衣人”的天国视野与中国的道家哲学思想,舒斯特曼在持续的行为艺术中叙述了另一种身份认同。上海大学教授曾军指出,“西方/非西方”不仅在于叙事理论区分的空间尺度,同时包含有时间因素,以《劳德里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为例,曾军教授探讨了西方叙事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国因素,认为非西方叙事理论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思想资源之所以能够受到西方叙事学研究者的关注,主要得益于后殖民研究和认知科学的兴起,同时提醒我们西方叙事学在对非西方叙事资源的接受和了解上所存在的局限,甚至带有隐性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倾向。

二、经典与再阐释:“回到马克思”与

当代西方左翼激进美学

在本次论坛上,回到马克思、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传统和理论资源,以及如何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对这些理论进行再阐释,对于中西方学者而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向度。

首先,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再阐释是本次论坛上一个“时髦”的话题。上海大学教授刘旭光表示,在研究艺术作品时,马克思主义通常会遵循这样一套思维方式与话语模式,即对艺术作品进行社会历史还原,在反映论与“生产性”思维模式下,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具体分析与辩证联系,以及将作品的意识形态性具体化到作品的构成因素这样“两次飞跃”。通过这种方式,马克思主义者在唯物精神的引导下,总是在作品的具体构成和社会历史存在与作品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之间不断地进行辩证统一,从而完成对作品的认识,实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是艺术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的具体路径,也是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话语模式。东北大学教授宋伟认为,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在继承西方美学的基础上扬弃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美学,将文化艺术生产创造与社会历史的生成发展辩证有机地理解为“总的合力”的历史结果,从而确立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崭新视域,实现美学史与艺术学史上的转型变革,生成一种有别于传统美学的文化政治美学范式。立足于百年中国的文化视角,宋伟教授认为艺术与社会(或通过文化实践运动来改变社会)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中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对于我们回顾和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百年历史具有关键意义。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永新和广西民族大学教授翟鹏玉同时关注到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对当代文艺研究和在中国美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李永新教授指出,“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文艺的交往属性主要以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基础,既涉及生产关系中的交往,又强调语言、符号等交往媒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文艺的流通、传播和消费以及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文艺的交往属性得到不断凸显,这在使文艺媒介理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同时,也成为晚近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向。云南大学教授向丽从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点出发,认为审美和艺术不只隶属于上层建筑,而且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在当代社会发挥基础性功能,通过对审美/艺术与经济如何基于人的情感结构而建构新型关系的纵深探讨,指出审美资本主义批判对于审美资本在当代社会转型和变迁中所发挥的革命性作用,同时对审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审美的资本化及其可能的旧病复发提出理论批评与重构。长江师范学院教授张良丛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正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天然形成的一种中国美学形态,是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文艺思想为主导,以理论界的接受和阐释为辅助的形态。其中,介入现实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最重要的实践品格,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政治实践性、未来性和人民性等理论特质。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传统方面,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泰瑞斯·米勒(Tyrus Miller)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鼻祖乔治·卢卡奇的理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产生了重要影響,尤其在对悲剧的研究中,卢卡奇超越了单纯的戏剧范畴,将悲剧上升为一种个人和集体的经验形式和一种以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人理论为基础的哲学人类学概念,这种思考与他的文学、政治和哲学作品之间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在此基础上,米勒将卢卡奇对历史、悲剧和小说的理论研究和生命本身的戏剧性联系起来,认为正是这些经验和关系凝结成非常珍贵的现代性瞬间,从而开辟了一种别样化的研究视角。复旦大学教授王才勇重点关注本雅明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本雅明理论的成功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原则与方法的启示,同时还有他在时代因素影响下关于语境化内涵的独特构建,在这一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代性批判始终是本雅明思想中两条非常重要的理论线索。如果说经典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终走向的是资本主义批判,本雅明由唯物史观出发同样走向了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批判,对现实意义的关注和对当下的解读始终是本雅明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批评向度。在当代美学的视域下,山东大学教授曹成竹重温雷蒙德·威廉斯和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细读”传统,认为威廉斯对利维斯遗产的批判性继承和文学批评实践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文化唯物主义从“文化”角度切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问题,即艺术(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并为深入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了可以依托的物质基础,其中文化转向是最重要的一个理论表征形态,在此基础上,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反思“左派利维斯主义”在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非常重要。

其次,在西方左翼激进美学研究方面,学者们同样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段吉方指出,在当代美学研究中,左翼美学传统既是一种美学传统,也是一种文化政治传统,它是在审美、政治与文化的复杂关系中看待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问题、审美问题的理论传统。当代西方文化批判理论进一步吸收、融入和改造西方左翼美学传统,秉承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批判性观念,同时又结合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哲学美学传统与现代美学观念的反思批判,将文化批判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峰,特别是在审美与政治研究层面拓展和深化了传统美学疆界和论域,提出美学政治学的思想框架和理论方案,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问题性深化和批判性实践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韩振江认为,当代“激进左翼”代表学者吉奥乔·阿甘本思想的激进维度在于对革命时机和革命主体的论述,一是阿甘本在本雅明的启发下关于弥赛亚时间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即通过弥赛亚时间观进一步透视历史唯物主义,开启了一种“断裂”的、现代性的时间观,不仅避免了将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理解,同时为左翼激进主义注入了暴力革命的种子;二是在对革命的理解中,阿甘本认为真正历史唯物主义的任何一个时刻和每一个断裂的瞬间,都是可能爆发革命的时机,这亦是他思想的革命性所在。吉林大学教授李龙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视域下,审美与人的生成、与现代性批判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理论联系,他借鉴雅克·朗西埃的理论阐释美学中的“元政治”问题,在朗西埃的理论中,美学是对感性的分配,“元政治”是一种旨在通过改变情景来终结各种歧见的思想,亦即美学不再是一个以构建审美自律为目的的学科或思想,而成为一种政治或革命实践,其目的是要构筑一种新的共同体形式。在此基础上,如何构建一种新的形式主体与共同体则构成了当代美学中的“元政治”。

此外,在美学向现实文本的介入和阐释中,上海师范大学研究员朱军以当代上海的城市书写为中心,认为在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变中,后现代的上海“巴洛克”已失去了对启蒙的执着观念,更像是本雅明的柏林和波德莱尔的巴黎,成为一种现代主义的城市寓言;浙江树人大学教授周锋以电影《英雄儿女》为例,结合巴迪欧、德勒兹等人的“事件哲学”思想,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思考红色经典中的信仰表征,等等。可以看出,在中国当下的美学研究中,西方当代美学理论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非常宝贵的理论资源,在此基础上,如何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下批判性地学习和吸收西方优秀理论、反思中西方美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理论差异,对于发展和建构当代中国美学理论非常重要。

三、经验与习性:人类学研究与当代

美学研究的新面向

本次论坛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美学在完善自身理论构建的同时,还面向多学科、多领域扩展,在与其他学科接合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实践性特征。中外学者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文化背景出发分享自己的学术观点,同时还涉及人类学美学、博物馆美学、神经美学等诸多美学面向。

首先,在美学研究向现实问题的回溯中,人类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视角,在本次论坛上,一些具有本土性的个案研究引发大家极大的兴趣。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彭静莲(Ching Lin Pang)认为,艺术与审美作为一种介入生活的方式,是一种真实(authenticity)而欢乐(conviviality)的体验和实现方式,她以一个回收艺术中心(Art Center Recycle)为案例,描述了人们如何在对艺术品的享受中实现真实性和欢乐性,亦即这些概念如何在日常的城市生活中被制定和执行,从而创造出一个特定社区。彭静莲教授强调,对客观真实性、建构主义真实性和都市主义真实性的区分非常重要,如果说客观真实性是一种原始的、未被更改的、可溯源的真实性(即没有受到任何现代性的影响和“污染”),那么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真实性常常会被一些超现实或非真实的外在事物所超越和掩盖,在此基础上,一些现代艺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为超越“传统与真实”之间二元对立所做的努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安丽哲从民俗艺术的角度、王永健以日本艺术介入社区的实践为案例等,均是从地方性审美经验出发来思考东方艺术特有的美学价值。安丽哲指出,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手工艺作为凝聚民间智慧的文化项目,必然会经历着生产、发展、壮大、衰亡的过程,中国潍坊风筝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在应对社会转型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清晰的生存与复兴策略,这意味着在相应的历史条件下,经由该有机体各个部分合力的作用,传统手工艺仍然能够重新兴起。王永健认为,通过艺术项目创造新的文化景观可以为社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是重振社区活力的一个新趋势,以日本的“艺术祭”为案例,通过政府、社区与商业力量之间的整合,将艺术作品从美术馆、博物馆转移到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中,不仅激活了艺术的公共资源价值,涵养了社区文化与人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载体,提升国际化交流水平。

其次,随着时代的变迁,博物馆在承载文化价值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迈克尔·罗兰(Michael Rowlands)指出,在当代社会,历史意識的逐渐衰退与对历史遗产和记忆研究的蓬勃发展之间构成一种相互矛盾的悖论状态,这个“悖论”一方面凸显了民族身份认知的转变,更重要的在于表明了记忆和遗忘之间的对立。“遗产”作为与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可以实现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递,博物馆作为遗产最为突出的物化象征场所,不仅可以唤起我们对过去的回忆,帮助我们建立与过往社会事件和重大变革之间的对话关系,同时启发我们在当代社会中确立起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施行可行性方案。马奎特大学教授柯蒂斯·卡特(Curtis Carter)认为,博物馆作为策展者的身份,在收藏、展览等方面是否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是否与社会政治之间建立起更加广泛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卡特教授呼吁,现代博物馆应主动承担起一个文化引领者的身份,将艺术实践变成一种社会实践,为大众提供一个文明对话的平台,充分发挥帮助人们扩大感受经验的功能,为社会美感的整体提升做出贡献。那么,我们如何对“遗产”进行美学或文化上的阐释呢?与会学者同样进行了多维度的讨论和反思。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郭景华致力于思考中国良渚文化遗产符号中的审美向度,以对良渚玉器的分析为例,她借鉴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阐释“神人兽面纹”的象征意义,认为良渚文化符号以物质形态来表现神灵的神力和特定人群的权力象征,即通过确立高度统一的精神信仰来维护早期国家的统治,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同时彰显出共同体的观念和文化的交流与联合。良渚文明是中华文明之光,“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再次,近20多年来,神经美学沿袭西方实证美学的理论传统,在美感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理论突破,马克思主义晚年人类学思想中关于审美实证的研究方法对于当代认知神经美学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有“神经美学之父”之称的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萨米尔·泽基从神经美学角度带领大家重新审视毕加索的著名画作《格尔尼卡》,泽基指出,这幅画作采用黑、白、灰的色彩营造出一种痛苦和恐怖的情绪状态,不仅仅是对西班牙入侵这一具体历史事件的反映,同时启发人们去思考一切战争所带来的可能性的影响。整幅画中弥漫和充斥着痛苦与暴行,带给观看者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多重焦点和不同绘画技法的巧妙运用不仅暗示出战争摧毁一切的力量,同时引发人们思考作品背后的历史记忆。杭州师范大学丁峻教授认为,马克思晚年人类学思想中关于审美实证精神的研究方法,对于当代神经美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启发,在此基础上,审美想象、审美需要和审美实践等审美活动之间的交互作用与人的精神枢纽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从神经美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同时,针对当代神经美学概念和范畴中可能存在的结构性缺陷,我们应逐步充实和完善神经美学的概念——范畴体系,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神经美学思想原理及其理论模型。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胡俊和吉林大学教授梁玉水分别以中国美学大师蔡仪和李泽厚的理论为基点,探索当代中国神经美学发展的新路径。胡俊指出,审美是一种智性的存在,审美不是只停留在感官刺激中,而应进一步与外在的意义附加相结合、与个人和社会认知相连接,在情感的充盈中赋予其个人或社会价值,即以智性愉悦来重构审美现代性,提升人类精神的美好境界。梁玉水教授认为,当代美学研究应该在多学科融合形成的研究论域中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相关美学命题,在新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条件下,加强对审美生物学基础和审美认知机制等“美的规律”的真理性问题的研究,阐发基于实践观点的马克思主义智能人类学美学观,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最后,新科技革命与后疫情时代的美学反思。《文化中国》主编张子夜指出,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加之新冠疫情引发的全球性影响,新技术异变已成为决定社会交流的一个大趋势,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身份认同和既定地位发生改变,从而拉开了以技术异变为标志的审美后现代性的序幕。在一个崭新的审美语境中,不同文明视角下的审美现代性的比较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一是审美中的语境冲突,二是审美所隐含和导致的价值判断的对立,我们如何调整相应的审美视角、正确地看待其中的语境误置和价值冲突非常重要。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肖琼认为,“后人类时代”作为一个理论话语,有力地刺激着我们反思现有的人文学科研究范式,人文主义的概念也悄然地发生变异,在新科技时代,层出不穷的人文主义新思潮并不是简单地向人类观念发起挑战,而是希望通过以这种方式对人性的消解提出一种革命性的解决措施,人的主体性地位始终无法替代。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俞建文认为,在后疫情时代关于科技、艺术与审美一体化意义的思考和探索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科技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通过审美理论相结合,形成了“鱼和水”的关系,之如人性中由理性与感性构成的“一体两面”,二者之间绝非相互对立的状态,而是在科技、艺术与审美的现代互通中逐渐凝聚成一种崭新的、具有革命性的力量,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人类生活而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贾洁认为,从此次疫情中的案例可以看出,“批评信用”对于社会的思想民主建设、人类社会中思想民主的实现,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个信息化的新媒体时代,为保证建设性批评的常态化和规范化,使善政得以持续发展,我们要以“完整的论证”为基本准则建构社会的“批评信用体系”,从整体上建构批评言论信用体系。

在通过Zoom、腾讯会议等网络媒介将全球联系起来的时代中,这些极具学术性和现实性的理论探索都引发了大家强烈的讨论与共鸣,美学作为一门与人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实用性学科,在当代社会依旧可以发挥出关键性的价值引领作用。在闭幕式上,联席主持人曹青教授进一步表达了未来能与中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长期合作的殷切期望。论坛主席王杰教授指出,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从创立至今已经走过了10年,他对论坛在不断发展中得到各国美学研究者的积极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第十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将由吉林大学承办,李龙教授作为论坛下一届承办方的代表,热情地欢迎大家明年齐聚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最后,杜伦大学代表曹青教授宣布此次论坛圆满结束。

(何信玉,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现代性美学教授
印花派对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重构现代性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