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非遗工作室发展策略思考

2021-09-26史晓燕

大观 2021年8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

史晓燕

摘 要:非遗工作室进入高职院校,对推动产学研一体化、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进行了有益探索,也同时逐步显现出如定位不清、体系不健全、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文章在此背景下,对高职非遗工作室的发展策略进行归纳思考,进一步明晰非遗工作室理论支持与技术支撑,以促进非遗工作室的完善与发展。

关键词:高职;非遗工作室;工匠精神

非遗工作室进高职校园,已成为当下高职教育的热点、焦点,备受教育界的关注。非遗工作室丰富了高职教育的教学形式,增加了高职教育的审美信息和内核,扩展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提升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化效果,得到高职教育界的普遍认同。

一、非遗文化和高职教育的关系

高职教育中,美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根本性问题。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高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35年,“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非遗文化和我国多民族文化相交融,其表现方式、技法工具、工艺实践异彩纷呈。重视非遗文化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必须指出的是,高职院校作为非遗文化教学实践的重要载体,必须不断积极挖掘非遗文化和高职教育的共通之处,推进高职美育健康有序发展。在此背景下,非遗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高职院校建立,甚至可以理解为,已经成为一场高职院校知识、文化的实力博弈。

二、非遗工作室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使命定位

(一)非遗工作室在高职教育中的使命

对于非遗传承而言,总是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往往只有少数精英人员发起并参与讨论,将非物遗的传承封存在了象牙塔内;另一方面,非遗手工业者往往难以形成产业化复制手段,只能进行人对人、手把手的技艺传授,这就导致受众有限。高度的学术化或者复制的可限制,都成为非遗传播的桎梏。而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文化自信的发展要求来看,要促进传统文化中非遗传承,首先要做到的是在认知体系内打破神秘感,其次就是在认知体系内普及化。这两点是必要的,也是高职教育非遗工作室必然要承担的使命。

(二)非遗工作室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

回到非遗本源来看,非遗是民间历史沉淀的产物,就其本质而言,是普通民众生产、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产业化、工业化的发展,很多历史的痕迹和精华被逐渐抹去,非遗显得愈发珍贵。笔者认为,非遗按照历史上的服务对象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纯粹基层民间工艺的非遗,二是宫廷技艺的非遗,三是士族阶层的非遗。而目前市场和大众较为接受的,恰恰是基层民间的非遗技艺。与此同时,基层民间的非遗技艺因为手工艺时代的终结和工业化时代的更迭,逐步丧失了自身的关键特征:手工生产和设计、制作者的统一。值得庆幸的是,国家的文化自信战略让基层民间的非遗技艺重新获得时代的关注,而非遗工作室在高职中重新找回了这种关键特征和关键定位。

三、非遗工作室在高职教育中的问题

(一)重实践轻研究,缺乏理论体系支撑

非遗对高职教育与其他高等院校教育而言,具有完全不同的维度。在其他高等院校中,非遗项目更多是作为一种学术研讨、学术调研的命题,较少关注具体技能的认识、学习、掌握和传承。高职教育恰恰相反,由于学制和人才培养类型的不同,其更多是将非遗的传承重点放在具体技能的认知、掌握上,教学中的文化研讨、研究力度不够,相关资源倾斜力度也不足。非遗工作室在高职院校中更多是以手工艺作坊的形式存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体系对非遗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非遗工作室目前在高职教育中更多是指导学生从技术、技艺层面去学习制作、学习技法——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层面,但说到底也就是对非遗传承人的一种复制,更谈不上传播和发展。非遗代代相传,文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高职院校工作室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做法,容易陷入僵化的境地。

(二)重工匠轻精神,教学定位有偏差

一方面,大学生是最具思想力、創新意识、批判精神的群体,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中设置非遗工作室,也正是要让大学生去体验非遗种种独特的艺术形态,进而精准对接产业和行业,使之成为新时代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人才储备。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学定位往往出现偏差:只关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只关注具体非遗技艺的传授、学习,只关注产业、行业的热点变化,最终形成只关注工匠技艺而忽略工匠精神的教学定位。在这种形势下,非遗传承难免会从内部割裂。

(三)重就业轻传承,学习热忱难保障

从笔者具体从事的非遗工作来看,学生普遍认为自己从事的非遗传承项目与今后的就业关系不大,对学习持一种茫然态度。“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高职教学优先解决的还应是学生的就业问题,从这种角度来说,学生的态度无可厚非。非遗项目更多强调的是手工性,技艺难度高,和现代工业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模式无法匹配;非遗项目传承产业链的不成熟、不完整,也导致和现代工业的批量生产、销售脱节,难以形成产业化;非遗项目往往带有浓郁的地域人文色彩,难以形成人文普适性和广泛的受众认同;非遗项目传承人往往年纪较大,有着丰富手工艺经验的同时也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存在脱节,难以迅速采取现代学徒制的方式教导学生。这些都成为非遗工作室发展和壮大不可回避的困难,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忱,也势必会影响学生对非遗教育环境的整体看法和非遗工作室的长远发展。

(四)重投入轻调整,缺乏客观评估体系

近年来,随着非遗文化进入大众视野,非遗工作室在高职教育中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各大高职院校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撑、支持非遗工作室的发展壮大。不少非遗工作室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名片,成为高职院校硬实力的象征。但在经历粗放型、闭眼狂奔的发展模式之后,对非遗工作室效能的科学化考核也应提上议事日程。只有在科学、系统的考核评估体系下,对非遗工作室的运行进行精细化、动态化的调整,才能促使工作室良性健康发展。

四、高职教育非遗工作室发展策略

一是完善非遗工作室理论研究体系。非遗文化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强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属性。必须坚决打破“工作室=工作坊”的观念,积极与社会专家、其他高等院校、非遗文化研究机构对接,探讨非遗理论研究体系和实际技法传承操作的有机结合,让非遗工作室既重技艺,也重理论。用理论体系指导实践操作,用技法实操反哺理论完善,让非遗文化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二是健全非遗工作室美育活动平台。非遗工作室教师和传承人要不断丰富审美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增强审美认同,让文化自信和自豪深入血脉,强化审美人格的培养,让更多高职学生完成从单一非遗工匠向具有创新意识、民族情怀的人才过渡,让工匠精神真正融入血液。

三是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和现代学徒制。非遗工作室要进一步拓展形式和功能,摒弃片面将非遗人才培养目标与奖项、就业指标挂钩的观念,注重引进梯队型非遗传承人,让现代学徒制真正在非遗工作室落地生根,最大限度减少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负面影响,让学生“留得住”;积极推进非遗工作室产学研一体化,用市场效益激发创作原生动力,进行工匠精神渗透,让学生“守得住”;针对非遗文化地域性特点,要注重积极探索丰富辅助性课程,培养学生由此及彼、借古知今的技艺能力,让学生“耐得住”。

四是建立科学、动态工作室考评体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课程设置,避免“僵尸课程”的产生,对工作室从业人员、跟班学徒进行动态考核评估,推动形成传承人、师生一起积极探究、昂扬向上的学习合作体。

参考文献:

[1]翁颖萍.地方高校如何传承区域非遗[EB/OL].(2019-02-

28)[2021-03-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4852

948870775459&wfr=spider&for=pc.

[2]伍涑華.高校非遗教育的意义及其实现策略[J].文化产业,2019(4):56-57.

[3]林凇.植入、融合与统一:文化遗产活化中的价值选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35-140.

[4]张国超.我国文化遗产社会教育的方式及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5]宋佳.文化遗产保护学科、专业与教育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6]周大鹏.高校美育热下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冷思考: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美与时代(下),2020(3):42-44.

作者单位:

长江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贵州高职院校招考录取将与高考相对分开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对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