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属性定位与高校艺术教育发展
2021-09-26花仕旺周诗婷任宏霞
花仕旺 周诗婷 任宏霞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地域文化属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对其进一步精准定位对当地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影响可以是立竿见影的,也可以是潜移默化的。而高校艺术教育,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一份文化担当,应当在粤港澳大湾区地域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和传播作用。鉴于此,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属性定位进行探讨,发掘出其对本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属性;高校;艺术教育;湾区文化
注:本文系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端砚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202013720003)研究成果。
文化属性定位属于顶层设计,不可能由少数几个专家来完成,它是一个系统的观念形态方面的工作,需要政府的主导和推动,更需要方方面面的参与和配合。同时它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描述,而是现实地存在于文化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等人的意念和行动之中,这些人共同构成了文化属性的定位者和制造者。同理可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当地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是大湾区地域文化属性的定位者和制造者。作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从业者,在从事艺术教育的同时就已经有意或无意地对自己所在地域和自己所传播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属性进行了定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那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呢?方法或许有很多,但是高校艺术教育的参与必然是其中极有分量的抓手。高校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被教育主管部门、学界和社会所重视。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以教体艺〔2014〕1号印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普通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要求从2014年开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校要向教育部提交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地域文化属性定位应该在其所在地域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校每年向教育部提交的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体现出来,这恰恰就是顶层设计,恰恰就是对文化属性进行定位的一种方式,教育部、大湾区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大湾区部属高校是共同的参与者。它对当地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影响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促使当地高校艺术教育从“空中楼阁”转为“面向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创新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创造条件,提供机遇。艺术教育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同时,艺术教育能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的内在动力将不仅促进艺术的创新,也将通过辐射促进受教育者的科学创新和人文创新,促使受教育者在了解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通过文化交流积极借鉴世界其他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创新本国本民族文化,并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另外,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艺术教育将更加注重社会参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主动引导全社会都重视、支持学校艺术教育,并尊重、关心艺术教师,为艺术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有助于当地高校艺术教育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有助于让更多的大学生接受艺术的熏陶。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是通识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形式。100多年前,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美育是德育与智育的一种手段,直言“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艺术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文的、审美的实践与创造。因此艺术教育就是以艺术审美为媒介,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的、审美的通识教育。艺术的人文属性决定了高校艺术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艺术教育已经从早前的职业教育为主转变成以通识教育为主。培养专业的艺术家和艺术专业人才只是艺术院校的目标,事实上包括艺术院校在内的广大高等院校需要培养的是具有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专业人才,这些人不一定从事艺术职业,不一定成为一名艺术家,但是会有很大机会去从事需要一定艺术修养的社会文化工作。
第三,有助于当地高校艺术教育紧扣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时代内涵,从而可以更好地审视和判断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是否符合时代发展,是否与国家战略相符,是否有科学理性的基本思路和相应的措施,是否有适应高校文化艺术创新的宽松的生态环境。在文化视阈下,粤港澳大湾区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肩负着时代使命,并且有着在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中践行“一国两制”特色的极具包容性和开创性的政治文化。粤港澳大湾区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融合后极具中国特色的新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引领湾区核心城市发展。同时它拥有大型的现代化港口群和城市群,有强大的临港产业支撑,有便捷的、发达的交通网络,所以湾区经济必将成为当前经济的制高点。这些都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时代内涵,高校艺术教育只有紧扣这些时代内涵,才能培育出绽放时代光彩的艺术奇葩。
第四,可以更好地促進高校艺术教育在普及和塑造湾区文化上发挥作用。湾区文化反映的是湾区人的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人格追求、心理定式、思维方式、生活模式、审美情趣等内在精神特质,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传统岭南文化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孕育的包括香港、澳门地区文化的当代文化精神和湾区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湾区文化是湾区经济增长的动力,而高校艺术教育的普及对于湾区文化的塑造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艺术教育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艺术教育,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一份文化担当。文化是艺术的内核,艺术是文化的呈现形式,没有艺术的呈现,文化将被忽略和遗忘。从这个意义上说,湾区高校艺术教育就是为湾区文化的开发、提炼和呈现培养人才,就是为湾区文化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元素与活力。湾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也反映了湾区文化的发展,湾区文化的塑造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湾区高校艺术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能否真正落到实处。湾区高校艺术教育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湾区各种文化现象,以和谐包容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来融合外来优秀文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湾区文化。
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独特,且由于历史积淀的丰厚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拥有作为政治、经济、金融中心的社会资源优势,这些优势资源既可以转化为保证湾区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粤港澳大湾区是经济的湾区,也是文化的湾区,是作为改革开放新文化发源地的湾区,也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明碰撞和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为此,粤港澳大湾区地域文化属性应该进一步定位和提炼,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所以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属性定位,对本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高校艺术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推手,粤港澳大湾区相关部门应该提高认识,明确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提升师资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地域文化属性定位关系到文化安全和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所以要立足中华文化,更要体现独特的文化特色,那就是多元、开放、创新、兼容并蓄、自信有为。高校艺术教育,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一份文化的担当,而粤港澳大湾区地域文化属性的科学定位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高校艺术教育在湾区地域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和传播作用。
参考文献:
[1]邹琳琳.论艺术教育的开展途径及其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4(9):28-31.
[2]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J].教师之友,2001(11):1.
[3]贾韬.论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与功能[J].江苏高教,2015(2):98.
作者简介:
花仕旺,广东理工学院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艺美术。
周诗婷,广东理工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任宏霞,广东理工学院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