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家宝里的新中国》看文化类节目的创新策略
2021-09-26孙震
孙震
摘 要:近几年来文化类节目的热播,重新唤醒了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热情。山东卫视《传家宝里的新中国》这档文化类节目与以往的类似节目大有不同,从节目时长、故事讲述方式、资源互转方向三方面进行转变。文章以此为例,探讨现阶段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策略。
关键词:《传家宝里的新中国》;文化类节目;传统文化精神
一、短时高效——做故事的讲述者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步由手机媒体取代,碎片化阅读和浅层次阅读越来越普及。电视媒体作为传播正能量价值观的主流媒体,如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创造出模式更加新颖、亮点更加鲜明的文化类节目成为一个显著的问题。《传家宝里的新中国》(图1、图2)是山东广播电视台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推出的特别文化类节目,共9期。山东卫视作为地方卫视,不占有过多的资源优势,但是它从创新节目模式上下手也,获得了良好的收益,并获得多个奖项。《传家宝里的新中国》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与中央电视台《故事里的中国》这样大制作的文化类节目相比,它有着天然的优势。与每期时长90分钟的《故事里的中国》相比,《传家宝里的新中国》每期仅有25~30分钟的时长,在全民进入碎片化阅读时代背景下,它无疑是顺风而行。节目每期故事经过短暂的铺垫就进入故事讲述本身,将至繁归于至简,除去那些毫无意义的“添加剂”,让故事价值呈现出它原本的样貌。《传家宝里的新中国》这档节目仅仅通过“持宝人携带传家宝—讲述与传家宝的故事—将传家宝放入掌上博物馆”的三部曲模式,简明扼要地将故事叙述完整。文化类节目不同于普通的娱乐性综艺节目,虽然近些年来,文化类节目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融入了各类元素,这其中也包括娱乐性。但是文化类节目的宗旨依旧是传播正能量和时代精神,如何在让观众极少地感受到说教性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所传达的精神价值观念才是最重要的。《传家宝里的新中国》通过制造冲突和悬念的方式来提升节目的戏剧性,吸引观众的兴趣。先“抛砖”,即刻“引玉”,中间不存在多余步骤,使得观众的兴趣还没有转移,就已经看到了原原本本的故事。对于一个体量为半小时的节目来说,它并不能容纳多种多样的舞台元素,如创演、情景再现等,但只要讲完一个故事,传达好正能量价值观就已经完成了节目的使命。
《传家宝里的新中国》中选取的故事都是见证了祖国发展变迁,具有时代意义的,如第一期“《歌唱祖国》原始手稿亮相”、第二期“97式军装‘见证香港回归”(图3)、第三期“77岁老人守护‘焦桐48年”等,节目以平民化的讲述视角唤起观众对历史瞬间的共同记忆。这样故事只有极具代表性,又不显得大而空,才能引起观众的共情与共鸣,从而实现高效传播。《传家宝里的新中国》节目的时长很短,但这并不代表对传家宝背后的故事挖掘不深入,反而在有效的时长内,对故事的讲述十分完整,效率极高。在整个大故事下,持宝人还会讲述几个有趣的小故事来推进节目的进程发展。第一期中,《歌唱祖国》的原创作者王莘在机缘巧合之下于当铺中购买了一批乐器,经过天安门广场时,看到秋风吹动着五星红旗,这首歌曲的第一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就出现在他的脑海中。这类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如一缕缕丝线,配合着持宝人的讲述,织成一件美丽的衣服,十分生动形象且趣味横生。而且小故事之间并非毫无关联的,它们按照时间顺序连接起来,直接指向最后的主题,也就是见证祖国变迁,传承中国精神。这样高效的节目制作方式,构建出了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样态。
二、以小窥大——做故事的继承者
电视媒体应该承担主流媒体的传统文化传承责任,《传家宝里的新中国》采取通过一件传家宝来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进程的模式,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如果节目单纯通过主持人讲述故事,或者仅仅让传承人直接诉说故事,不仅说教痕迹过重,而且难免显得有些抽象和空洞。但在这档节目中,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一件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的传家宝,或者说见证了某一个历史进程的老物件。比如第一期《歌唱祖国》的原始手稿、第二期见证香港回归中当时军人所穿着的97式军装、第三期持宝人与焦裕禄书记当年共同奋斗时留下的筐等,文化类节目采用这种把故事藏在一个具体的物件当中的模式,通过持宝人的讲述,真正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故事变得有实际承载物后,觀众接受起来也就更加快捷,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够把传统文化精神继承下去。
《传家宝里的新中国》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传家宝”,另一个就是“新中国”。传家宝是一个情感传承的基点,透过这个基点,可以观察到新时代中国的变迁。好故事的标准就是:能够快速进入观众的脑海之中,经过品味和思考化进观众心间,善于将具体化的承载物转化为抽象的故事概念。《传家宝里的新中国》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传家宝是小,新时代中国变的迁是大,节目以小物体来窥见大变迁,真正起到了讲述中国故事的继作用。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120周年诞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纵横交错,随时都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显得越来越重要。不管形式怎样变化,文化传承始终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根,而综艺只是为表现文化而生的形式,不能因为综艺冲淡节目对文化的表达。文化是对优秀历史的继承和传扬,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行为和思想。《传家宝里的新中国》所表达的故事,或者说故事背后承载的精神,都是广大观众所认可,并可以为之感动的。节目第7期讲述了日本人持永只仁与早期中国动画的故事(图4),传达了爱好和平的精神,体现了两国人民的互帮互助。持永只仁不仅为早期中国动画奠定了基础,用中文名方明导演了许多部脍炙人口的动画片。故事的讲述者——他的女儿持永伯子回到日本之后更是从事着中国人战争被害者要求支持会,虽然受到过日本本土人民的反对、恐吓,但她依然没有停止脚步。
《传家宝里的新中国》一个个趣味十足的故事,背后都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人民付出、为社会奉献、为国家谋发展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三、多元融合——做故事的传扬者
时代快速发展,各类媒体蜂拥而出,大大打击了电视媒体的存在空间。《传家宝里的新中国》这档节目所表达的传统文化精神已是十分深刻,在这样的大背景环境之下,提高受众对电视媒体的接受程度,显得至关重要。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应有效地将电视媒体与其他新媒体结合起来,不断拓展新的宣传途径,加深节目内涵,进行多元融合的广泛传播,将新媒体的流量转化为电视的收视率。《传家宝里的新中国》在前期宣传造势的时候就通过让受众扫描二维码上传自己的“传家宝”,诉说自己的“传家宝”与祖国变迁的关系,先期启动“哇晒传家宝”融媒体征集活动,实现了手机端和电视端的互联互动。此外,节目还利用多媒体交互进行双向传播,通过传承榜、人气指数等手段让大家留言、点赞,参与互动,增强了节目与受众的黏合度。《传家宝里的新中国》栏目组同时还联合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人民日报微博账号,参与并发起了“万人接力歌唱祖国”的融媒体征集活动,引发各大明星的助力。“万人接力歌唱祖国”的阅读量高达2.6亿,很好地实现电视与新媒体的合理生态圈层建构。栏目组还在抖音等段视频平台,截取每一个故事最高潮的部分,进行制作播放。在短视频横行的时代,无疑迎合了年轻群众追求简单、直接、快感的观看需求,同时也扩展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途径。《传家宝里的新中国》不仅在山东卫视准点播出,而且也在爱奇艺、哔哩哔哩、芒果TV、PP視频、乐视视频、优酷视频、腾讯视频、齐鲁网等各大视频平台同步播放,通过电视和网络融合的传播方式,完成了文化类节目的跨界推广,造成广泛影响。
在传统电视节目的传播中,《传家宝里的新中国》和各类短视频App和各大视频网站联手(图5),打造线上媒体融合的态势,已经拥有了较多的线上受众基础。如何加快推进线上资源向线下转化,真正把具有实际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变成物质传承实体,形成资源互转,实现资源的最大化优势,提高传播效果,使更多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都加入这一话题讨论中,是提高大众文化素养的便捷途径。线上各媒体之间相互融合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传播方式,线下与线上传播的联合更是加深了观众对于节目的印象。在《传家宝里的新中国》节目播出之前,山东广播电视台开展了“传承焦裕禄精神”的主题党日暨“传家宝”的展示活动,特邀节目第三期的主人公魏善民在山东省淄博市焦裕禄纪念馆讲述他与焦裕禄书记的奋进事迹,并栽下含有希望和生机的“焦桐”,与现场所有人一起感受焦裕禄精神,传扬中国精神。这是传统电视节目从社会层面进行线上向线下资源转换的一种有效途径。传统文化精神并非高不可及的,而是时时刻刻环绕在我们身边的,我们应从实际行动出发,贯彻、落实、传扬中国精神,谱写中国篇章。
此外,节目还促使线上媒体传播和线下主人公亲身讲演传播之间进行流量转化。实际上这是因为线上资源已趋近饱和,受众类型也十分统一,进行线下资源转换有利于改变传统电视节目的格局。线下传播可以推动线上传播的发展,线上传播可以为线下传播提供有力依据,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共赢局面。
四、结语
2019年12月5日,《传家宝里的新中国》获得“TV地标”中国电视媒体省级卫视年度创新影响力节目。2020年2月27日,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评选,《传家宝里的新中国》被确定为2019年第四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传家宝里的新中国》真正立足当下,通过三方面的创新策略实际出发,有效地给传统文化类节目带来了新的启示,提供了优秀的范本,真正做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讲好属于每一个人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许笑梅.融媒体时代地市级电视台文化类节目策划研究[J].科技传播,2019(2):87-88.
[2]田冬锦.融媒体时代文化类节目由“热”趋“冷”现象分析[J].视听,2018(11):18-19.
[3]马尔尚.麦克卢汉[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李盛楠,路璐.《传家宝里的新中国》:首创融媒故事秀,见证70年家国变化[J].中国广播影视,2019(19):44-46.
[6]张久安.对外传播的“具象化”研究:从两份调研报告议“讲好中国故事”[J].人文天下,2017(14):74-77.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