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之美
2021-09-26黎波
摘 要:西藏山南当地手工艺术品经典独特,通过扎囊氆氇、扎日竹编和鸡血藤、加查木碗、扎囊虱雕等手工技艺,探索藏族百姓用智慧和虔诚的心打造属于他们的器物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揭示其手工艺术中西藏山南的人文之美。
关键词:山南;手工艺术;氆氇;竹编;木碗;虱雕
山南位于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北靠拉萨,东连林芝,西接日喀则,南与印度、不丹两国接壤。山南是“藏民族之宗、藏文化之源”,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景观令人神往。其悠久的藏源文化和雅砻民俗等厚重的历史底蕴在雪域高原独具特色。西藏山南当地手工艺术品经典独特,文章基于此介绍四种西藏山南地区的代表性手工艺术以彰显西藏山南的人文之美。
一、扎囊氆氇
在西藏山南的扎囊县,有一种古老的纺织工艺品历经千百年的传承成为传世的经典——氆氇。工人们用最原始的木质纺织机,双手快速配合,双脚在几个踏板间有条不紊地转换,目光紧随着双手快速游移,岁月穿梭,这门手工技艺让原本杂乱无章的羊毛成了装点藏族百姓生活的“日用潮品”。
薅羊毛、纺毛线是千百年来藏族百姓主要的生产生活。纯木质的纺织机,看似简陋、粗糙,却是必要的家庭配置,一台不大的纺织机在藏族妇女的手中却能织出单经单纬的平织、双经双纬的漏孔织、细经粗纬的上下交织等。毛线在纺架和纺轴之间神奇地变幻出人字格、正方形、颗粒状,甚至还有精美的几何图样。最终,经由藏族妇女们严丝合缝地配合,一根根羊毛线幻化成一段段最本真的乳白色氆氇。当一条条20米长的氆氇诞生后,接着就是要熟练刮除上面的碎毛,迅速地高温烧烫,用生长在扎囊江北的天然野草作辅料漂洗,以达到去除异味及脱脂的效果,让氆氇更加平整顺滑,完成从羊毛到手工艺术品的华丽蜕变。
接下来就是上色,厂房的地上摆放着成袋的颜料,这些颜料和唐卡的绘画原料一样,都是纯天然的植物或矿物质染料,有洛扎石、措美土、加查核桃皮、印度矿、错那矿等,看似很原始的植物、矿物质材料成了这些传世氆氇的幕后英雄。核桃皮及矿石粉等经过热水泡制、研磨后作为原料,结合天然碱来提升颜色的饱和度,反复调试,慢慢形成了一种稳定、实惠、环保、色彩绚丽的传统染料。如果想让氆氇呈现出多种色彩和图案,就用木块雕刻成不同纹样覆盖印染。经过漂洗、染色、晾晒后,将氆氇拿到加工室,一块块可以用于设计制作的花氆氇就诞生了。
蕴含着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轻薄氆氇伴随着世世代代的藏族百姓传承至今,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披肩、背包、围巾从一位位藏族妇女手中诞生,饱含着劳动者最本真的质朴,成就了氆氇的传世经典。
二、扎日竹编和鸡血藤
在西藏山南偏远的扎日乡,家家户户都拥有这份天赐的手艺——竹编,那是这片灵动山谷赋予他们的最大恩赐。在扎日,如果有一家人制作竹编,周围的邻居都会赶过来帮忙,开始那温暖小屋中的漫话。那种鄉亲邻里间的人情温暖地流淌在家家户户的小屋中。
久居大山深处,藏族百姓们穿行竹林间,挑选着合适的竹子,砍下后带回家中。当地老百姓喜欢选用竹子的外部,因为竹子内部质地相对较差一些,他们将削成片状的竹篾在水池里浸泡三天,浸泡好的竹条就可以用来编制大小各异的扎日竹编,趁着竹子湿润,更易于制作。编好的各式竹筐经过几天的晾晒,就带着当地百姓的欣喜和期盼翻山越岭地卖到大山外面的世界。
不仅是竹编,扎日神山同时慷慨赋予当地老百姓久负盛名的扎日鸡血藤。看似长相普通的藤蔓草根,经过百姓的细心挑选——选择根茎粗壮、颜色棕红的藤蔓,依据藤蔓天然的纹理将它们切成一截一截,然后用炭火微微熏烤一下让鸡血藤能够弯起,形成弧度,再用小竹筒箍住藤蔓的两端形成圆环,在阴凉处干10天左右就成了著名的扎日鸡血藤了。
三、加查木碗
在西藏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木碗的身影,它是藏族百姓的生活日用品。加查的木碗更是因为制作手艺的精湛、木材的优良在2009年成为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只小小的木碗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经过祖祖辈辈的技艺传递,被熔铸了匠人的坚持精神。加查县的海拔低,气候湿润,给了多种树木成长的空间,桃木、核桃木、青冈木都是制作木碗上好的原材料。最为神奇的是,还有一种特殊树种——桦木,做成木碗后若酒中有毒就会产生气泡,成为当时贵族的首选树种。
盛放茶、饭、糌粑、青稞酒等不同食材的木碗,大小不同,选用的树瘤也不同,没错,是树瘤而非树干,这颠覆了很多人对木碗制作的固有认知。树瘤砍下后对树木没有任何的损伤。工匠们将树瘤用锛头加工成木碗的雏形,再用车床带动木碗,利用锉子进行打磨,虽然是机械化的操作,但是工匠们至今仍保留着依靠人力踩动铁制脚踏板的原始车床,如果赶上停电,老车床仍旧能派上大用场。加工好的木碗,用砂纸进行打磨,再选用当地纯天然的土,用水调匀,将木碗固定在车床上,利用车床的转动均匀上色。每上一遍色就要经过晾晒,如此反复十多遍,色泽才能透亮清润。客人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上漆。买回之后的木碗倒入青稞酒或是白酒盖上盖子闷上两三天,就成了一只陪伴自己一生的“情人木碗”。
四、扎囊虱雕
游走在山南扎囊的大街小巷中,在一家家藏餐厅、茶馆里,很多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面前的美食和甜茶上面,但是如果你稍微细心就能注意到小店的餐桌低调地隐藏在那些美味之下。细细触摸上面繁复的花纹,曾经艳丽的色彩和分明的棱角在岁月和时间的剥蚀下变得温润。如果说这太过平凡的餐桌很容易被忽视,那么那些大小寺院之中,经年累月被精心呵护的佛柜则不会那么没有存在感。这些在梵音缭绕之中的佛柜以它们精美绝伦的纹饰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曾经的故事。
无论是餐馆中普通的桌子、柜子,还是寺院中繁复得无以复加的精美佛柜,都不是现代生活中流水线造就出来的毫无生命的复制。踩在铺满木屑的大棚里,碎屑随风飘散,很难想到这里就是缔造了无数精美佛柜和藏桌的诞生地。在满是木屑、木板的嘈杂环境中,在每一个单独的工作间里,工匠们席地而坐,精心地制作着手中的木雕。不是工厂大机器流水线的制作,这里的人用一双手成就着经典的扎囊虱雕,或描摹或鎏刻,抑或刷漆上色,在每一笔、每一刀的创作、刻画中完成自己对这一经典艺术的顶礼膜拜。
很久以前,在扎囊流传着一个故事。有钱的农场主苛待手下的一名木雕师傅,想让他雕刻出堪比米粒大小的雕刻作品,谁能想到木雕师居然真的刻出了似虱子大小的作品,这让地主瞠目结舌,从此这门绝技成了世人皆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囊虱雕。虱雕的美绝不仅体现在精美的画工之上,那一笔一画的篆刻更是力量和技巧的完美结合。一般的木雕选用白杨,木材不仅质地软,易于雕刻,更有天然的纹路,而更高档的家具则选用核桃木。
学徒级的画师会先在纸上画好图案,用针在纸上顺着图案扎出很多小眼,放在木板上之后,撒上有颜色的粉末,那图案自然就被拓在了木板之上,而高级的画师则有在木板上直接绘画图案的功底。看似只是动动笔的绘画工匠却需要五六年的时间才能出师。画好图案的木板会由负责锯刻的师傅用极其细小的电锯依照图案的纹路锯出初始形状,而手工雕刻的师傅接过锯好的木板雏形,在28种雕刻刀具里轻松自如地选择合适的刀具在木板上雕刻出类似大理石浮雕的立体形状。席地而坐的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工作,身上早已落满了木屑,但他们依旧忘我,经过组装、上色和上漆之后,一个完整的虱雕大作便从指间诞生了。这门古老的技艺也在一辈辈虱雕匠人的手中代代传承,完成他们在每一笔篆刻中对自己内心的修行。
西藏山南的手工艺术不仅有以上阐述的四种,它们只是其中的代表。每一种技艺都是应予传承的文化,都是一本活的经书。笔者在西藏工作期间有幸目睹了勤劳、善良、勇敢的藏族百姓用智慧和虔诚的心打造器物,谈不上艺术品,就是日用品,但每一件“作品”里都有鲜活的故事,都有属于它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李栓科.发现西藏[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
[2]柯东海.山南印象[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6.
[3]龙冬.在思金拉措湖畔站一站[J].西藏人文地理,2019(4):32-33.
作者简介:
黎波,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文创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