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地区壮锦工艺生产性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1-09-26任世宇刘赞李文婷杨顺琦
任世宇 刘赞 李文婷 杨顺琦
摘 要:通过研究分析壮锦在桂西地区的现状,找出壮锦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运用相关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壮锦进行生产性保护,坚持在传承的基础上再创新,重焕壮锦的活力,做到与时俱进,探索并建立“壮锦+互联网”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资源开展壮锦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流动,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及平台实现互联网与壮锦等的融合,优化壮锦文化的传承传播途径,促进壮锦文创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最终促进桂西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壮锦;生产性保护;新形式;新材料;创新设计
注:本文系百色学院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立项项目“百色祥瑞织锦工作室”(202010609031)研究成果。
一、壮锦工艺的生产性保护
壮锦,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以图案生动、色彩斑斓、结构严谨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寄托。壮锦的发展经历了空前盛行、逐渐衰败,再到重新焕发新的光彩。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壮锦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其中,生产性保护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壮锦工艺生产性保护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壮锦亦是如此。在20世纪90年代,壮锦面临由盛转衰的局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商品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纺织品来说,国外引进的布料色彩更为艳丽,款式更多,人们的消费也呈现出了复杂的变化趋势。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壮锦不再是壮族人民的必需品,而成为一种普通的商品。同时,壮锦图案缺少了现代元素,无法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风格,未能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华丽的转变,面临衰败的境况。但最重要的是织锦技术无人继承的问题。一套完整的织锦技术的操作流程是十分烦冗的,大都只能靠口传身授来传承,这使得大多数年轻人对其望而却步。此外,壮锦并没有开拓出很大市场,相反,其市场不断在萎缩,无利可图导致大多数年轻人不愿从事织锦行业。
据调查,要做成一件精美的壮锦工艺品至少需要2个月时间,因为其制作方法复杂,且更多是由织娘纯手工制作,效率极低。在销售方面,每售出一件工艺品,原材料费用占50%,工资占30%,管理费用和税费占15%,利润可谓极低,让很多对壮锦感兴趣的创业者无从下手。再者,整个壮锦市场处于被动状态,大多消费者并不是主动向市场购买,这对于壮锦的发展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壮锦工艺生产性保护的核心理念
2012年,《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生产性保护不会破坏壮锦的原真性,能够有效传承壮锦的文化价值,发掘其经济价值,以求实现在保护中延续、在传承中发展。
壮锦是壮族传统手工艺品,满足生产性保护的要求,可以借助生产性保护的方法对其给予支持。众所周知,广西位于三大经济地带交汇处,是我国的生态大省,其特有的环境和气候有利于麻、棉等纺织作物的种植,为壮锦的生产提供了原料。同时,当地还盛产很多染色植物,并保留了完整的染色技术。据统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口众多,他们对壮锦的制作相对了解。通过国家的全力倡导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壮锦逐渐由衰转盛。生产性保护主要作用于传统手工艺技术,壮锦作为传统的手工艺技术之一,贴近大众的生活,深受当地人的喜欢。因此,广西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织锦技术,可以以市场生产的形式,让壮锦手工艺制品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让壮锦手工技艺重新焕发新的光芒。
(三)壮锦工艺生产性保护的理论争议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壮锦生产性保护的争议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生产过程中,个别企业为了追求利益,一味地提高壮锦织品的生产效率,却忽视了壮锦的文化内涵,违背了生产性保护的初衷。壮锦的每一种纹样都有着不同的寓意,比如凤凰是当地的传统图腾,壮族人民会将带有凤凰纹样的壮锦赠予朋友,表示祝福。在传統社会,凤凰纹的绣织是靠纯手工完成,一针一线都代表着独特的意义。但是,进入工业社会,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带有凤凰纹的壮锦也逐步失去了原本的含义,逐渐成为没有灵魂的空壳。或许对于现代人来说,它只是一件简单的纺织品,原先含有的文化价值早已荡然无存。其二,有些人怀疑对壮锦的生产性保护,导致壮锦失去其原真性,他们对此持否定态度。这种观念其实很危险。20世纪70年代,壮锦工艺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变迁,与现代社会严重脱节,出现了衰败的现象,如若还是将壮锦当成一件“老古董”陈列在博物馆里,那么这才是真正严重危险的行为。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保护壮锦技艺,让它走入寻常百姓家,而不是成为陈列于博物馆中的“老古董”,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在保护其核心价值、继承其传统技艺的前提下,要正确处理好生产和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壮锦技艺获得生存发展的土壤,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壮锦工艺生产性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坚持在传承的基础上再创新,重焕壮锦生命活力
没有传承,创新就没有了依据。正如没有土地,草木就没有了根基,枝繁叶茂便无从谈起。壮锦作为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本身也是工艺美术织品,历史非常悠久。同时,壮锦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有很多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乏一些手工艺者还在做着抢救、传承和弘扬壮锦手工艺的工作。然而仅仅靠着这一小部分手工艺者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壮锦的传承要靠多数人的努力才能长足发展。另外,如今社会上对创新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整个社会都已逐渐意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而,对壮锦文化的传承越来越显得刻不容缓。
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创新传统文化很重要,没有创新,传承就没有了动力。正如没有浪花,大海便没有了生命力。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创新传统文化应该以传承传统织锦文化为前提,没有传承,哪来的创新呢?创新只是传承传统壮锦文化的一种手段,其目的还是传承与发展。
(二)传承民族特色,展现壮锦工艺的独特魅力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文化。壮锦作为广西地区一项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艺品,是民族文化的最佳代表之一。
为了保护民族特色文化,必须研究科学有效的保护技术和方法,否则民族文化就会因保护不当而蒙受损失。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是要把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应分为两部分:一是尽量保持民族文化的风貌,二是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发展。总之,民族文化要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元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将传统文化升华为现代文明。此外,民族文化要进行改良与重建,实现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护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让壮锦这项民族工艺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
(三)加大品牌宣传,打响产品知名度
广义的“品牌”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它用抽象、独特、可识别的心理概念来表现其差异,从而在人们的意识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网络营销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促销方式,可以将产品信息大规模地传递给目标客户。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品牌推广也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产品可以通过有效推广来提升品牌形象。高质量的品牌能给产品带来巨大的效益,有效提升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其市场地位。推广产品品牌作为产品与消费者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要关注市场的实际需求,又要考虑产品品牌资本的积累。
在实施产品品牌文化传播时,最重要的是解决产品开发定位问题,明确一个产品的核心价值和内涵,进而理顺产品的推广方向和品牌推广目标。只有确定了产品的核心,才能实现统一和谐的传播效果,才会对消费者产生根本性的视觉冲击。
三、壮锦工艺设计的创新发展
壮锦工艺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意义非凡。近年来,国家提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壮锦工艺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进而对壮锦工艺进行改革创新迫在眉睫。论做工,我国的壮锦工艺已然发展多年,做工方面近乎完美。因此,对其设计进行创新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
谈及壮锦工艺设计的创新发展,也就不得不提到普通衣物的设计理念,即面料设计、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和营销设计等。而提到面料设计,就不得不分析以往壮锦工艺的用料弊端,找到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关于壮锦工艺设计的创新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分析壮锦工艺以往用料的弊端并给予相应的改善
传统的壮锦工艺选择用蚕丝、棉花等经过一系列的纺织工艺加工成棉线,继而根据设计的花纹对棉线进行染色,在此之后便是浆线、卷纱、拉纱、梳纱、穿棕、穿扣等工艺。而由传统原材料蚕丝、棉花等制成的壮锦,时间一长便出现棉线断裂而导致的衣物损坏的问题。若将衣物放在一些阴暗潮湿的地方,壮锦面料也极易受潮,受到虫子侵蚀,并且面料易粘连。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运用一种新型材料。若想要其真正取代传统材料,它首先满足的条件就是廉价、环保、易得。与此同时,这种新型材料还要结实耐用。并且为保证穿着的舒适感,材料需要有韧性,质量轻,耐拉扯度也要高。壮锦的色彩极具特色,工艺相对复杂。因此,新型材料必须不易掉色才能保证衣物的价值长存。但新型材料的研发,还需等待科技的进步。
(二)壮锦工艺样式的与时俱进
由于壮锦工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其图案、颜色、花纹,也免不了夹杂很多古板的因素。首先,若想使壮锦工艺流传下去,就要做到让大众真正喜爱、接受壮锦工艺。这就需要壮锦工艺迎合大众的审美。时代在进步,大众的品位也在不断改变与提升。壮锦工艺也要跟上时代的变化,在款式、结构及工艺设计上下功夫。壮锦工艺的颜色搭配与图案选择向来改变不大,若将流行元素融入壮锦之中,或许恰恰会成为亮眼之处。其次,壮锦工艺可以在款式设计上,将当下流行的款式与原来的款式结合起来,设计出新样式。工艺方面也如此,讲求融合新元素,我们可以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别出心裁地对壮锦工艺进行设计。
(三)壮锦工艺创新发展的必然性
一种工艺若想得到真正的传承,就要切实融入大众的生活中。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壮锦工艺在原料上得以改进之后,在质量上得到一定的保证,这样一来其价值也就得到了提升。并且新型材料若是物美价廉,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众的需求。从古至今,人们的服饰改变必然有它的道理,或许方便,或许实用,或许舒服。壮锦工艺若能与时俱进,那么其方便性、实用性也会得到不可小觑的提升。此外,与时代元素相融合,也会降低壮锦工艺的突兀感,使其真正走进人们的心灵与生活。
四、結语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为“保护优先、抢救优先、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对壮锦“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将其更大程度地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合理利用”它,赋予其产业振兴的能力,扩大其影响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样不仅能够使壮锦工艺得到承认和尊重,同时也能让其成为当地人们改善生活的重要资源,有效促进桂西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壮锦工艺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其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要靠人的手工创造来体现,只有通过不断的生产实践,其传统工艺流程、关键技艺等才能实现保护、传承和弘扬。对此,我们应该首先对壮锦工艺的现状进行辨析,精准挖掘那些与当代社会结合紧密的资本属性,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壮锦文化产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壮锦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充分带动桂西地区的经济发展。
随着现代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探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模式后,我们可以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平台,实现互联网与壮锦工艺的紧密结合。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利用抖音、B站等免费快捷的视频传输平台,向受众很好地展示和推广壮锦产品,充分扩大其业务范围和销售渠道,形成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最终推动桂西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红梅.广西壮锦纹样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包装,2012(11):20-23.
[2]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3]孙淑芳.广西壮锦现代化发展路径的探究[J].美与时代(中),2018(5):146-147.
作者单位:
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通讯作者:
刘赞,百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设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