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在主义视域下何云昌行为艺术《抱柱之信》内涵解读

2021-09-26李忠岩

中华手工 2021年7期
关键词:戈多萨特存在主义

摘 要: 何云昌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他的行为艺术表现方式较为激烈,传达的思想较为深刻,《抱柱之信》是2003年何云昌在云南丽江完成的行为艺术作品,是何云昌行为艺术代表作。本文以《抱柱之信》的符号语言为切入点,将《抱柱之信》与《等待戈多》相关联,从存在即虚无、他人即地狱、自由即行动三个方面,解读存在主义视域下《抱柱之信》的思想内涵。

关 键 词: 存在主义;何云昌;抱柱之信;存在主义;行为艺术

当代艺术的模糊性、广泛性特点越来越明显,行为艺术进一步拓展了当代艺术的边界,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内涵,重新塑造了现代人的艺术审美观念,也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家更为理想的表达方式。何云昌的行为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符号,他的身体成为他最具特色的表现工具,他的整个行为艺术过程极其痛苦,极力突破人类身体语言的能指,用最直接的方式进行呼吁,用最热烈的行为进行表达。现代艺术的呈现方式不再需要观众的屏气凝神、专心聚力,而是需要观众的瞠目感叹、震颤心灵,突破观众原有认知与传统艺术观。马尔库塞所批判的消费主义使得艺术变得轻蔑,以行为艺术之名哗众取宠的“艺术家”越来越多,他们将“血腥与无知”等同于艺术,缺少了“何云昌的坚守”,真正的行为艺术需要的是智慧与情感,而非炒作与肤浅。

何云昌将他自己的左手灌注在水泥墙中,他就在墙边守候、等待,水泥一点点地凝固,持续时间长达24个小时。何云昌坦言他的创作过程的确摧心剖肝,但结束以后便异常释然,情感得以充分宣泄,观念得以切实抒发,这样的他才重获自由,也就是福柯所谓的“身体自由”[1]。

通过何云昌的行为艺术,观众可以深切体会到庄子笔下尾生的悲怆与凄惨,同时《抱柱之信》与《等待戈多》之间有太多共同点:探究人的存在、等待主题、西西弗斯般的荒诞等,值得研究者去探寻两者之间深层次联系。本文拟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出发,从存在即虚无、他人即地狱、自由即行动三个方面,解读存在主义视域下《抱柱之信》的思想内涵[2]。

一、二十四小时的存在——存在即虚无

在现代西方社会的各种哲学流派中,存在主义无疑是影响深远、国际影响性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流派,它和西方传统的主流思想呈现对立与冲撞的关系,《等待戈多》所表达的思想与《抱柱之信》不谋而合,“存在主义关注人的生存状况,书写人类的生存困境,给予人类以希望中的幻想,存在主义主张自由选择和责任。”[1]。

存在主义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宏观概念,对后世的研究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的导向。而作为理论中首先肯定的“存在”这一概念,可以看成是整个存在主义中的理论支撑点和基础[3]。

对于“存在”,萨特把物的存在方式看做“自在”,指的是无主体性,只有被限定的性质,依从的是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强调事物没有能动性,不会自主地发生改变。同样,事物的存在不包含否定性,而是作为一种完全肯定性的存在,这种必然的存在,也就是“自在”的存在,毋庸置疑的是,只有对自身的“存在”有清晰的认知,才会谈及更高深的价值等层面,海德格尔总是提到向死而生的人,人的存在以世界的存在为前提,世界的存在以人的存在为前提,何云昌的《抱柱之信》就是对“向死而生”的肯定,这不禁让人联想与他同时代的行为艺术家谢德庆,对比谢德庆的行为艺术,何云昌更接近海德格尔,谢德庆更接近萨特。自为意味着人是一种自由的存在,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而走向任何一种可能,体现的是偶然性,不确定性,而不是像物一样处于生来就被规定的状态[4]。

在这样的概念指引下,可以清晰发现何云昌所表达的24小时的符号概念是在提醒观众区别“自在”与“自为”的混乱。在24小时的等待时间里,何云昌都是作为一个“物”而存在,他对他的承诺坚守不移,即使这一对象是一片“虚无”, 24小时内没有主体性的行为,恰恰体现出了他所展现的自在性存在。24小时之后,他开始“放弃”的时候,他把他的手从水泥中拿出,向观众呈现他作为人的自为性倾向。前后的变化带来了艺术上的张力,同时揭露了在同一个个体身上,存在这两种不同的状态,但无论是自在性的存在,还是自为性的存在,都难以同时完整呈现出一个综合性的人的观念,这种混乱和剥离,也正是何云昌要表达的主题。

二、水泥的存在——他人即地狱

何云昌毫无原则地等待,似乎永远也不会有结果,但是他依旧在坚持,《抱柱之信》中充满荒诞性的情节设置,让观众都在一种颠覆和错乱中摸索探寻他者到底是谁,水泥的凝固就像他人的凝视,被凝视下的我们就像被水泥禁锢住的何云昌,当主体变成了他人凝视的对象,他人的目光包裹着我们,就像愈发坚固的水泥。活在别人眼中我们就像活在水泥之中的何云昌,水泥成为了枷锁,何云昌很善于运用水泥这一符号语言。1824年水泥在波特兰被运用,水泥象征着坚硬的他者,冷酷的资本,是异化与物化、奴役与剥削的结合,也是对我这个主体的自由性和超越性的剥夺,这样的情境下主体我成了对象我,我的对他人的承诺变成了把我浇筑起来的水泥。何云昌的行为艺术不止于此,《抱柱之信》中的水泥符号还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允许他人成为地狱,即他人成为地狱的可能性。他人成为地狱的程度取决于对他人的在乎程度,何云昌等待着的只有水泥,他想象的爱情为他浇筑了地狱,正如萨特所说,在爱情里我们不是在受虐就是在施虐,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決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在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错误信念”这一概念中,第一表现行为就是逃避所无法逃避的,逃避自身的存在。[2]何云昌的行为艺术中的水泥符号诠释出禁锢你的不是他人,而是你自己,你唯一的不自由就是无法逃离自由,正如“错误信念”中提出的“逃避自身存在”这一理念所示,他人成为地狱的前提就是“错误理念”,在此影响下选择继续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模式,拒绝改变,放弃改变,逃避让自己成为支配者或者正常人的机会,无法正视自己作为人,而不是奴隶般的自身存在可能性,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描述的那样,爱别人的前提是爱自己[5]。

三、左手的存在——自由即行动

存在主义有一个重要的原则,也就是“自由选择”原则,可以说这是存在主义最核心的理论取向。存在主义理论强调自由,即人在自己的行为选择上是完全自由的。同时,存在主义哲学家秉承着这样的观点,“认为人没有决定他的生活和行动方式的本性,只能在行动中通过‘选择表现自己,实现自己的本质。外部世界对于人类无所谓意义可言。这种本身毫无意义的存在只有当人对其未来做出‘选择时才能产生意义。而‘选择正是人获得存在尊严的过程”[5]。

存在主义的视角之下,只有进行选择,人类才可以真正拥有意义,幸运儿无法满足“存在”的明确性,也无法进行完整意义上的自由选择,而《抱柱之信》里的何云昌自己將左手禁锢在水泥里,也就是将选择行动的权利禁锢。在行为艺术的世界里手脚都象征着行动,手脚被束缚就意味着行动被约束。

海德格尔强调向死而生,加缪强调向阳而生,何云昌西西弗斯式的驻守,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不行动也是一次行动。《抱柱之信》很好地向我们诠释了活在当下的加缪式的生命哲学,在何云昌的作品在制造生存的信息,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是在证明自己活着,在诠释存在的意义。萨特的思想灌注在何云昌的左手,让我们听见了西西弗斯的呐喊,让苦痛变成坚强,让暴力变成诗意,让残酷变成宽宥,《抱柱之信》里何云昌的左手在解构资本控制下观众的左手,他的左手在禁锢中呐喊着行动,在煎熬中孕育着解脱。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存在主义视域下的行为艺术作品《抱柱之信》,何云昌在二十四小时的虚无之中,禁锢行动的左手,束缚在他人建构的水泥之中。何云昌的行为艺术诠释着身体是行为艺术的灵魂,用身体与观众交流着存在主义的深层内涵,无论是《等待戈多》还是《抱柱之信》,都在拷问人生等待的意义,亦如禅语所示波波度一生,我们总是等待一个个不知为何的美好,以抱柱之信等待戈多不正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吗?向死而生的一辈子我们积极自由地选择难道就不幸福吗?

作者简介:李忠岩(1996.10—),男,汉族,辽宁营口人,硕士研究生,辽宁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国美学思想。

注:此论文隶属于项目“艺术设计研究生线上教学创展合一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为YJG20200217。

参考文献:

[1]徐俊林.《等待戈多》中的存在主义伦理思想评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7):62.

[2]焦敏.《等待戈多》与存在主义哲学[J].外国文学,2008(9):93.

[3]张欣.塞缪尔荒诞剧《等待戈多》的存在主义荒谬[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23.

[4]高岭.重新认识行为艺术[J].美术研究,2015,157(1): 88+97-98.

[5]欧怒.西西弗的反抗:谢德庆行为艺术解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 (4):30.

猜你喜欢

戈多萨特存在主义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一个漫长的下午
戈多是谁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戈多是谁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
《等待戈多》对新时间观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