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信息化“三二一”教学模式探索
2021-09-26曹长青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如何将信息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中,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正在探索的教学课题。本文依托课题研究提出的高职院校思政课信息化“三二一”教学模式,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程为例,把思政课教学活动与信息化融合作为研究的内容,在对该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找到一条适合高职院校进行思政课教学信息化“三二一”的教学模式,以期为提升本校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也为其他高职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二一”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8-0146-03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尤其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方法的改良、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等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理论性、实践性、思想性、时代性等特征,高职院校学生因为思政理论水平相对较低,在传统思政课中参与度普遍不高,存在思政课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如何将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信息化充分融合,将信息技术更系统、全面地运用到教学中,促进教学模式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总结高职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问题,进一步探索出高职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三二一”教学模式。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解决问题前,必须要找出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才有利于解决相应问题。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当代高职院校各类课程,尤其是思政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竞相引入信息化教学的设备,更新校园内部网络,打造更多的网络课程以适应信息化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显著问题。
(一)对信息化教学的认知存在偏差
信息化教学,是相对传统教学来说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表现形式,它以信息技术支撑为主要特点,在本质上,还涉及现代化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理念[1]。虽然国家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界定,但部分高职院校及教师对信息化教学仍存在认知误区,简单地认为信息化教学仅仅是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其实,信息化教学的方式还包括网络课程(大学生慕课等)、师生互动平台、移动学习App、微信、微博等。但目前高校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和应用还不深入,难以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有待建设及完善
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建设和完善必不可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在更多信息化教学场景中实现[2]。信息化教学的资源很丰富,例如:移动教学App(学习强国等)、师生互动平台、视频、音频、视频、课件、微信、微博等。可见,移动学习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课外弹性的学习、充分的资源以及灵活的考试是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巨大优势[3]。但也存在因资源过多,学生出现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的问题,此时就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及目的对资料进行分类,给予学生在学习资料选择方面的参考。
(三)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信息化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因此,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变得尤为重要[4]。影响信息化教学是否有效的核心层是信息化教学理念[5]。要想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各高校应该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评价标准。其次,教师自身也应努力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的相关培训,主动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增强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职业素养和能力。最后,高职院校应提供教师交流经验的机会、平台。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三二一”模式
(一)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
“三”是指信息化教学立足于课前、课中、课后的三个阶段,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资料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进度及效果运用后台数据进行呈现,供学生自查。
1. 课前运用信息化平台做充分的准备
除绪论外,“思修”课程有六个章节,教师针对每个章节都可制定相应的课堂实践活动,用以丰富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融入课堂,提升教学效果。针对每一个课堂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学App平台发送活动策划书、相应的学习材料(例如: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会提供朗诵比赛相应的参考诗歌及文章;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会提供辩论赛的相应辩题;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会提供宪法知识竞赛用的相关材料等),让学生在课前知晓课堂安排,部分学生可以准备相应的活动工具及材料,为课堂实践活动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除了课堂实践活动外,“思修”课课程还有日常课堂教学活动部分,在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会在课前发布和下节课授课内容相关的课前预热知识内容,为下节课上良好的师生互动打好基础。比如,在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可给学生提供《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电子书,让学生了解相应事迹。在讲第三章“中国精神”时,教师可提供一些中国是如何有效地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是如何建成天眼、港珠澳大桥这类重大工程等视频。
教师不仅可在课前发布课堂实践活动要准备的材料,还可以通过教学App平台发送其他学习内容,如学习强国的学习要求,平臺内在线课程的学习进度要求等。
2. 课中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本校的信息化师生互动教学平台为学习通,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签到来统计考勤,可以通过投票、选人、抢答、主题讨论、发放问卷、分组任务、同步课堂等功能来激活课堂,使课堂教学内容与信息化手段充分融合,让学生与其他同学、老师进行课堂互动时,不知不觉中学习到思政理论知识、领悟相关道理。如果本节课是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还可以运用教学平台App里直播、评分、评价等功能,让每个同学不仅有上台的机会,还可对其他同学的表现进行打分、评价,上台的同学也可以在课后查看各位同学对他的打分、评价,以此提升自己,为下次上台有更好的表现积累经验,这种形式能有效提高课堂内部学生的融入感、参与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3. 课后让学生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知识点的巩固提升
课后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布巩固提升的相关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不仅仅是课后练习,也可以是教学平台的视频观看。
(二)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二者”结合
“二”是指信息化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在线上提供相应的文字、视频、语音资料,还能协助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化手段呈现线下实践活动,实现课堂上、线上的知识获取到课堂外、线下的实践,二者实现循环助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
1. 运用信息化平台呈现户外社会实践活动
信息化教学除了有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环节,还可以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对高职院校學生进行思政课教学。每年的“思修”课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如去敬老院开展关爱老人活动,去孤儿院开展关爱儿童活动,以及开展“绿色环保从我做起”的环保行动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利用教学互动平台进行直播,也可以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直播,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让更多的人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为解决相关社会问题奉献自己的力量。
2. 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完美融合
同学们在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后,可以将实践小视频和社会实践报告上传到信息化平台App中,教师针对社会实践报告提出相应的修改完善意见,所有同学也可以在平台中看见各个小组的小视频及社会实践报告,找出差距,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完善。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社会实践优秀作品展,充分实现思政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完美融合。学生在学习相应思政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提升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三)“一”种突破:信息化教学对传统课堂的突破
“一”是指信息化教学能够实现课内与课外的翻转式学习,打破原来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课内外都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内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提高课内的教学效果;在课外,利用信息化教学,使活动有更多的成果展示平台、互动交流平台,打破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艳. 高校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 王卫军.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2,33(05):103-109.
[3] 黄爱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研究[D].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5.
[4] 王慧.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师,2017,4(29):40-41.
[5] 胡晓玲. 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解读[J]. 中国电化教育,2012,4(05):33-37.
(荐稿人:汪玉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校级课题项目“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三二一模式研究”(课题编号:yjkt-2010)。
作者简介:曹长青(1987—),男,硕士,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