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细读:古诗文赏读的良方

2021-09-26范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8期
关键词:古诗词意象诗歌

文本细读,利于读者和作品之间进行交流,深入体验,并建构文本的价值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文本细读,将最佳的细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促使学生掌握细读方法,提升解读能力。在古诗词赏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韵律层面、意象层面、情感层面、语言层面、章法处理层面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积极展开文本细读的活动,让学生能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深意。

一、读出韵律,感受音乐之美

节奏是诗歌的一种外在表现,同时也是其生命,没有节奏就不是诗。由此可见对于古诗词来说韵律和节奏是十分重要的,在文本细读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字词的搭配和音调和谐之间的关系,思考作品押韵和平仄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古诗词的音乐之美,进而产生想要继续探究的欲望。

学习《登幽州台歌》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这首作品,并体会其音律特点。首先鼓励学生说说诵读这首作品时给人的感受,学生认为:“这首作品让人觉得气势壮阔,给人很宏大的感觉。”此后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细节问题:“一般来说,古诗词的字数都是一致的,为何这首诗歌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字数不同呢?‘之和‘而这两个字是否能删除呢?”学生认为:“删除这两个字后整首诗变得更加整齐,但是添加了这两个虚词之后,在诵读的时候让人不由自主地拉长语气,这样就能更好地展现悠扬的感觉。”除此以外,教师还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古诗都是押韵的,为何这首诗歌不押韵呢?”学生通过查阅韵书后发现,在古代“者”和“下”其实是押韵的,它们在唐韵中都押“马”韵。由此学生对古诗词的韵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学者朱光潜认为“韵”就是反复交错、前后呼应的,它让平铺直叙的文字变得富有节奏,中国诗的节奏就有赖于韵。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诵读古诗词,并尝试标注出其中的韵脚,深入体会回环复沓的韵律之美。这样学生感受作品的音乐性和抒情性,为下一步的文本细读打下基础。

二、还原意象,挖掘丰富内涵

意象指诗人主观情感的“意”和客观存在的“象”之间的融合,诗人在创作的时候常常会含蓄地表达情感和人生感悟,将意思蕴藏在意象中,在文本细读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如何能还原意象中蕴藏的情感,挖掘其内涵。此时要尝试运用音乐、视频等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将自己想象成作者,这样有助于他们深度挖掘其中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中有不少意象,教师鼓励学生将这些意象都找出来,在脑海中还原组合,看看拼合成了怎样的画面,并说说作者想要通过意象表现怎样的情感。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进入古人的思维情境中,他们看到了周围的树木和鸟类,还有伴随自己左右的马。但是仔细思考,却能发现这树已经苍老不堪,乌鸦浑身散发着夜的黑暗气息,而身边只有骨瘦如柴的老马陪伴。整合了这些意象后,学生发现自己看到的是一片苍凉的景物,再结合作者的心情进行理解,学生认识到作者的心情也不舒服,他感到十分孤独、寂寞。此后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这种情感的源头是什么,学生从“断肠人在天涯”中认识到:“作者在怀念着自己的故乡,他已经离开家乡很久,眼前看到的景物让他更加思念故乡。”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探究其中的内涵。

学者袁行霈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也就是借助客观物象来表达主观情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诗歌的意象,说说作者为何在社会生活或大自然中单单选取这几个意象,又是如何将它们拼合在一起,产生特有的境界。这样学生就能还原并联想意象,从而体会作品的意境美。

三、理解情志,感悟万物灵趣

白居易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人常常在诗歌中借助意象展现自己的人生感受,进而抒发情感。诗人将自己体会到的生命的体验融入到了诗歌中,借助诗歌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若学生能深挖作品的字词,展开文本细读,就能了解作品中的情志,进而感悟万物之灵趣。

学习《登飞来峰》时教师鼓励学生在文本细读中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首先鼓励学生找出作品中的意象,然后说说这些意象整体给人的感受是什么。学生总结认为:“我觉得可以用‘高来概括,比如千寻塔、浮云、最高层等都是如此。”此后教师鼓励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登上最高峰,这是否和其人生经历有关。学生尝试了解了一下作者的生平,发现他这时候怀有很大的抱负,认为自己的新法一定会让社会的发展变得更快,但是他已经预料到了未来可能会面对很多困难,所以他通过这首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志,他认为只要自己攀登足够高,就一定能突破“浮云”的阻碍,得到成功。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体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认识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不畏惧奸邪的勇气,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王国维认为要想让诗歌具有境界,就要将景物和喜怒哀乐结合在一起,“诗缘情而绮靡”,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挖掘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到作品中蕴藏了怎样的情感和志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开文本细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式,了解一下作者的生活背景,这样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进而体会到蕴藏在文字中的思想内涵。

四、品鉴语言,探寻言外之意

古诗词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者张涤云认为古诗词的语言特征就是“浓缩”,作者通过巧妙地组织并剪裁语言的方式让作品更简练,增加作品的内容,表达更深厚的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抓住每一个字词进行深入分析,看看其中蕴藏着怎样的深意,此时可以适当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字词替换掉,并看看是否有语义损失,这样有助于探究言外之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语言很有特点,作者展现了绮丽的边塞风光,体现了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展现了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教师鼓励学生展开文本细读,尝试探究其中的词句,挖掘隐藏在其中的意思。如引导学生阅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萬树梨花开”一句,鼓励他们说说作者形容的是什么,为何要用梨花来比喻,能否替换成其它的喻体。学生在思考后认为:“梨花和雪花在形象上十分相似,更重要的是梨花象征生命力,作者用这样的比喻来暗示一种乐观的心情,暴雪漫天本来是很艰苦的,但是边疆战士苦中作乐,体会到了其中的生机。”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等词句,说说作者为何要描写这样艰苦的生活状态,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学生在品读中深入了解了作品的言外之意。

学者朱自清认为诗歌的语言比一般文学作品更“经济”,“诗是语言的精髓”。在指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浓缩”的特点,尝试提升自己的审美赏析能力。

五、分析章法,学会艺术处理

古诗词的特点是短小精悍,且能表达完整而深邃的思想,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语言浓缩简练,而且还要讲究整首诗歌的结构和章法。所以在文本细读的时候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尝试探究分析作品的章法结构,思考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处理作品,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此时学生可以发现隐喻等修辞手法,还能发现作品中运用了不少典故,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常常选择独特的细节和具有象征性的事件进行叙述,采用句式变形的方式突出自己想要表达的重点。在了解了这些艺术处理的方式后,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就会更到位。

学习《过零丁洋》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总结一下每一句写的是什么,思考作者为何如此安排结构。学生发现作者先回顾了生平,而后表达了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最后写对自己命运的抉择。这样就按照从前到后、从现实到未来的顺序进行创作,结构更为鲜明。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某些词句,思考其句式特点,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山河的破碎比喻成了“风飘絮”,将自己的身世比喻成“雨打萍”,同时还使用了缩略的句式,省略了“好像”。这样就让句式更紧凑,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现局势的紧张,突出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学生在这番文本细读后发现这首作品不仅意义深刻,而且在句式和写作手法上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在合理运用修辞手法并调整句式结构后,古诗词变得更具有艺术表现力,也更加简练。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变换句型,或将句子换一种说法,然后和原作进行对比,这样就能更好地还原作者原先的意图,有助于他们从宏观的角度对古诗词创作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有着一定的音节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文本细读,尝试把握住古诗词的问题要素进行深入解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特点,并提升自主赏析和审美能力。

范桢,江苏省苏州市草桥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古诗词意象诗歌
踏青古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