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多文本阅读教学实录评点

2021-09-26刘晓倩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8期
关键词:于勒水生叔叔

小说是九年级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又是小说教学的重点。依照传统的单篇教学,讲授两篇文章往往需要四个课时,并且大多数重点集中在理清文章脉络以及主要人物的分析上,对主旨的把握也往往是在课程最后一带而过。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主旨,并且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呢?我想到了单元整合教学——利用一个课时,将《故乡》《我的叔叔于勒》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讲过的课文如何讲出深意、讲出新意,是我要思考的;怎么引领学生自主分析主旨,得出结论,是我要引导的;在一节课上让学生感受到多文本教学的价值,是我想给学生展示的……

一、教学目标

1.多角度解读文本,深入理解主旨。

2.感悟少年人性美,助益自我成长。

实录点评1:在讲课时,“学习目标”没有放在一节课的开始,而是改为“目标对焦”放在了这节课的最后。既避免了教学目标对学生产生先入为主、强行挂钩的影响,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一节课的所得,感受自己学到了什么。

二、教学过程

(一)回忆主要人物,分析人际关系

师:大家都知道,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在《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中,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主要人物分别有哪些呢?

生:《故乡》中是闰土、杨二嫂;《我的叔叔于勒》中是菲利普夫妇。

师:《故乡》以“我”的见闻,串起了故乡中的两个人的变化以及故乡的变化。《我的叔叔于勒》中,重点呈现了菲利普夫妇因为于勒的变化而产生的态度变化。

ppt展示:

师:那这些人物之间是怎样的人际关系呢?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形成直接的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距离远近,比如说亲近?疏离?大家结合两篇文章进行分析,谈谈你的感受。

生:《故乡》中闰土和“我”小时候和亲密的玩伴,长大了之后关系疏远了;“我”和杨二嫂之间,虽然杨二嫂故作亲密,说小时候抱过“我”,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关系仍然是疏远的。

生:《我的叔叔于勒》中,父母在于勒有钱的时候是期待他回来,表现的非常亲密,但是知道于勒在卖牡蛎并且没有钱的时候,又是躲着于勒。所以他们之间应该是前面亲密后面疏远,但是这个改变又是因为于勒是否有钱,所以他们本质上应该也是疏远的。

师:这两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也把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给我们理清了。那大家能不能用《故乡》原文中的一个词,去概括这种关系。他们之间形成了可悲的——

生:厚障壁。

师:杨二嫂、闰土、“我”,故乡中的人都是相互隔离的关系,就像是隔了可悲的厚障壁;《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于勒、菲利普夫妇、姐夫、姐姐等。这些人和于勒之间也是被金钱关系隔离开了。虽然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两位作者都为我们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厚障壁,它可能是生活的压力带给人的,也可能是金钱形成的强大的壁垒。

ppt展示:

二、关注次要人物,多角度分析文本

师:其实,无论是鲁迅,还是莫泊桑,对于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批判的、悲哀的、失望的。就像《故乡》中“我”因为疲惫而气闷;就像《我的叔叔于勒》中,近乎细节的描写表现的人与人关系的强烈的批判。因为这样的人际关系是让人觉得憋闷的,就像一堵高墙壁。是一种憋闷的、幽暗的环境。在幽暗的社会环境中,有没有一絲亮光呢?体现在哪些人物身上?

生:宏儿和水生;若瑟夫。

实录点评2:从次要人物的角度分析主旨,是我找到的通常容易被忽视的路径。但是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呢?我想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乡》中的厚障壁是直接点明的,那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金钱关系何尝不是冰冷的“厚障壁”呢。于是,我找到了《故乡》中的“厚障壁”一词作为自己的切入点,让学生去探究这两篇文章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先看《故乡》中的宏儿和水生——第79到82段,我们感受到两个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宏儿和我靠在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他忽然问道:

“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

“回来?你怎么还没有走就想回来了。”

“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故乡》第79到82段

实录点评3:有了“次要人物”这一角度,有了“厚障壁”这一切入点,还远远不够,因为在讲课的时候,我不能毫无逻辑的指定学生分析哪一处,而只能通过引导让学生去发现应该分析哪一处。这就需要我找到中间的抓手和支架。因此我找到了宏儿和水生对话的部分,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简单的几句话,分析起来却很有内容。

生:宏儿“忽然”问道,我感受到一种新奇、惊喜。从这个词也可以看出“我”是有些吃惊的。没有想到宏儿会突然说话,突然说这些话。

生:“痴痴的想”,有一种期待的感觉;“大的黑眼睛”也能看出一种新奇。说明他们关系很好,宏儿很想要见到水生。

生:侧面描写,大伯说的话,也从侧面体现了宏儿对水生的想念之切、之快。

生:还有标点符号。感叹号,体现出情绪激动,很兴奋;问号体现了期待,因为有期待才会问什么时候回来;省略号好像是有无穷无尽的关于水生的话题,有很多的期待。

师总结:宏儿的状态是真诚的、贴近的;对世界的认识是好奇、期待、充满善意的;宏儿和水生之间的关系是温情的、平等的。所以才会用感叹号、省略号、问号,因为有新奇,有期待,有无穷无尽的话,有无穷无尽的期待。而这种期待和惊喜在另一个成年人身上也出现过,大家能找到吗?

生:“阿!闰土哥,你来了?……”(迅速发现并分析)

师:那为什么作为大伯的“我”当听到侄儿用同样期待的话语表达对水生的情感的时候,我却感到“惘然”了呢?文章接下来就说到“我的母亲也都有些惘然”。“我”和母亲是惘然的?分别“惘然”什么呢?

师:母亲“惘然”可能是因为搬家而心情低落,为闰土的境况感慨;而我的“惘然”显然要复杂一些。因为“我”和闰土之前也是这样的,但是现在却产生了隔膜。自主阅读84—88段,谈谈作者是如何思考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生:小组讨论、分享。

师:作者的情感非常复杂:有怒、有哀、有惘然,但是这些之后,还是留有希望。

实录点评4:这一部分引导学生具体关注文本。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观察的也是越来越细致。这些都是我提前预设的,但是我却没有直接告诉同学们,而是通过自己的肯定和鼓励引导他们不断的关注细节。果然,从对话的内容到对话的语气,从叠词、形容词到标点符号,小小的段落,分析出很多的内涵。

师: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的情感倾向就更明显了,那就是批判菲利普夫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若瑟夫被寄予了作者对人性的期望。细读39—45自然段,分析“我”身上如何体现了人性的美好?

生:讨论、分享。

师:很多同学都注意到了这句——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那老师这样读对不对(声调上扬、情绪激动的读)。

生:不对。因为文章是“我是心里默念”,所以不行。

师:“默念”就不能在心里呐喊了吗?你的理由没有办法说服我。

生:原文用的句号,而不是感叹号。感叹号表达的是强烈的情绪。

师:那为什么没有用感叹号呢?他提到于勒用的是句号,但是在另外两个人提到于勒的时候,用的也是句号吗?

生:感叹号。

师:菲利普夫妇提到于勒,经常表现出一种激动、惊恐、吃惊,总之是情绪波动很大。因为他们在攫取,等待别人用金钱拯救他们的生活。把自己生活寄托在别人身上,所以容易受到影响。但是,“我”并不以这些为转移,所以“我”的内心的认知是稳定和平衡的,那就是于勒是亲人,这一认知是平静、理性、没有外在条件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若瑟夫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以亲情连接的,是温情的。

(三)对比阅读,感受少年人性美

师:在这几个次要人物身上,我们感受到,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亲近的、充满温情的、平等的。宏儿和水生的生活寄托了作者的希望;若瑟夫也是作者人性期望的所在。这几个人物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都是少年。

师:两位作者都将希望寄托在少年的身上,为什么呢?

生:因为里面的成年人对形成厚障蔽,辛苦、麻木、任性、冷漠。而少年的世界里,人与人的关系确实非常真诚、亲切、不掺杂利益的。

生:我读鲁迅的作品比较多,我想先说一说《故乡》里的第1至4段。我对鲁迅的感觉平常就比较深刻,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很有画面感。就像鲁迅站在我的面前,手里拿着一支烟,然后先说“故乡全不如此”,这是对故乡的赞美,然后又说我的故乡好很多,仿佛鲁迅饱经沧桑,此刻眼里又突然放出了光芒。表达了他对故乡,也是对当时的中国的强烈的赞美,但是转瞬即逝,他又说他好想故乡,却没有一点印象,说“故乡本就如此”,感觉他眼中的光又消失了,变得非常的惆怅,他的情感又迅速发生了改变,说“并没有我所感到的悲凉”。我在这里读出了鲁迅一直以来的一种情感,他每篇文章都是如此,他自己经历了世事变迁,他的家庭、他所在的社会、他的沉沦、社会的落后,他经历的一切,但始终都没有把他击倒,他的笔杆子依然坚挺,他对未来依然充满向往,这就是鲁迅一直传达的东西,无论他生存的环境多么黑暗,但是他依然向往光明,而这未来的光明,恰恰就寄托在少年身上,那就是少年身上的蓬勃的生命力,也就是鲁迅价值的本身——他身上的民族魂。

实录点评5:这是一个同学在我问出该问题时给出的回答。从所讲的部分进行迁移分析,不仅分析了《故乡》,而且联想到了鲁迅的其它作品。并能从整体上感受鲁迅,而这种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极具画面感的。我觉得他的这段话就是对我这节课的最好的解读,也是多文本阅读对孩子的影响的一种直观体现。

师:非常好,但是哪个成年曾经又不是少年呢?少年的“我”和“闰土”也是好朋友,少年时的菲利普夫妇二人也未必就如此唯利是图啊。

生:他们被生活奴役、挤压。他们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人性,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

师:所以,作者批判之后又有悲悯;悲悯之中还心存希望。那份原始的纯粹、温情、平等意识、就是少年的人性之光啊。这两篇文章的主旨都是非常厚重的。

师:在幽暗的环境下,仍然有人性的光辉,这是这两篇文章带给我们的感受。其实,这两位作者在创作这两篇小说时,也经历着人生的幽暗时刻。鲁迅这篇文章写作于1921年1月。鲁迅于1919年12月回到故乡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凉,十分悲愤。于是就以此次回想经历作为素材。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还有自己经历的生活上的变化与困顿。可以说,这个阶段,也是鲁迅生活的至暗时刻。《我的叔叔于勒》写作于1881年,已经是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从1880年起,他的偏头痛发作日益频繁,右眼的调节功能完全丧失,心跳紊乱,加上放浪形骸,因此悲观情绪数见不鲜,这个时候可以说是他生命的至暗时刻,越来越内向,阴郁苦闷,可是他仍然寄托了希望在作品中。不仅用文字感染着我们,也用自己的人格感染着我们,那就是痛苦中不放弃希望、悲伤时不放弃努力,永远高举勇往直前的火炬,點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作为少年的你们,也被寄予了很多希望。少年时代,我们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未来即使会经历成长的迷惘、暂时的幽暗,希望我们也能像作者一样,无论在怎样的人生时刻,都能心怀希望。也希望大家能够保持我们身上的人性之光,成为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

实录点评6:从文章回到作者,让学生从虚构的小说作品,感受到真实的人。感受作者的人格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希望能给学生们一些成长的力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从作者身上汲取一些力量。

三、课后作业

阅读中篇小说《边城》,分析“翠翠”这一人物的作用,感受文中的人性之美。

四、板书设计(略)

刘晓倩,河南省实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于勒水生叔叔
长腿叔叔的三次长高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为什么不能蒙着头睡觉?
三氯生对4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依托科技创新 打造现代水生蔬菜产业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跟我进城的兄弟
熊叔叔
熊叔叔的生日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