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稳中求巧:高考作文的拟题技术

2021-09-26张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8期
关键词:评卷拟题高考作文

张华

在材料作文成为主流命题方式的当下,“自拟标题”成了这一命题方式的其中一个“标配动作”。与角度、立意、文体以及字数等其他写作要求一样,标题问题因此成了作文备考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对标题问题的认识不足,标题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在影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对标题研究的不深,又使得标题拟制仅停留在表层水平上。针对高考作文标题的这一现状,笔者依据技术作文的相关理论,试图对标题问题作一个深层次的探索。

一、重新认识“标题”

标题成为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写作活动不断发展的结果,最初的文章是没有标题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标题的解释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

自古以来,许多写作者都非常重视标题的拟定。屈原的《离骚》一经问世,其标题就因别有意味而引起后人诸多探索,司马迁在《史记》中就不忘对这一篇名作出自己的猜解,后来班固在《离骚赞序》中,也作出了解读,而当代著名文学史专家游国恩对这一标题也进行了新的探索。一篇作品的标题,引起这么多人前赴后继的探索热情,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一个好标题往往本身就是一件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品”。标题的价值如此之大,写作学完全有理由开出一个可称其为“标题学”的专门分支,可惜,关于文章标题的研究,依然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一些碎片式讨论。标题的写作实践也依然主要停留在写作者的个人追求上。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就是文章标题的制作“圣手”,其小说《阿Q正传》《祝福》《药》《孔乙己》等,其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从帮忙到扯淡》《论俗人不应避雅人》《对于“笑话”的笑话》《以脚报国》等,每一篇作品的标题,要么新颖别致,要么耐人寻味,往往有令人拍案叫绝的拟题效果。不仅如此,其作品集的标题,也可窥见鲁迅先生的用心经营,比如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集》等等。

现代以来,随着新闻专业的发展,人们更加清楚地感受到标题在新闻报道中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标题在新闻写作研究的地位,也因此日渐变得突出,有关标题的论著也时有出现。在互联网时代,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屏读”已成为当下人们的一种日常阅读行为,在信息爆炸的网络世界中,文章的标题越发显现其独特的传播功能和阅读价值,标题甚至决定了一篇文章的点击率,这极大地推动了标题制作研究的普遍和深入,以致于互联网中因标题过度张扬而出现了所谓的“标题党”现象。标题如此具有力量,无怪乎當代杂文家邓拓同志生前曾诙谐地说道:“谁要是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

事实上,一般的文章写作论著,在理论上也似乎比较重视标题问题,如马正平教授主编的《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就指出:“文章标题就是文章之主题、立意、问题、话题、内容之‘眼。因此文章标题的制作是对文章主题信息、文章内容的胚胎性(浓缩性)、关联性、最精华语词表达行为。”[1]但很遗憾,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上,标题的制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更多地去关心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文采等问题。可见,文章标题作为一个写作专项议题,依然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拓展,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就曾经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标题要作为专门学问来研究。”

标题如果作为专门学问,其值得探讨的要素当然有很多。比如标题的历史、标题的功能、标题的审美心理、标题的类型、标题的存在方式、标题的文化比较、标题的制作等。限于篇幅,本文不作深入探讨。

二、高考作文的标题价值

我们知道,高考作文基本上是沿着“自拟标题”的主流方向发展的,“拟题”事实上成了所有考生不得不直接面对的第一道“写作难关”。而从评卷者的角度来看,一篇高考作文,进入视野的第一个信息,往往就是标题。因此,从阅读的角度来说,标题在起始上影响甚至左右着评卷者的阅读认知,是高考作文得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所谓“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即是这个道理。一位新闻理论工作者说得好:“标题可以说是一瞥的艺术……它的难处之一就在于标题要在读者的一瞥中紧紧抓住他,并对他阅读的过程发挥自己的影响。”[2]高考作文应作如是观。因此,研究高考作文的标题制作问题,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然而,当前的高考作文标题研究,多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探讨标题的文采,这种将标题问题等同于语言问题的研究思路,实际上严重消解了“标题”在高考中的特殊存在本质,反映了其在意识上并没有真正重视标题的问题。我们知道,语言表达是一种时间制约下的线性结果,但也不仅如此,它还是空间制约下的一种卷面结果,时间制约对于文章的篇章结构和语言生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空间制约对于文章的标题制作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再加上考场作文的特殊性,如果我们未能从“卷面空间”和“评卷者反应”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标题的地位和价值,那么就不能真正做好标题的拟制工作。

具体来说,高考作文标题一般有三种价值呈现。一种是作为文章组成部分和符合写作规定的存在价值,笔者称其为“保值呈现”;在保值呈现的基础上,一种是表露偏离题意的审丑价值,笔者称其为“负值呈现”,另一种是展现考生才情的审美价值,笔者称其为“增值呈现”。

标题作为一种彰显作文信息的重要载体,大多数考生追求的价值呈现是保值呈现,即仅仅满足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以免因为标题的缺失而影响作文的整体评分;为了有效规避负值呈现的风险,笔者曾提出一种“无中心的文采标题”应对策略;但对于“如何拟出好的高考作文标题”,笔者同时指出“好的标题对于高考作文来说,确实是一个有利的加分项……对题意理解有足够的自信则另当别论”。这就是说,对于高考作文的“拟题”而言,标题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存在价值”,还具有特别意义上的“审美价值”,即我们还应当积极追求标题的增值呈现,让标题为作文的得分,提供强有力的评分理由。事实上,精彩的标题,以其显豁的“地理位置”,往往能够迅速冲击评卷者的眼球,并有效“俘获”评卷者的心灵。然而,翻一翻优秀考场作文选集,我们往往有一种感觉,“拙劣的标题都是相似的,精彩的标题各有各的不同”,那些颖异巧妙的标题,千变万化灵性十足,几乎难以模仿更别说超越了。但是,精彩颖异的标题如果不能变成一种可操作的拟题技术,那么拟题终究只能成为少数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个人才华显现,而无法成为大多数人“臻于妙境”的实践结果。因此,如何从技术层面深入探究和提炼出切实可行的拟题操作方案,也就成了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课题。

三、高考作文的标题技术

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存性写作活动,高考作文如何拟出精彩的标题?这是作文备考中常常谈及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能有效破解的原因,就在于使用了不当的提问方式,其实,这个问题的正确设问应该是这样的:评卷者普遍认为怎样的标题才是精彩的?只有从评卷者的阅读心理出发,我们才能真正找到标题的攻克方向。

据笔者所知,深圳市高中语文教研员葛福安老师曾在多种场合,宣讲过一种高考作文“1+1”拟题法。这种拟题方法由于具有鲜明的考场立场和强烈的评卷者意识,因而蕴涵极强的实战指导功能。只可惜,这一拟题法因为只是在例证上作出了相关阐释,因而带有很浓的“意会”色彩,对于如何有效拟出“1+1”式的标题,依然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撑,这极大地制约了这一方法的普遍推广。受此启发,笔者以“稳中求巧”为拟题的效价指标,研发出“A+B”高考作文标题技术,即作文标题是由“A+B”组成的,意在从操作层面,破解高考作文的拟题“秘钥”。

(一)“A”:高考作文标题的稳技术

由于标题的特殊空间位置,标题几乎成了考生交给评卷者的“第一份见面礼”。在大规模同题作文的高考背景下,一个标题能让评卷者视为“精彩”,必有其特殊的魅力所在。根据笔者的研究,评卷者眼里的“好标题”,首先是切合文题的,即我们所说的“标题出于文题”,这是评卷者的特殊身份和特别要求所给予的第一个“阅读期待”。事实上,“切合文题”可以说是标题拟定的一条底线,再出彩的标题,如果脱离“文题”,也终将因越过底线而铩羽考场。由此,我们可以给标题的拟定设置出第一条追求目标,即“稳”。

文章标题应当和文章中心,亦即作文题目中主要含意有密切关系,这是一种基于读者心理的一种普遍要求。对此,当代写作学者马正平教授有过深刻的阐述:“无论什么文章标题,它和文章的立意、主题始终具有某种联系,这是人们对文章标题的一种理想,一种期待。”[3]在“A+B”高考作文标题技术中,A主要解决“稳”的问题。A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作文题目材料中的关键词,其具体表现可以为话题词、中心词、核心词、反复词、强调词、概括词、殿后词或主题词等具有题旨指向意义的关键内容。从这个界定来看,与作文的“立意”不同,“关键词”的呈现方式是多样化的,因而就一般意义而言,寻找和确定关键词并不是一件难事。

比如2019年全国Ⅰ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作文题,无论是从话题、中心、还是从反复出现的次数来看,“劳动”都是当之无愧的关键词,因此,如果运用“A+B”高考作文标题技术,A就是“劳动”。因此,无论标题如何拟制,最稳妥的策略,是将“劳动”一词植入标题之中,因为,从评卷者的反应来看,这是标明文章内容与作文题目有密切关系的最佳选择,这就有力保障了作文求稳需要。

当然,作为关键词,“劳动”还可以近义词或形象说法来替换,但前提是,替换的内容必须是与关键词具有显性的关联性,而不能以隐性或游离的方式来替换,比如如果拟出的标题是《青春的味道应该是咸的——复兴中学“五一劳动节”主题演讲》,主标题即用“咸的”来替换关键词“劳动”,这属于显性替换,不仅不会削弱关键词的题旨功能,而且还会因形象化而富有艺术魅力,这就是好的替换。

(二)“B”:高考作文标题的巧技术

很多人以为,好的标题要追求“语言美”,这确实是一种不错的看法,但其实并没有触及标题美学的关键。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标题并不负有“语言美”的重任(这一重任更多地落实在行文之中),在标明文章内容的实用功能基础上,标题的美学追求其实在于“巧”。

标题要新颖别致,要有创意,不拘一格。《文心雕龙·隐秀》提出“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这就是说,写文章要追求“隐”和“秀”,“隐”是指一句话有多重意思,“秀”是指卓绝的巧妙。查阅辞典,我们知道,“巧”的本义是“技巧;技艺”,由此引申出“高明、精妙、美好”等义项,来表示人的灵巧、机巧和事物工艺的高超、高明,以及人和事物美好、精致和新奇等。

有学者指出,“‘巧是事物经过人为加工之后呈现出来的美好状态。先秦人们在使用‘巧时侧重它的经过人为的含义,进而得出,‘巧笑是经过人为修饰后的笑。再由相关文献记载得出——‘巧笑就是觸齿笑,是人为的结果,通过敲牙或拔牙获得。”[4]因此可以说,自古以来,“巧”就成了我们的一种审美取向,是人工美的一种极致展现。

作为文章的标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其标明内容的实用价值,还希望苦心经营拟制出巧妙的作品。高考作文的标题,如果在“稳”的基础上,还能呈现出“巧”的美学效果,则一定可以为作文增添一道独特的光彩。

在“A+B”高考作文标题中,B是指除A外的部分或所有内容。作为“关键词”,“A”是一种常量;作为求巧元素,“B”是一种因A而生的变量。作为一种审美追求,“巧”的本質是“创造关系”,“A+B”标题技术,恰好形成了一种关系模式,这就为“稳中求巧”的拟题追求,奠定了基础。求巧的路径有很多,我们日常语言中所谓的“巧遇、巧借、巧设、巧解、巧对、巧答、巧问、凑巧、恰巧、巧合、碰巧、赶巧”等词语,已经暗含了“巧”的诸多生成路径。我们的作文拟题,就可以从中研发出许多求巧技术来。比如“巧借技术”指的是通过借助已有的某种语言素材而获得一种巧妙效果的标题技术。《经济日报》曾有个新闻标题叫《大珠小珠落玉盘——访中国女排队员郑美珠、侯玉珠》,正题巧借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的句子,同时“大珠小珠”暗指郑美珠和侯玉珠了,而“玉盘”,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排球赛场”,她们的手起球落,分明是演奏着一支时代拼搏自强的乐曲。这则标题借用巧妙,令人拍案叫绝。2001年高考作文是“诚信”话题,一篇满分作文的标题是《生命“诚”可贵》,这则标题借用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同时将“诚”字用双引号加以突出,紧扣了作文话题,别出心裁,真是巧妙绝伦。但就这一个稳中求巧的标题,足以给文章增色不少。2016年全国Ⅱ卷“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作文题,一篇题为《“量小”非君子 “无读”不丈夫》的高分作文,其标题巧借俗谚,令人击节赞赏。2019年全国Ⅰ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作文题,一篇满分作文的标题是《诵劳动之诗,歌奋斗之章》,显然也是巧借了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贴切而富有文采;而全国Ⅱ卷中,有位考生则以《青年兴则国兴 青年强则国强》为标题,巧借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里的句子,同样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三)“+”:高考作文标题的关系建构

“A+B”高考作文标题技术,除了“A、B”有具体的拟题价值取向,“+”这个符号也很关键。我们知道,这种拟题技术本质上是在“稳”与“巧”的追求过程中建构了一种关系,这里的“+”代表着某种组合关系的建立。因此,深入洞悉“A”与“B”之间的关系,是拟题得以灵活变通的关键所在。

虽然“A”与“B”代表的是拟题所追求的效果,但承载它们的依然是语言材料。据此,借助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语法知识,我们很容易确立“A”与“B”的关系。其中,最为常见的主要有四种关系,即主谓关系、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和支配关系,由此我们将标题划分为四类,即:主谓式标题、并列式标题、偏正式标题和支配式标题。以2019年全国Ⅰ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作文题为例,以“劳动”为A,以其他延伸内容为B,可以建构出不同关系的标题,主谓关系的标题如《青春的味道應该是咸的》《劳动是最美的风景》《劳动者是最可爱的人》等,并列关系的标题图《人无劳不立 国无劳不兴》《劳动复兴 复兴劳动》《袖手旁观与撸起袖子》等,偏正关系的标题如《一颗名叫劳动的种子》《最是那一低头的劳动》《在劳动中大写的人》等,支配关系如《善于发现劳动中的美好》《怒放最美青春》《写在劳动的边上》等。

传统的文章学一向注重立意问题,但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时代,标题的存在价值被重新确立起来,尤其是在大规模的高考作文当中,标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2012年10月,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河南《大河报》报道的标题,一时轰动全国,成为最经典的新闻标题之一,该标题是《莫言空前莫言绝后》。这个标题最精彩之处就在于对“莫言”作了巧妙解读,前面的“莫言”指莫言本人,意思为“莫言获奖是我国空前之举”;后面的是日常用语,意思为“不要说这次获奖绝后的,将来还会出现”。作为同样蕴涵生存竞争意味的高考作文,如果能受此启发,在“求巧”上予以有所突破,作文标题则可以快捷地为文章增加魅力。

参考文献:

[1]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

[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学论集》编辑组编.新闻学论集(第5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46.

[3]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侯文学,金红艳.《诗经》中的女性美略窥——释“螓首”“巧笑”[J].长春大学学报,2001(06).

猜你喜欢

评卷拟题高考作文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扮靓作文之“眼”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擦亮文章的“眼睛”
擦亮文章的“眼睛”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网上评卷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方法种种巧拟题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高考评卷岂能草菅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