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牡丹亭》看汤显祖对文言小说的阅读

2021-09-26纵哲明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汤显祖牡丹亭

摘 要: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创作与文言小说作品十分密切。在阅读史视野下,汤显祖对文言小说的阅读范围十分广泛。汤显祖对这类阅读材料的阐释和态度,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通过仔细梳理《牡丹亭》的具体文本,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汤显祖文言小说阅读行为及阅读效果的认识。

关键词:汤显祖 阅读史 文言小说 《牡丹亭》

明代中期以后,小说的创作与阅读开始逐渐兴盛起来。文学家汤显祖生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卒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其一生求学、为官、创作的阶段恰与明中叶以后小说勃兴的时期相重叠。在梳理《牡丹亭》的文本时,我们注意到他对前代文言小说的内容十分熟稔,运用之妙,存于一心。阅读史理论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视角,注重考察真实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阅读对象和阅读经验。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来探究汤显祖的文言小说阅读情况。

一、汤显祖的具体阅读对象

在阅读史框架下,想要考察个体的阅读对象,最权威的办法是找到其本人的阅读清单或读书日记。可惜的是,汤显祖这方面的资料存世较为稀少。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可以从汤显祖本人的记述,相关书籍的版本刊刻情况,以及《牡丹亭》的文本出发,探究汤显祖最有可能阅读过的文言小说书籍。在各类文言小说作品中,我们发现,汤显祖对《世说新语》和《虞初志》有较多的阅读痕迹,现探究如下。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的志人小说。明代初年,由于政策限制和刻本稀少,士人对《世说新语》的阅读陷入低迷。嘉靖年间,袁褧嘉趣堂《世说新语》刻本的出现,让这部作品重回人们的视野。袁褧之后,书肆出现了大量《世说新语》的刻本,使汤显祖具备了阅读此书的物质条件。

从徐朔方先生对《牡丹亭》的注释来看,全剧与《世说新语》相关的地方就有十一处,而十一处里,出自“言语”门的就有五处,接近半数之多。这说明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时,已经能够较为自如地运用相关内容了。在《点校虞初志序》一文中,汤显祖将《虞初志》与《世说新语》做了一个比较,言其“简澹不如《世说》”a,可见这部杰出的志人小说并未脱离他的视线。此外,徐朔方先生在将《寄袁石浦太史》一信收入《汤显祖全集》时,还附上了对方的信笺。袁宗道在信中说:“以弟观足下,如《世说》所列文学、豪爽、言语盖总具之,所取亦已太过。宦路深沉,自不必论;不然是世间真有扬州鹤也。”b朋友之间的尺牍通信以沟通感情、交流识见为主,驰骋才情、炫耀学识往往并不是特别重要。袁宗道的这封信显示,《世说新语》中的内容属于他们知识储备里的共通部分,或者至少说明二人对该书内容并不隔膜。由此可见,汤显祖本人当是阅读过《世说新语》一书的。

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唐代传奇体小说是一个重要节点。然而,唐传奇小说在明代的传播、接受却并不十分顺利。明代初年,统治阶层对小说实行了较为严格的禁毁政策。此举不仅导致了小说选本刊刻较少的局面,还阻碍了人们对传奇小说的阅读。直到明代嘉靖年间以后,以上情况才有所改观。这一阶段,书肆中出现了新编选的《虞初志》和《艳异编》等书。有明一代小说编选刊刻之风由此盛行,汤显祖亦深受此影响。

《艳异编》一书,据传为王世贞所作,且汤显祖曾为之作序,但对这篇《艳异编序》,历来存在争议。1982年出版的《汤显祖诗文集》中,徐朔方先生曾有一笺注云:“录自玉茗堂摘评《王弇州先生艳异编》卷首。戊午,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显祖卒后第三年。如非刊误,叙当伪托。”c可是,在1999年出版的《汤显祖全集》中,徐朔方先生删去了这篇文章。考虑到明代書坊中广泛存在的作伪现象,我们对汤显祖是否接触过《艳异编》持谨慎态度。

我们再来看看《虞初志》一书。“虞初”本是西汉武帝时一位黄车使者的名字,张衡曾提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d。到了明清时期,“虞初”几乎变成了小说的代名词,《虞初志》便是一系列“虞初”小说的拓荒之作。《牡丹亭》全剧有多个地方出现了《虞初志》所载的故事元素,如在第八出提到的阳羡书生,第十出提到的南柯一梦,第二十三出提到的“瑞香风赶不上非烟在”e,而贯穿全剧的还魂情节,也带有《虞初志·离魂记》里的离魂元素。更为重要的是,汤显祖本人曾为《虞初志》作序,评价此书是“读之使人心开神释,骨飞眉舞”f。除此之外,汤显祖还仿照着《虞初志》编辑了《续虞初志》,并留下了数十则评语。由此可见,就汤显祖个人的阅读行为来看,《虞初志》很可能曾是他本人的案头读物。

二、汤显祖对阅读材料的阐释与态度

明朝开国之初,人们对文言小说作品价值的认识是不够充分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与强主秉政,极力推崇理学,裁汰异说有关,一方面与士人阶层站在正统经史之学的立场上,视文言小说作品为毁誉失真、怪力乱神之语有关。随着阳明心学和李贽学术思想的广泛传播,明代士人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他们开始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并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文学主张。深受泰州学派影响的汤显祖,对于自己所阅读的文言小说也有属于自己的判断。

首先,汤显祖主张正视文言小说作品的存在,突破了以往轻视小说观念的不合理之处。在《点校虞初志序》中,汤显祖先后以“神丘火穴”“飞墓秀萼”“飞鹰立鹘”三种事物做比,指出“稗官小说,奚害于经传子史?游戏墨花,又奚害于涵养性情耶”g。在为《续虞初志》里的《杜牧传》评点时,汤显祖直言“读杜集者不可不先读此传”h,把小说文字视作人们阅读别集前所应做的必要准备工作。

其次,汤显祖认为小说作品应当富有奇思妙想。在《牡丹亭》中,汤显祖喜爱用饱含奇趣的笔触来表达自己的至情理想。他常常运用虚实相映的手法,力图打破真幻之隔,使作品达到“翻空转换极矣”i的效果。汤显祖在谈到自己与《虞初志》的直接关联时,就说道:“余暇日特为点校之,以借世之奇隽沉丽者。”! 0通过梳理他的相关论述,笔者以为汤显祖这一方面的主张,大致有两个层次。一是小说构思要奇,创作应具灵气。此观点可以说是他一生文艺观念的体现。如汤显祖在为同乡所编的《合奇》作序时便说道:“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 1在《序丘毛伯稿》一文里,他同样指出:“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下上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则可以无所不如。”! 2在评点《续虞初志》时,他认为里边的《松滋县士人传》是“弥天造谎,死中求活”! 3。寥寥数语便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篇作品的奇。富有悬念的情节有助于使文本跳出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给读者带来更深的阅读印记。二是小说的奇趣可“拓人胸臆,起人精神”! 4。汤显祖的看法在《续虞初志》中有充分表现。在《崔汾传》这里,汤显祖做出了“咄咄怪事,使人读之闷叹”! 5的评点,而对《虞初志·高力士外传》一篇,他留下了“读之有无限悽愤”! 6的真切感受,心底波澜直接体现于笔端。

再次,汤显祖虽然重视小说作品中的奇思妙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轻视文言小说作品的内涵。在他看来,寄之以讽喻、寄之以爱憎、寄之以规劝的审美要素对小说而言同样意义非凡。通过感知其阅读文言小说后的评点文字,我们可以注意到这种思想倾向。如他在评点名篇《柳毅传》时特别提到“风华悲壮,此传两有之”! 7,可见汤显祖更看重的是文字所呈现出的独特美感,而不是怪诞奇异的情节。在《紫花梨传》的评点里,汤显祖特别强调:“抚事伤情,杂记中惟此为本色。何必搜冥斗艳,始足脍炙人口。”! 8因此,一个可以吸引他的文言小说作品,仅仅娱乐性强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应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世间悲欢,兼具其他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阅读效果的集中呈现与《牡丹亭》的创作

阅读史理论认为“读者接受训练,采用特定的阅读策略,会否定、认可或者改变他读到的东西”! 9。一般说来,作家的阅读效果往往集中呈现在其创作完成的作品中。通过分析《牡丹亭》的文本,我们可以发现,汤显祖对前代文言小说的阅读效果,主要体现在其对离魂题材的灵活运用以及其对博物素材的有效吸收上。

类似于杜丽娘离魂的故事在文言小说作品里,曾屡屡出现。这些文字虽然简略,却留下了相应的故事模式。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里表示,他的戏曲创作来源既有人们所传说的杜太守事,也有李仲文、冯孝将儿女事。相关的离魂题材故事通常有一个大致的叙事结构,即男女主人公在梦中结缘,其爱情跨越了俗世人间的边界。至于两人是否能够过上幸福生活,则取决于女方还魂能不能成功。《牡丹亭》对故事的演绎基本继承了上述结构。然而,读者的个体差异和环境差异,使得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解读各不相同。通观《牡丹亭》全剧,我们注意到,汤显祖对他所熟知的离魂故事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态度,即在保留基本样式的前提下,对其加以充实、改造。

首先,这表现在汤显祖对情节内容的丰富上。原有离魂故事普遍只存在一个较简单的主人公复生与否的主线,而汤显祖则在《牡丹亭》里添加了一条杜宝抗金平寇的副线。这不仅为杜丽娘的离魂故事赋予了更加立体的时代背景,而且也使杜宝的形象更加复杂。同时,在人物设置方面,以往的离魂故事通常只围绕着男女主人公展开。汤显祖改变了这一点。他在戏里增添了春香、陈最良、石道姑等人物的形象。春香作为杜丽娘的侍女同她朝夕相伴,同时也是引导她去游园的关键人物。陈最良和石道姑在剧中常常同时出现。他们的插科打诨给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幽默色彩,在杜丽娘还阳后还对剧情起着一正一反的推动作用。此外,原有的创作者在记述离魂故事时,或出于猎奇,或出于对闲适生活的调剂,极少将儒家经典注入此类作品中。汤显祖则不然,他在《牡丹亭》中反复引入《诗经》的元素,甚至以戏谑口吻解释里面的篇章,充分彰显了其文人作传奇的本色。

汤显祖对文言小说的阅读和接受,不仅仅局限在题材一隅。对于前代小说作品里的博物素材,汤显祖也是认真吸收,并能够做到巧妙运用。正像阅读史理论指出的那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主动的。读者的阅读行为和文本都是文学价值的来源。作为一部有着卓越艺术成就的作品,《牡丹亭》对博物素材的运用并不比其他小说类作品逊色。相关内容广泛来自于《博物志》《太平广记》《荆楚岁时记》等书。汤显祖对既往博物素材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物象种类的列举。在《牡丹亭》第二十一出《谒遇》里,钦差识宝使苗舜宾于香山多宝寺祭宝,命外番献宝。柳梦梅为获取应试资助,也来到此处。通过“驻云飞”一曲,汤显祖生动描绘了五光十色的外邦珠宝,而在第二十三出《冥判》中,汤显祖借花神之口,连续列举出了三十八个种类的花,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姹紫嫣红的百花图。这样对物象下足力气的铺陈,显然是当时知识界博物思潮盛行的一种反映。剧中对宝物的描绘,出典遍及了《仇池笔记》《事物绀珠》《博物志》等与文言小说相关的书籍。

二是名物的辨析。明代文言小说读物的大量刊刻,重建了士人的知识分类和结构,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了其对广见闻、资考证的浓厚兴趣。同样是《牡丹亭》第二十三出《冥判》,汤显祖以大段唱词,对笔做了一番细致形象的描摹。从笔管、笔毫、笔头开始,一直延伸到文会书斋、摩空作赋等使用环节,涵盖了名物独有的形状、特性和相关用途。可见,汤显祖对前代小说书籍里的博物素材,不仅在具体典故上有所继承,而且在使用时也有所辨析。

三是风俗的再现。《牡丹亭》第八出《劝农》对民间风俗的摹写最为集中,堪称是全剧反映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一大亮点。时值早春,南安太守杜宝下乡劝课农桑,在官亭和百姓父老们其乐融融。物候秾华,乡清民乐,春风满马,好不热闹!这出戏再现了社情民俗,依托于《世说新语》《虞初志》里的素材,把沉浸于闺中幽情雅致的观众拉回到鲜活的现实中,颇具欧阳修与滁人同游宴饮的韵致,兼顾了舞台演出的需要。正因如此,《劝农》在入清后几乎成为宫廷节目单上的必演剧目。

四、结语

在对前代文言小说的阅读和吸收上,汤显祖进一步丰富了《牡丹亭》的文本。卡尔巴斯说:“经典生成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它需要世世代代持续不断的社会确认。”对汤显祖而言,前代文言小说书籍是经典。他通过创造性地阅读和阐释,使得《牡丹亭》这一不朽之作得以生成。对于我们而言,《牡丹亭》也是一部润人心、启新知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联系着过去,也映照着今天和未来。

abfghjklmno! 8〔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2页,第1361页,第1652页,第1652页,第1653页,第1652页,第1138页,第1140页,第1654頁,第1653页,第1654页,第16页。

c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504页。

d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5页。

e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 杨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36页。

ipq毛效同编:《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55页,第29页,第28页。

s 戴联斌:《从书籍史到阅读史:阅读史研究理论与方法》,新星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

参考文献:

[1] 汤显祖著,徐朔方 杨笑梅校注.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 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 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 〔明〕汤显祖著,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6] 邹自振.“四梦”与小说之关系——兼论汤显祖的小说观[J].明清小说研究,2004(2).

[7]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8] 戴联斌.从书籍史到阅读史:阅读史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

[9] 王龙.阅读史导论[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10] 叶晔.《牡丹亭》集句与汤显祖的唐诗阅读——基于文本文献的阅读史研究[J].文艺评论,2019(4).

作 者: 纵哲明,安徽大学文学院2019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汤显祖牡丹亭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的图像学研究
《牡丹亭》人文主义精神浅析
抚州市积极推进汤显祖名篇进教材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汤显祖为戏成痴
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纪念
汤显祖为戏成痴
小杜丽娘亮相浙江遂昌汤显祖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