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祝福壶”漫谈宜兴紫砂文化*
2021-09-26桑黎兵
桑黎兵
(饮露山房紫砂陶瓷有限公司 江苏 宜兴 214221)
前言
紫砂壶到底有什么魔力,让无数壶友和艺术爱好者钟情于它,要知道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物美价廉的塑料杯、玻璃杯、陶瓷杯种类很多,和紫砂壶相比,他们的价格便宜、携带方便、大众又亲民,但是紫砂壶仍然艳压这些茶具,很多壶友甚至愿意为其一掷千金。紫砂壶不仅受到内在的冲击,还受到了西方快餐文化的冲击,在立顿、星巴克、肯德基等快餐文化进入中国后,受到大批年轻人的喜爱,相较紫砂壶的沉稳与慢性子,他们似乎更喜欢星巴克等带来的西式体验场景。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在年轻人中间,紫砂壶的实用价值很难体现,更何况它的收藏、观赏等溢出的价值体现了。
另外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随着工作、学习、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地人倾向于随意的、简单的生活,而品茶虽然也是随意的,但只有庄重地对待才能体现茶道的意境,明显两种生活方式背道而驰。那么,紫砂壶是如何做到在这重重困难中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的?其实只需要一句话概括:紫砂壶背负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让我们筋骨和基因中的文化因子得到彰显。
一把紫砂壶,其实集齐了功能、造型、装饰、文化等大成方能成为艺术品。其材料自是不需多提,紫砂泥的优秀性能是经过多方面考究已经为大家所承认的,造型更是包罗万象,具有很大的创作前景和空间,而装饰和文化都是依附于造型而显露出来的,可以说彼此之间相辅相成,是互相成就的。也正是如此,紫砂壶可以抵挡住星巴克、立顿、麦当劳等饮食文化的冲击,并凭借着材质和工艺,成为新时代的茶具之首。
紫砂壶衍生出的紫砂文化则更为细致和内敛,在造型、装饰、制作工艺等的引领下,紫砂壶艺术没有一颗砂粒不遵循于自然法则,不是顺从于人们内心的情感与渴望。在理与法之间,在感性和理性之间,紫砂壶文化融入了生活的烟火气息,沾染了人间的因果循环,从而有了悲欢离合。只要太阳每天升起,生活就是崭新的,茶壶也是如此,在饮茶赏壶的时间消逝中,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真谛。艺术随着时间日益精进,循着背后的文化沉淀,思想积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并如出生之太阳,热烈明媚、照耀你我。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一把壶在60后、70后、80后、90后乃至以后的10后、20后心中,都是有着差别的。它蕴含的真、善、美会一直被关注,并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
1 “祝福壶”的介绍
下面介绍一款工艺与造型,文化与情感相互交融的紫砂壶——“祝福壶”。壶如其名,作者将“竹”的形象通过紫砂泥进行仿生塑造,使得作品有着优美的造型、一流的工艺、绝佳的寓意。
在老一辈的心目中,紫砂泥姣姣如明玉,光润可人,他们更看中紫砂泥的性能与实用性。以“祝福壶”为例,它是以紫泥制作而成的,因此色泽上偏暗紫色,基调沉郁。紫泥是宜兴紫砂泥中开发最早、使用最广的泥料,它也最能体现宜兴紫砂古朴典雅的特征,尽显紫砂风韵。虽然现代科技发展,又陆续挖掘出了一些珍惜的泥料,包括调配泥等,例如石黄泥、龙血砂、枣红泥等,但是以紫泥制成的壶始终是老一辈的最爱,正如这把“祝福壶”,质朴而粗犷,金砂隐含在壶表中,经过茶水泡养后,更是温润如玉。
图1 祝福壶
中年人经历了生活的起伏,心境上早已摆脱了少年的跳脱和不定性,这时的他们喜欢朴实简单的生活,而紫砂壶的造型最为符合他们的心境与需要。“祝福壶”是一款以竹为主题的花塑器,其造型与其他“竹”主题壶不同,整个壶身以一个不完整的圆为形,呈半月之姿,象征着人生的诸多不美满,这样的设计显得别具一格。壶嘴为暗接短流,一弯流竹节造型,出水迅猛而流畅,一枝小的分支从壶嘴根部胥出,几片竹叶飘逸修长;壶把暗接上翘,竹节纤瘦遒劲,自然而不做作;盖口精致,与壶身融为一体,略鼓的盖面上以一段竖放的竹节段为壶钮,挺拔有力,两面拿捏称手,壶盖的花纹装饰同样精美无双,秀美绝伦。且壶身上以泥绘的工艺装饰了一只蝙蝠,有“福临门”之意,且竹与蝠,即是“祝福”之意。这样一把有型有寓意的紫砂壶,实在是精妙难得,无论生活有多少烦恼和困苦,以此壶泡上一杯清茶可以廖慰平生。
青年们则钟情于紫砂壶的内涵语言,一如“祝福壶”中的祝福之意。同窗多年一朝分别,前途渺茫,再聚不知何日,这时我们送上真挚的祝福:盼君前程似锦,祝君一帆风顺;相恋之人分别,曾经深深爱过,如今成为陌路,虽有不如意,但是开心的点滴都牢记心中,温暖往后的岁月,今生做不成爱人,只能送上深深的祝福,从此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少年长成,羽翼丰满,背上行囊,远离父母,也许是外出求学,也许是为自己挣一份未卜的前程,年迈的父母即使再不舍得,还是要放开双手,让孩子独自搏击长空,只能在心底默默祝福:四季平安,心想事成……祝福的方式千万种,我们正是在祝福中成长,在爱中长大,这一份深刻的感情都浓缩在一把小小的壶中,让人难以忘怀。
2 结语
紫砂壶的泥,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千锤百炼和漫长时间的沉淀下得到了升华,紫砂壶的韵,传统文化的涵在5000多年的文化浇灌中得到传承与发展。我们手中的这把紫砂壶,重量不足一斤,容量不过几百毫升,但是它以一种开放、融合的姿态,将中国文化之“精”、“道”都包容其中,并显示出文化之广大与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