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小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并肠套叠1例
2021-09-26刘运炜余永春胡明斌王语柔余洪远陈少卿
刘运炜,余永春,胡明斌,王语柔,余洪远,陈少卿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南昌330006)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病因不明,发病部位不同,临床症状各异。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受累部位多见于肺部和软组织,但发生于小肠却少见。笔者收治1例成人回肠IMT,结合病例资料及相关文献报告如下,以提高对该病诊疗及预后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4岁,因“腹痛、恶心、呕吐半月,加重1 d”于2019年6月16日由上饶市人民医院急诊转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6年前有阑尾切除手术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腹部平坦,右下腹见阑尾切除手术瘢痕,腹软,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余腹无明显压痛,肠鸣音3 次·min-1,未闻及高调肠鸣音及气过水声。2019年6月16日上饶市人民医院腹部CT提示空肠远端至回盲部肠套叠。本院腹部CT示,部分小肠肠管明显扩张,积气积液,可见液气平,梗阻平面位于回盲部,回盲部管壁增厚,可见部分回肠及肠系膜嵌入结肠,增强扫描肠管较明显强化,周围见少许渗出液,余肝胆胰脾泌尿系未见异常,盆腔内见少许积液。完善相关检查后,于2019年6月19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肠套叠复位及小肠部分切除术,术中见回肠距回盲部约20 cm处有一5 cm×3 cm的肿瘤,并套叠入升结肠,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理:肠管1段,长12.5 cm,周径6 cm,距一切端2 cm处见一向腔内隆起型肿块,大小10 cm×5 cm×4 cm,切面灰红灰白质中,其余黏膜未见特殊,见极少系膜组织,经仔细查找,触及可疑淋巴结2枚,大小均为0.1 cm×0.1 cm×0.1 cm;另送近切缘:环管状组织,大小3.5 cm×2.5 cm×0.5 cm。镜下示:黏膜部分缺失,代之以坏死,黏膜下至浆膜外大量梭形细胞及小血管增生,间质水肿,散在多量炎细胞(图1A)。免疫组织化学示:ALK(p80)(-);SMA(部分+,(图1B));Desmin(-);actin(部分+,图1C);Beta-catenin(-);CK(-);EMA(-);Vimentin(3+,图1D);Ki-67(炎细胞为主,(图1E));CD34(部分+);S-100(-);CD117(-);DOG-1(-);CD31(血管+)。术后病理诊断:(小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两切端,另送近切缘:未见病变累及。
A:小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HE×400;B:SMA呈阳性表达×400;C:actin呈阳性表达×400。
D:Vimentin呈阳性表达×400;E:Ki-67以炎细胞为主×200。
2 讨论
IMT是一种炎症为背景的以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主的间叶组织肿瘤。2013年WHO[1]将IMT归为软组织肿瘤中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中间型(偶见转移)类,主要由梭形肌纤维母细胞组成,伴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具有低度转移风险,曾被命名为浆细胞肉芽肿、炎性假瘤、黏液样错构瘤、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性增生症等。IMT多发生于少年儿童,女性稍多。IMT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肺,其次为肠系膜、网膜或腹膜后,也见于头颈、四肢、淋巴结、甲状腺、心脏、中枢神经系统、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皮肤等部位,小肠IMT少见,成人小肠IMT则更为罕见。IMT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手术、创伤、病原体感染、异常修复、异物刺激、放化疗、自身免疫性反应等有关[2-4],ALK的表达及基因重排在IMT的发生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特征性遗传学改变为存在RANBP2-ALK融合基因[5-7]。本例患者既往有阑尾切除手术史,可能是手术创伤引发了这一过程。
胃肠道IMT起病隐匿,晚期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和腹痛。小肠IMT常见症状为腹痛、腹胀,多合并肠梗阻,有并发肠套叠或急腹症的报道,本例患者以腹痛就诊,合并肠梗阻及回盲部肠套叠。IMT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确诊借助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光镜下病理类型可分为三型:黏液血管型、梭形细胞密集型和纤维瘢痕型,免疫组织化学表现为vimentin、SMA阳性,ALK、HHF-35、desmin、CK部分阳性[8]。小肠IMT需与具有类似临床表现的急腹症相鉴别,如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以及Meckel憩室炎等。
外科手术完整切除是治疗IMT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8],大多数胃肠道IMT通过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预后[9-10]。目前给予顺铂、阿霉素和甲氨蝶呤等化疗及放疗已被尝试作为术后辅助手段,但其疗效有待证实,有部分报道认为非甾体抗炎药、类固醇激素等有一定的疗效[11-12],但这种药物治疗的益处仍存在争议。
IMT中是否存在ALK过表达具有指导预后的意义,CHAN等[13]证实ALK阳性肿瘤无复发或远处转移,预后良好。国内有学者[14]对11例成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LK阳性率为82%,ALK基因重排阳性率为86%,7例ALK阳性患者接受了ALK抑制剂克唑替尼治疗,缓解率为8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0.8个月,表明克唑替尼治疗ALK阳性成人晚期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国内有研究[15]首次报道2例经铂类联合培美曲塞成功治疗肺IMT的案例,表明铂类联合培美曲塞可能是治疗IMT的有效方法。对于胃肠道IMT复发再次手术仍是首选。本病例采用小肠肿瘤完整切除,考虑其为间叶组织来源的软组织肿瘤,术后接受洛铂联合培美曲塞方案辅助化疗,21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随访1年未见复发及转移。IMT预后因素不稳定,复发率约25%,少数可发生转移(<5%)[16]。鉴于既往有IMT转移、复发的报道,因此有必要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