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忠强:第五代“兔儿爷”传承人

2021-09-26白英

青春期健康 2021年18期
关键词:北京传统

文/白英

在老北京习俗里,中秋要吃月饼,还要拜兔儿爷。如今的北京,哪里还能找到正宗的兔儿爷?前门大栅栏附近杨梅竹斜街,有一间隐藏在胡同深处的“老北京兔儿爷”店,这里的兔儿爷及制作兔儿爷手艺人还保持着过去的味道。小店的主人,便是“兔儿爷张”的第五代传人张忠强。(图1)

图1 北京兔儿爷手艺人张忠强

胡同深处的“兔儿爷”店

杨梅竹斜街虽然就在前门附近,但是跟前门宛若两个世界。它脱离了杂乱与喧嚣,充满了安静与文化气息。光听这胡同的名字,就透着一股诗意。清末民初,这条街曾是著名书局的汇聚地。如今,经过改造,既有原住民,又有售卖各色京味文化物品的精致店铺,“老北京兔儿爷”这个门脸儿很小的店铺就夹杂在其间。

推门而入,两边红砖垒砌的台子上,摆满了各种造型和颜色的兔儿爷,大大小小,琳琅满目,让人有种穿越回过去的感觉。店主人张忠强刚刚参加完一项在老舍茶馆举行的重要外事活动回来,外宾很喜欢纯正的京味文化,兔儿爷等老北京手工艺尤其受欢迎。张忠强老师笑眯眯的,非常的儒雅温润,不时有来店里的客人询问兔儿爷的来历、制作方法等问题,他都不厌其烦地讲解着。兔儿爷,正式名称叫“北京泥彩塑”,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兔儿爷的来历及传承都承载着满满的京味文化和老北京的生活气息。”说起兔儿爷,张忠强老师明显话多起来,“年轻人可能会觉得陌生,但对于老一辈来说,却是童年最特殊的记忆。”实际上几百年来,兔儿爷在北京一直是一种特殊的爱物,它不仅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也是一位受人膜拜的神灵。现如今,兔儿爷作为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北京的形象大使、北京的吉祥物,同时也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对外交流文化礼品。

“兔儿爷”来头可不小

“这兔儿爷,来头可不小!”古时候,老北京城里发生了一场瘟疫,京城的老百姓死难无数,嫦娥在月宫里看到此情景,就派月宫中捣药的玉兔下界去为百姓们治病。得了嫦娥的令旗,玉兔变成一个白衣郎中,怀抱着玉杵和药臼来到了人间,很快消除了京城内外的瘟疫。北京城的老百姓感激玉兔的恩德,便请能工巧匠用泥塑彩绘做成玉兔的样子供奉在堂前,尊称为:兔儿爷。逢年过节,特别是中秋佳节,都要供奉祭拜,慢慢地兔儿爷在老百姓心里演变成保佑全家平安吉祥的守护之神。(图2)

图2 手拿捣药槌的传统兔儿爷

“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明朝纪坤的《花王阁剩稿》就已经有了对兔儿爷的文字记述,这表明,明代中叶以后,民间中秋已有在祭月之际摆兔儿爷的习俗。随着一代代的传承和演化,兔儿爷文化中融入了百姓的美好寄托,单是兔儿爷的形象上就有很多讲究。无论是百兽之王的虎,还是力大无穷的象,甚至天上的神兽麒麟都成了兔儿爷的胯下坐骑。张老师解释,兔儿爷的不同的坐骑有不同的吉祥含义,麒麟代表“送子”、瑞虎能“驱邪”、大象寓意“吉祥”。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深刻地表现出了老北京人乐观豁达、风趣幽默的生活和处世哲学。北京话里也派生出了许多关于兔儿爷衍生的俗语,如“兔儿爷掏耳朵——崴泥”,比喻把事情办坏了;“兔儿爷折跟头——窝了犄角”,比喻办事情遭受了挫折。兔儿爷的形象深入人心,已经融进了北京人的生活。

三分坯,七分绘

“兔儿爷的制作,心里要有形,手里还得有艺。”张忠强总结做兔儿爷的要点是“三分坯,七分绘”。做坯子是造型的关键步骤,原料就是泥,这些泥的制作很有讲究,选泥、过滤、澄泥,每一步都要仔仔细细。比如,过滤的时候要一遍一遍过筛,直到把沉渣烂谷全部都过滤掉,筛子少过一下,里面就会有渣子。澄泥的时候要澄十几次,直到澄出极细的泥浆。再把泥浆晒干,之后不断捶打,让它熟成。熟泥的过程,更不能有一点懈怠,必须把泥弄熟到不粘工作台,因为这一步,直接决定着后面泥胎的质量。兔儿爷是用模子翻塑的,溜好泥后,就可以放入两面模里了,待模具(图3)里大致成型后,还需要用水修坯,刮去毛刺和多余的泥,最后还要扎耳朵眼儿、背旗眼儿,这样,从打坯、合模、起模、沾水、刷边、修饰、压光(图4)、扎耳朵,坯就初步成型了,成型的坯还需阴干五六天,才能进行彩绘。

图3 模具

图4 压光

张老师把刚做成的坯放在一边晾晒,又拿过一个已经干好的坯进行彩绘,兔儿爷的神韵,全靠彩绘和开脸点睛。他坐在桌前聚精会神地用毛笔勾勒兔儿爷的表情,边做边讲解制作的要点。兔儿爷的描绘,注重衣着的华丽和面目五官的神情,通常二目直视,三瓣嘴紧闭,脸蛋上施淡淡的胭脂,俊秀中饱含威武,端庄中透着稚气。要想做出兔儿爷的神韵,最难的地方在于对兔儿爷的理解。这就要求在给兔儿爷“开脸儿”时,(“开脸儿”指的是画眉毛眼儿),既要画出兔子的灵性,又不失“爷”一般的神性。“兔儿爷是有生命力的,好的作品,眼睛会说话。”(图5)

图5 做好的兔儿爷

看着张老师手中一步步诞生的兔儿爷,不由得想起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里对老北京兔儿爷的生动描述:“粉脸是那么光润,眉眼是那么清秀,就是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也没法不像小孩子那样的喜爱它。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儿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兔儿爷”守艺人

张忠强出生于1963年,祖籍河北,20世纪50年代全家迁入北京。爷爷、父亲都是泥塑手艺人,家里人做毛笔、做木器活儿、捏小玩意儿、做盔头。他从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非常喜欢这些接地气的手艺,因为小时候贪玩,没有现成的玩物,那就自己造一个出来,泥土是成本最低的原料,加上水和开,想捏个什么就捏个什么,虽谈不上栩栩如生,却也活灵活现,给单调的童年时代增添了许多美好回忆。因缘际会,他拜了兔儿爷代表性传承人双彦为师,双彦的父亲就是恢复老北京传统兔儿爷手艺的双起翔。拜了师,算是正式入了这一门。然而,兔儿爷人气已经大不如前。张师傅越来越愁,他愁的不是生意差,而是愁兔儿爷这门手艺,怕是要失传了。“北京做兔儿爷的仅有十几位手艺人,做起来虽不难,但做的人少。又因为在色彩搭配、造型上没法吸引年轻人喜爱。”的确,有很多传统手工艺已经有好几百年没有发展更新过了,加之又没有了传统文化生存的土壤和传播的氛围,现代人大多对传统手工艺品失去了热情。

在老辈人的思想中,一直认为传统的兔儿爷形象是不能随意改变的,不然就失去了兔儿爷的本质。眼看着兔儿爷的境遇一天不如一天,张老师觉得不改变不行,因为过去的兔儿爷属于神龛神像,但今天的兔儿爷,是一种居家摆设、吉祥玩具。他想到了在保持兔儿爷经典造型不变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现代元素,“得关注现在人们的审美需求,但不管怎么变,一定要尊重历史,尊重习俗。”从表情上变,不再像原来那么严肃,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笑脸兔儿爷。“主要是表情看着喜庆,大家更愿意买。”从造型上看,在传统的骑虎兔儿爷外,有了更为丰富的十二生肖兔儿爷。从材质上看,软陶捏成的兔儿爷、绢人兔儿爷等出炉,不断翻新花样。“现在都讲究个独一无二,纯手工的兔儿爷满足了不少人的需求。”令人欣喜的是,“大变身”后的兔儿爷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气息,不再仅仅停留在老北京人的记忆里,而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外地游客、外国游客离开北京的“伴手礼”。(图6)

图6 新款迷你兔儿爷

“兔儿爷”也时尚

“一味不加分辨地固守传统,反而会限制传统工艺的传承。”张忠强请来中央美院的学生帮他设计造型,在年轻人的手中,传统的兔儿爷一下子变得时尚起来。新的兔儿爷出现了。现代人整日忙于工作,那兔儿爷里也有白领;现代交通发达了,兔儿爷也坐摩托车、乘飞机了……“运动款兔儿爷”“艺术家兔儿爷”“圣诞兔儿爷”等焕发出时代气息的新潮款式在张忠强手下应运而生。这些融入了现代元素的兔儿爷,一经上市,就深受大家喜爱。兔儿爷,在新旧观念的碰撞后,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散发出活力。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条街的顾客来自全国各地,多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十分了解,但特别愿意体验新鲜事物而不是直接购买成品,因此张忠强又想出了提供DIY服务的办法。每次来了客人,张老师都会先给客人绘声绘色讲兔儿爷的故事,再辅导他们亲手制作兔儿爷,不仅给顾客带来了不一样的购物体验,而且还传播了兔儿爷文化。

“作为北京传统泥彩塑的代表性传承人,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古老的制作方法,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又要符合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张忠强平时常到书店、学校去讲兔儿爷,教大家做兔儿爷,他不但在中小学开课,还去清华等高等学府做讲座。此外,他还向20余名贫困地区母亲、残疾人等免费教授兔儿爷的制作方法,赠送毛坯,希望他们掌握一门居家就业的本领。张忠强希望,将大雅大俗集于一身的兔儿爷能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多人的喜欢。

“小时候我有一个心愿,想要拥有一尊兔儿爷,我实现了。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拥有一家北京兔儿爷博物馆,能够展示兔儿爷的文化、历史渊源,把各种各样不同风格的兔儿爷集中起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喜欢这几百年留下来的玩意儿。”张忠强作为一位手艺人,浑身散发着积极向上、传承文化、尊重历史、紧跟未来的气息。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京味儿文化的魅力和京城守艺人的匠人精神。

猜你喜欢

北京传统
Excerpt from Pygmalion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北京X7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