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比较
2021-09-25李佳佳
李佳佳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中医医院,河北 唐山 064100)
0 引言
就糖尿病疾病治疗,临床多关注的是血糖数值的控制与改善,这是ADA、EASD二者共同研究形成的结论,不管采取何种治疗措施,均将降糖作为主要目标。糖尿病本身属于一种常见疾病,一般临床将其划分为Ⅰ型与Ⅱ型,我国的主要发病类型为Ⅱ型,占比整体发病92.0%[1]。在临床诊疗中,糖尿病被归为内分泌系统中,属于慢性疾病的一种,患者要终身服药,才可保障生活质量,满足日常生产。本文研讨的是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的疗效,旨在找寻价值最大的糖尿病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纳入时间段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接诊患者,纳入数量为82例,随机分组。观察组41例,男20例,女21例,平均年龄(62.20±8.10)岁,空腹血糖(7.66±1.92)mmol/L,餐后2 h血糖(13.22±1.81)mmol/L。对照组41例,男30例,女11例,平均年龄(64.44±10.07)岁,空腹血糖(7.88±1.30)mmol/L,餐后2 h血糖(13.10±1.80)mmol/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满足WHO制定的《糖尿病疾病诊断标准》[2];②患者临床资料完善且自愿加入。排除标准:①严重凝血疾病;②严重心肺功能疾病;③临床资料不完善者。
1.2 研究方式。为患者提供胰岛素泵培训、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开展相应的护理措施,器治疗方案主要如下:
1.2.1 对照组:实施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选择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提供的诺和灵R,药物注册号:H20120091。一般餐前0.5 h给药注射,最开始的使用剂量为4.0 IU/次,结合患者后期情况,适当的调整。对照组选择重组人胰岛素短效、中效治疗,早餐与晚餐前30.0 min皮下注射。
1.2.2 观察组:选择胰岛素泵治疗,药物类型及生产均对照组一致,基础量为60.0%胰岛素,结合患者的情况,逐步追加,40.0%为追加量,持续泵入基础量,餐前30.0 min使用追加量。胰岛素最开始的起始量为0.6~0.7 μ/(kg·d),之后逐步增加,最高用量为0.9~1.0 μ/(kg·d)。在初始量基础上追加的胰岛素均分为三餐前。
1.3 评价指标。统计两组的血糖数值,包括:空腹及餐后,对比分析。统计两组血糖代表率。对比两组胰岛素用量。
1.4 统计学分析。本实验获取到的真实数据储存在相应表格内,集中开展高斯分布处理,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 21.0,(±s)为均值,使用t检验;[n(%)]为百分率,使用(χ2)检验,将0.05作为界限,以P<0.05为标准判定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数值对比。治疗前,两组血糖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了不同的治疗方案之后,各项血糖指标观察组数值更加接近规定标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对比(±s)
组别 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13.37±2.70 6.50±1.40 15.56±2.88 10.30±1.66对照组 13.42±2.59 8.89±1.56 15.40±2.60 12.60±1.89 t 0.086 7.300 0.2640 5.8546 P 0.932 0.001 0.792 0.001
2.2 血糖控制状况。对照组血糖控制达标率63.4%低于观察组95.1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2.3 两组胰岛素用量对比。观察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胰岛素用量对比(±s)
表3 两组胰岛素用量对比(±s)
组别 例数 胰岛素用量观察组 41 35.26±4.49对照组 41 42.35±5.16 t-6.637 P-0.001
3 讨论
作为临床内的常见疾病,糖尿病被划分到慢性病的一种,糖尿病疾病的发病与周围环境、病原菌感染、免疫功能、遗传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其症状主要包括:胰岛素抵抗、胰岛分泌功能障碍、血糖代谢紊乱等。若是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水平,在稳定状态下,受到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会严重损害肝、肾、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等器官,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就文献报道显示,该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公认为公共卫生问题。据国内权威资料调查显示,我国DM患者患病人数高达4000万之多,且其患病率逐年递增目前世界范围内就糖尿病无法做到完全治愈,多选择药物控制,借助药物控制血糖,延缓病情进展,阻碍病情的发展,以此改善该病的相应并发症。权威研究表明,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及进程有密切的关系,糖尿病导致的各类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并发症,均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3]。糖尿病整体发病92.0%,该病还会易发各类疾病,该病的发生与患者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不规律、锻炼不足等有密切的关系,治疗干预十分有必要。
对于糖尿病患者,为保障疗效与安全,临床多建议选择胰岛素泵开展治疗。主要是因为胰岛素泵治疗方案,可结合患者的血糖数值,适当的调整用药剂量[5]。早期尽早用药干预,能够精准、快速的将血糖控制住,可以将胰岛素p细胞功能改善,减少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可以从最开始就杜绝一些关联疾病、并发症及急性并发症的出现[4]。胰岛素本身是机体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相关物质,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属于机体内的有益激素。受到人体胰岛β细胞影响,或者是受到其异常影响,会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影响胰岛素的作用,很难保障临床效果,会导致患者机体内的血糖失调,血糖水平差异较大。一旦机体血糖浓度超过160~180 mg/Lh,或者是超过肾糖阈时,就会出现糖尿病症。若是患者机体内的血糖水平长时间存在,处于一定的峰值,将会导致糖尿病的产生。糖尿病分为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前者是因为患者自身的胰岛β细胞受损,使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后者是机体分泌的胰岛素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因此糖尿病需要胰岛素进行治疗。胰岛素降糖本身是多方面共同产生的结果,胰岛素能够促进脂肪组织、肌肉对葡萄糖物质的吸收。通过增加糖原合成酶的活性,能够将磷酸化酶活性降低,加速糖原的合成,促进糖原的分解,促进乙酰辅酶A的生成,加快糖的氧化。
胰岛素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胰岛素泵维持皮下注射两种,虽说均是以控制血糖为目的,但是患者极易发生低血糖。胰岛素泵属于持续且微量的给药,一般3~5 min进行胰岛素分泌注射,可以模拟生理胰岛素的基础分泌形态,且注入量具有波峰、波谷,可以合理给药方式[5]。胰岛素泵的给药包含了基础梁与追加量,追加一般设置在三餐前,可以为餐后血糖的控制奠定基础,能够减少大波动的产生。
本文上述研究表明,就血糖数值控制、血糖数值达标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就胰岛素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权威文献结论相似[6]。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因为胰岛素泵治疗方案,可结合患者的血糖数值,适当的调整用药剂量。早期尽早用药干预,能够精准、快速的将血糖控制住,可以将胰岛素p细胞功能改善,减少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可以从最开始就杜绝一些关联疾病、并发症及急性并发症的出现。值得一提的是,用药期间,即便是短期胰岛素泵,也可以刺激机体,促使其模拟胰岛素分泌,迅速的开展血糖控制,逆转血糖疾病。在用药期间,可结合患者的血糖数值情况,适当的设定用药量、基础量等,可以恒定药物的释放,保障疗效。
胰岛素泵本身是在常规胰岛素治疗基础上,放置在人的身体内,能够为患者提供源源不断的胰岛素,但是其用量比较少,能够促使机体负担的消除,能够避免低血糖疾病的发生,治疗安全性较高。24 h全天候的输入胰岛素,不需要患者每天进行皮下注射,能够减轻患者治疗期间的痛苦。可以将治疗手段简化,结合本文数据可以得知,使用胰岛素泵患者的血糖控制更佳,观察组患者餐前与餐后血糖数值的波动比较小,能够将血糖数值保持在稳定范围内,治疗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就糖尿病患者,在其临床治疗期间,实施胰岛素泵治疗,可降低患者血糖及血脂水平,调节血脂代谢,以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疗效及患者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