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对老年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09-25米玛卓玛
米玛卓玛
(那曲市人民医院,西藏 那曲 852000)
0 引言
眼科疾病中白内障较为常见,其发病机制是因人体机能老化、局部营养障碍、免疫功能下降以及代谢异常等相关因素所致的晶状体代谢紊乱、浑浊透明度较低,导致白内障形成[1]。相关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内障发病率随之增加,老年人群发生白内障疾病的风险性更高。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医疗费用较高,且术后极易出现并发症,对医师操作的要求较高,因此在临床上无法广泛应用[2]。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切口小,治疗安全性较高以及费用低等应用优势[3]。本研究遴选62例老年白内障患者,对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的临床效果差异进行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老年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对象,均于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收诊,从中遴选62例。按照治疗术式不同完成组别划分,A组31例患者中年龄在61~82岁,平均(67.79±7.35)岁;病程在1.8~10年,平均(5.39±1.25)岁;组内男18例,女13例。LOCS分级情况:Ⅱ级总计11例,Ⅲ级总计10例,Ⅳ级总计8例,Ⅴ级总计2例;B组31例患者中年龄在62~80岁,平均(67.32±7.32)岁;病程在2~11年,平均(5.38±1.27)岁;组内男19例,女12例。LOCS分级情况:Ⅱ级总计12例,Ⅲ级总计10例,Ⅳ级总计7例,Ⅴ级总计2例;对比两组间病患资料,其年龄大小、病程长短、男女数量及LOCS分级情况等均不影响此次研究比对,可进行有效比较(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年龄范围61~82岁;②经病情观察及眼部检查确诊为白内障,晶状体后极部及周围出现点状阴影,裂隙灯观察晶状体有点状浑浊,同时伴有水疤样变化;③既往未行手术治疗;④对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协议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角膜、眼膜、视网膜疾病者;②合并有玻璃体病变或高度近视者;③既往接受眼科手术治疗者;④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或糖尿病者。
1.3 方法。两组临床病患均予展开常规检查,术前采用林格平衡液500 mL对眼结膜进行清洗处理,并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达到散瞳目的。两组均选择表面局部麻醉结合结膜下局部侵润麻醉的方式。
1.3.1 A组患者均予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采取开睑器实施开睑操作,于患者巩膜上方位置(11点)的角膜作切口(长度3 mm)进入前房,并于2点位置的角膜边缘做辅助切口(长度1 mm),先于前房适当注入黏弹剂,促使前房处于充盈状态,对角膜内皮可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展开连续环形撕囊处理,直径长度在5 mm。之后,实施水分离,使用二分裂法将病变的晶状体进行粉碎处理,再通过超声乳化仪器将碎核乳化顺利吸出。之后,再注入适量黏弹剂,并于囊袋内及时植入人工晶体,将前房的黏弹剂做完全清理,并在切口处注入平衡盐溶液,促使切口顺利闭合,达到水密状态。最后,以复方妥布霉素眼膏对患者术眼进行封包处理。
1.3.2 B组患者均则施行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使用开睑器完成开睑操作后,先于巩膜角膜边缘上方施行横巩膜隧道切口(长度5 mm)造操作,对板层巩膜进行分离处理,之后,再穿刺进入前房,将房水完全放出后,及时注入适量黏弹剂,同时展开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等系列操作。将晶状体核的上部轻缓抬起,使之松动,或施行旋转法使其顺利进入前房,对切口做扩大处理后,再次注入黏弹剂,可对角膜内层皮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再以注水圈套器将晶体核及时取出,将剩余皮质做彻底抽吸处理,将折叠的人工晶体于角膜切口植入并密封,注意对切口的水密状态进行仔细观察。最后使用复方妥布霉素对术眼进行覆盖包扎。术后,两组均予抗生素治疗,对感染情况进行早期有效预防。
1.4 观察指标。术前及术后1、3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进行常规检查;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水肿消除后,应用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并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进行准确计算;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将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计入SPSS 21.0软件,采用精准运算,计数资料表示为n(%),接受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接受t检验;测验得出P<0.05即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各项数值相较术前均明显降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s)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视力 角膜散光度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A组 31 0.33±0.09 0.65±0.16 0.75±0.18 1.48±0.34 1.01±0.21 0.91±0.16 B 组 31 0.35±0.08 0.72±0.18 0.81±0.21 1.49±0.31 0.98±0.22 0.87±0.19 t - 0.925 1.618 1.208 0.121 0.549 0.897 P-0.359 0.111 0.232 0.904 0.585 0.374
2.2 两组手术损伤改善情况的比较。B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值同比于A组居于更高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损伤改善情况的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损伤改善情况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前 角膜水肿消除后 下降值A组 31 2775.12±197.05 2349.12±226.18 430.00±29.13 B 组 31 2693.25±199.89 1961.18±247.56 732.07±47.67 t - 1.624 6.441 30.105 P - 0.109 0.001 0.001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的比较。经统计,B组并发症率同比于A组居于更低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白内障患者以单/双侧性的视力减退为典型症状表现,随着病情持续加重,视物模糊的症状愈发严重,导致其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目前临床针对老年性白内障以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为主要治疗手段。其中,超声乳化技术结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具有手术切口小,恢复快等优势,临床疗效显著[4]。但超声乳化技术往往会因角膜内皮震荡、热灼伤、器械及核碎片创伤等因素对患者造成损伤,因此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更高。且超声乳化术费用昂贵,导致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压力较大,患者接受度不高[5]。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是在基于传统的囊外切除术进行改良所致,具有术中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费用低等优势。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各项数值相较术前均明显降低,表明两种术式治疗老年白内障均可取得显著治疗效果。此外,B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值同比于A组居于更高水平,此结论与刘春义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分析原因是由于超声乳化术切口更小,不易引起机械性损伤。B组角膜水肿、虹膜损伤、晶状体后囊膜损伤等并发症率同比于A组居于更低水平。分析原因是与老年白内障患者进行核硬度高的晶状体超声乳化时,所需能量更高,且乳化时间更长,极易影响到角膜内皮细胞,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综上所述,针对罹患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采取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可使患者术后视力早日恢复,且安全性更高。超声乳化术损伤更小。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对治疗术式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