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雷公藤总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观察
2021-09-25张中菊
张中菊
(遵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 贵州 遵义 563000)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症状的自身免疫疾病,主要疾病症状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晨僵以及功能障碍,难以治愈,可以通过规范化治疗实现关节功能改善的目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关节疼痛[1]。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时常用的药物是甲氨蝶呤,属于免疫抑制剂,具有一定的疾病治疗效果,但是长期用药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多种不良反应,整体治疗效果不理想[2]。将其与小剂量雷公藤总苷联合使用突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优势,可以显著提升总体治疗效果,患者炎性因子以及关节功能都获得了明显的改善,临床疗效确切[3]。本研究通过对比80 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差异,探究了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时采用小剂量雷公藤总苷联合甲氨蝶呤对炎性因子及关节功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选出80 例。随机分组,对照组40 例,其中男性26 例,女性14 例;年龄26 ~70 岁,平均年龄(50.69±2.63)岁;病程1 ~6 年,平均病程(2.63±1.02)年。观察组40 例,其中男性24 例,女性16 例;年龄26 ~71 岁,平均年龄(51.09±2.54)岁;病程1 ~6 年,平均病程(2.57±1.1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患者经临床诊断后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2)患者关节功能为Ⅲ级;(3)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排除标准:(1)患有心脏、肝肾等脏器严重疾病;(2)精神疾病患者;(3)其他原因造成的关节功能障碍,例如创伤;(4)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治疗,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坚持运动康复训练。甲氨蝶呤(生产厂家:通化茂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2674;规格:2.5 mg×100 s)用法用量为:每周服用1 次,15 mg/次。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上加用小剂量雷公藤总苷,雷公藤总苷(生产厂家:浙江得恩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3020422;规格:10 mg×50 s)用法用量为:按体重每千克1 ~1.5 mg/d,分3 次饭后服用,或遵医嘱。甲氨蝶呤用药剂量调节为每次7.5 mg,每周用药1 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 个月。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炎性因子改变情况。
对比两组关节功能分级情况。使用美国风湿病学会类风湿关节功能分级标准:Ⅰ级为功能状态完好,能完成平常任务无碍;Ⅱ级为能从事正常活动,但有1 个或多个关节活动受限或不适;Ⅲ级为只能胜任一般职业性任务或自理生活中的一部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行t检验。当P<0.05 时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改变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RF、CRP 炎性因子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RF、CRP 炎性因子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情况比较( ±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情况比较( ± s)
组别 例数RF/(μU•mL-1)CRP/(mg•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81.41±20.29 41.14±15.74 82.50±23.63 40.72±17.49对照组 40 80.87±20.41 52.15±16.42 81.93±24.02 58.24±20.43 t 0.350 5.681 0.305 7.612 P 0.681 0.016 0.701 0.006
2.2 两组治疗后关节功能分级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关节功能分级均为Ⅲ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关节功能分级为Ⅰ、Ⅱ的病例数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关节功能分级情况[n(%)]
3.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具体病因尚未明确,主要累及关节部位是手、腕、足部小关节处,奠定疾病症状为关节和(或)肌肉疼痛、红肿,病情进展缓慢,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可致使患者关节出现严重畸形、骨骼肌肉萎缩等,患者关节功能受到一定影响[4]。类风湿关节炎难以治愈,但是可以通过规范化治疗达到完全控制,使得患者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与工作状态[5]。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原则是早期治疗和规范治疗,同时要定期监测与随访,患者应该尽可能减轻劳动强度,坚持关节功能性锻炼与局部理疗,保持关节功能良好[6]。临床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抗风湿药物,甲氨蝶呤是抗风湿药物的典型代表,是一种抗叶酸类抗肿瘤药,具有比较好的抗炎作用,广泛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药物治疗机理是对四氢叶酸起到抑制作用,阻止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生物性合成,以此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发展形成良好的控制效果[7]。但是长期使用该药可能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因此用药具有一定限制。雷公藤总苷是一种拥有较强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的药物,可以拮抗和抑制节炎的反应程度,起到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症状的作用[8]。将其与甲氨蝶呤联合使用可以减少甲氨蝶呤使用剂量,减少不良反应,同时在治疗效果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陈士军等[9]研究中证实,使用小剂量雷公藤总苷联合甲氨蝶呤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炎性因子以及关节功能改善起到重要作用,与本结果一致。
本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R F、C R P 炎性因子都得到了一定改善,相比之下观察组治疗后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比对照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关节功能分级均为Ⅲ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关节功能分级Ⅰ、Ⅱ级病例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时联合应用小剂量雷公藤总苷和甲氨蝶呤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指标水平,提高患者关节功能等级。
综上所述,小剂量雷公藤总苷联合甲氨蝶呤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炎性因子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