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医学信息学教育的“慕课”模式浅探
2021-09-25郭瑞芝
郭瑞芝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部,广东 广州510062)
从20世纪60年代的早期教育实践,到医学信息专业的创建与不断演变,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在人才需求旺盛和竞争压力加剧的背景下,不断探索出新的发展空间,并及时抓住信息社会发展机遇,开拓出医学信息学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这个发源于医学图书情报等多个交叉学科的医学信息学专业,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由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医学信息学教育体系[1]。在互联网全面普及的今天,“互联网+”概念不断深入到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医学信息学教育也应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拟从前人大量的文献研究中,阐述目前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前流行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在线教育平台,提出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也可以在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中,不断反思和改革教育模式,形成以原有教学形式为基础,慕课模式为辅助的一种全面的教学模式。
1 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今信息社会对医学信息相关方面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这是医学信息学教育发展的动力。层出不穷的学者对医学信息学基础理论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且一直紧跟国外医学信息学教育发展中的创新理念和先进实践经验,并积极地与国际上医学信息教育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推进了医学信息学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是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的特色和科学发展的保障力量。
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习惯和自律性,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师创新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系统思维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发展远跟不上这个时代对医学信息综合性全才的需求,而且培养的人才在实践技能工作中却难以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匹配。这与医学信息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途径——课堂教学方式息息相关。从目前的研究文献看,我国医学信息学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滞后,更新速度慢
医学信息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本学科的教师必须具备交叉学科背景,同时必须不断学习,紧跟学科热点和前沿,及时更新知识库和强化知识结构,向学生传授最新学科研究成果,使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态势和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和信息素养。而信息技术不断变革,社会日新月异,加速了知识的更新速度,这就要求在专业人才的培育上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但实际情况是:医学信息学教育的许多课程内容比较陈旧、更新速度慢,向学生传授学科的新知识、新进展少,起不到帮助学生把握学科最新动态、选准科研切入点的作用[2]。
1.2 理论学习较多,实际操作不足
当代社会日新月异,这要求学校培养高信息素养的综合医学信息人才,使其不仅具有广阔的医学信息知识面,还需具有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最新信息技术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以应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经济社会。对医学信息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及课程教学上,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以及在实际中应用的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性人才。但大多数开展医学信息学教育的院校开设的课程以纯理论为主,很少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实际操作环节,使学生难以获得对专业知识的全面了解,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影响综合性医学信息人才的培养。
1.3 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互动少
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与获得的过程,而是师生认知、交流的精神互动过程[3]。目前国内医学信息学教育普遍存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落后于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师教授为主,与学生交流互动性差,这种固定模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机会,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而且教学效果也不佳。
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全面普及,给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带来了冲击。数据挖掘、信息安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一系列具有时代气息的与信息相关的概念词语不断被提出,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给社会、经济、日常生活带来的变革,并在这种创新变革中不断追求新的高度。在这个被高新技术裹挟不断变革的社会,培养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事务信息,为上层部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技术支撑型多元复合型人才[4],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作为以培养高水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也应顺应时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目前,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结合表现在各种在线教育网站,例如,爱课程、Coursera、FutureLearn等。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以开放教育资源为基础,以现代数字技术为支撑,因而统称其为“慕课”模式。
2 在线教育的代表者——“慕课”
早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浪潮大规模的普及,信息技术精英和教育专家一直致力于探索IT与教育结合的有效方式,使面对面的课堂学习走向数字化线上的虚拟学习,其中早期在国外的教育领域中比较流行的有E-learning教育学习平台。近几年来,一种风靡全球的在线开放课程模式——“慕课”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
2.1 “慕课”的概述
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MOOC”在2008年由Dave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提出,并迅速在全球普及。“慕课”的发展根植于“开放教育”理念,认为知识应该被自由地共享,无论学习者自身的人口学特征、经济条件和所处地域如何,其学习需求都应该被满足[5]。基于这一理念,国外一些高校不断进行着各类开放教育运动,涌现出一批比较著名的开放课程学习平台,比如edX、Coursera、Udacity。edX的优势在于整合了世界顶级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并为学生提供多领域的在线课程资源。Udacity的一个目标就是让学生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更加注重对学习者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Coursera更是为网络课程学习者提供学分,其可以转换为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所获得的相应学分。
“慕课”作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产物,它结合信息技术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这种转变给传统教育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6],因而,其一经提出,就取得了快速发展。到2012年,更是成井喷式发展。2013年中国一些知名大学纷纷加入国际三大“慕课”平台,这年被视为中国“慕课元年”。
2.2 “慕课”课程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慕课”课程模式表现出以下特点:
2.2.1 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空限制
任何人只需借助互联网,便可随时获取全球一流教育机构提供的各领域的网络优质课程,而不受某一课程的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
2.2.2 课程时长短,交互性强
“慕课”所提供的课程一般是时长为5~15分钟的微课程,尽管对某一主题开发的视频资源呈碎片化,但主线不散并要求主题更加集中,是一种较为精致的结构[7]。此外,与传统的教师一次性课堂讲授不同,这些网络课程可随时随地被反复观看。另外,“慕课”不但是提供涵盖面广泛的课程资源的平台,还通过社会化网络工具,为学习者提供自由学习、互动的研究环境。
2.2.3 学生把握主动性,满足个性化需求
“慕课”课程模式能使参与者根据独特的个人需求选择自身感兴趣或对实际能力培养有帮助的课程,而不局限在学科专业对课程和教材的规定,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目标。
3 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引入“慕课”的必要性
“慕课”作为精彩课堂、优质资源的整合平台,其表现出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对解决当前医学信息学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慕课”能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
3.1 与国际医学信息学教育接轨
当前,国际医学信息学教育除了利用正规的高等教育形式培养专业性人才外,还积极融入网络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开发整合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在线教育模式,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我国医学信息教育应在“互联网+”概念不断普及、“在线教育”被炒的火热的背景下,抓住机遇,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方式和模式,摸索出一条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的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道路。
3.2 改革课程内容
“慕课”模式兴起后,随着一些高校逐渐入驻“慕课”教育平台,知名高校的师资力量和课程内容优势不再明显,各大高校、各学科领域面,尤其是医学信息学这一交叉学科,更需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必须加快本学科专业课程调整和教学内容更新的步伐,重视特色课程开发,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医学信息学人才。
3.3 创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慕课”从课程目标、讲师授课、每周话题,到作业、测试和颁发学分证明,打造了一整套可复制的完整且系统性的课程模式[8]。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自由获取系统化的课程资源,还能在线互动,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身独特的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目标。这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一对多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把教师的“教”更多的转变成学生的“学”。因而可以形成以原有教学形式为基础,新型的在线学习为辅助的一种全面的教学模式。将医学信息学在线教育的学习需求与高校教学任务和目标相结合,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目的打造全新的教学内容,开发特色在线课程,灵活应用教学手段,探索出全面综合的教学模式。
4 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开展“慕课”的可行性
4.1 拥有信息技术背景的师资
医学信息学是卫生保健学、医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前沿交叉学科,这就要求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者需率先学习并使用最新信息技术。也就是说医学信息学专业的教师需具备信息科学的背景,这有利于“慕课”平台的开发,以及与第三方运营商的协作,同时也有利于本领域相关课程视频的制作和发布。这种天然的优势为“慕课”的引入提供了便利。
4.2 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撑
高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医学信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更需学校提供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并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以保证一些专业课程技能操作的开展。因而,医学信息学教育可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基础,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慕课”平台上提供的课程资源。
5 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开展“慕课”的策略研究
目前,中国本土一流高校开发中文或双语“慕课”课程,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9]。开设医学信息学专业的高校也应顺势而为,适时加入“慕课”这一平台,开发和使用优质课程,丰富自身教学方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融入“慕课”模式,以多层次多形式培养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在实施新型在线教育方式中,以下几个问题需要重点考虑:
5.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影响力
“慕课”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彻底转变。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可能还有很多人并不了解,或者知道但目前医学信息学教育领域的教师和学生难以接受。所以不仅要广泛宣传“慕课”的概念、教学理念、目标、优势和特点,还要转变教师刻板僵化的教育理念,全方位宣传在线教育的优势。此外,“慕课”的宣传推广,以及今后平台的开发和运行都需要相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打响“慕课”进军医学信息学领域的旗号是开展未来活动的基础,因而,宣传和推广是势必进行的。
5.2 强化合作,鼓励共建共享
优质“慕课”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机构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要积极宣传邀请医学信息学专业相关的高校参与到医学信息专业“慕课”平台的建设和维护中,以便能共享各大高校、机构,以及世界顶尖的教育资源。此外,“慕课”的开发与日常维护需要第三方运营商的参与。因而,除了鼓励高校提供优质课程资源外,也应加强与第三方运营商的合作,建立起学习共同体。
5.3 开发示范性课程,逐步引领发展
在医学信息学教育中引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相关机构在充分合作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求和教学目标,分步开发相关在线课程,即先以示范性精品课程逐步引领和带动其他课程的开发。如可以先选择文献信息检索这一课程,通过开设医学信息学专业的高校间的合作,开发出质优的示范性在线信息检索课程,并引入实际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际调查了解该课程利用这种教学形式产生的效果,同时也可对该网络课程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通过已开发的在线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带动其他课程的开发,使医学信息学教育中逐步融入“慕课”新模式。
5.4 掌握最新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工具
“慕课”的开发与正常运行需要网络信息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网络交互技术等技术的大力支撑。其作为一个教师与参与者交流互动学习的平台,还应充分利用当前的Web技术以及目前常用的社交网络工具,如微信、微博、维基等工具,这些都可成为“慕课”平台交流互动的有效工具。
6 结语
随着高校不断加入“慕课”这种新型的在线教育平台,既能带来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丰富教学方式,同时也给医学信息学教育的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新的活力,开拓医学信息学教育的新局面。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慕课”的特点和医学信息学教育引入“慕课”的优势,以及带来的影响。当然,“慕课”这种模式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时代发展过程中的一块垫脚石,社会的发展会不断激励教育者们不断去创造更有持续性和科学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全新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