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质健康知识促进青少年体力活动的角色、价值与路径

2021-09-25陈华卫吴雪萍

中国体育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体力效能信念

陈华卫 ,吴雪萍

近年来,体力活动缺乏引起的超重与肥胖带来的健康问题被广泛关注,青少年的健康风险和整体健康水平的下降,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WHO,2013)。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调研数据显示,青少年力量、耐力、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虽然2010年部分指标开始回升,但青少年整体体质健康水平仍然较低,体质下滑的总体趋势仍未能彻底扭转(韩慧等,2016;张洋等,2016)。Chen(2017)调查发现,我国仅29.9%的青少年达到WHO推荐的60 min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指标,约37%的青少年没有遵守每天少于2 h的屏幕时间建议,12%的青少年肥胖。可见,体力活动的缺乏和相应体质健康水平的降低是青少年体质下滑和肥胖流行的重要原因(Lee et al.,2012)。研究显示,肥胖和体力活动的缺乏与认知水平下降在内的许多医疗并发症有关(Mirowsky et al.,2011)。研究证实,规律、积极的体力活动对人身心健康有益;高水平的体力活动、体质与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具有相关性,体力活动能减少慢性病,促进健康认知和心理功能(Mckinney et al.,2016)。因此,通过提高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水平来遏制肥胖增加的趋势和其他因久坐导致的相关疾病流行十分必要。体力活动水平和体质都与生存质量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Garcia-Rubio et al.,2015),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各年龄阶段的体力活动干预都是必要的,青少年时期是体力活动干预的关键时期,因为青少年体力活动方式的延期效益可能持续终生(Keating,2012)。

为了更好地理解体力活动行为,需了解影响体力活动的相关因素。然而,目前关于个人体力活动行为选择和坚持的原因并没有达成共识。研究表明,信念、认知、情感、态度、动机、行为感知和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影响体力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Bauman et al.,2011;O’Donoghue et al.,2018)。Bandura(1997)认为,知识和态度是增加青少年身体积极活动兴趣和期望的诱发因素。然而,作为青少年体力活动干预最为有效方式的学校体育教育,长期关注技能传习与运动表现,注重教育中的情感、态度、动机等因素,缺乏对知识认知学习的重视,尤其是以科学锻炼为主的健康知识(Müller et al.,2019;Stewart et al.,2003)。体质健康知识(类似概念为体育健康知识、运动健康知识、体力活动知识、体育锻炼知识等)是指通过有效的运动预防疾病和健康促进的概念与原则(Corbin et al.,2011),是个人执行体力活动保护自己远离疾病能力的知识,包括体质健康的要素、概念、原则及运用等,不仅包含理论知识,还包括操作性的实践知识(Yolanda et al.,2015)。

对体质健康知识的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对锻炼方法、锻炼负荷、体质健康自我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付晓蒙等,2015)。体育作为促进健康的主要路径之一,不仅表现在以技能为主的体力活动上,还表现在以科学运动为主的知识体系上(万炳军等,2017)。尽管研究认可体质健康知识对促进体力活动行为的重要性,但其在体力活动促进主流模型中的角色与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认可,促进体力活动可能的理论路径阐释也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把体质健康知识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对青少年体力活动进行干预的价值与成效。体质健康知识属于健康知识的重要内容,是体育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只有将体质健康知识体系融入“大健康观”,真正贯穿于体育教育中,才能实现健康中国所蕴含的理性健康(万炳军等,2017)。

1 体质健康知识在体力活动促进中的角色与价值

体质健康知识在体育素养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高质量体育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是教会青少年掌握促进锻炼和解决健康问题的体质健康知识(Chen et al.,2018);体质健康知识的缺乏是导致体力活动不足的主要因素之一(Loyd et al.,2010)。在各种体力活动促进计划[如美国总统挑战杯(President's Challenge Cup)、动起来(Let's Move)、中国阳光体育运动等]和体育教育中,都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知识(Keating et al.,2009);部分实证研究中对体力活动的干预也不包含体质健康知识这一领域(Keating,2012)。Zapata等(2008)认为,这是近年来肥胖流行趋势下体力活动促进未见显著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体质健康知识在体力活动促进中的角色与价值,可以从知识认知的视角,基于知识在不同体力活动促进理论模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与分析。

1.1 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理论模型

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理论(youth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model,YPAP)模型(图1),为人们理解青少年体力活动行为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有效框架(Yan et al.,2015)。Welk(1999)在YPAP模型中整合了期望价值模型、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生态模型,试图解释青少年的体力活动行为,并组合了健康促进计划模型中的前置、促成和强化因素的概念,是国际上针对青少年群体的体力活动促进最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模型。YPAP认为,青少年体力活动行为的产生源于个体对“我能做吗”和“值得做吗”两个问题的回答,知识、态度、信念是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行为的前置因素,但此模型未能阐明三者间的关联。体质健康知识所蕴含的内容如何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的态度和信念?哪些因子在体质健康知识促进体力活动中发挥了中介作用?YPAP模型都未能给出很好的解释,可从知-信-行与健康信念理论、社会认知理与计划行为(TPB)理论、自我决定与期望价值理论模型中找到答案。

图1 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模型概念通经图Figure 1. Concept and Route of Youth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Model

1.2 知-信-行与健康信念理论

知-信-行理论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为改变过程是目标(杨佩军等,1999)。知-信-行理论广泛应用于改变健康行为,也同样适用于改变体力活动行为,因为体力活动是促进健康的主要行为之一。国内学者对知-信-行理论作为体力活动行为改变的理论依据重视不足,主要源于对健康知识认知的忽视,提出了诸如“知易行难”“知而不行”等观点,试问我国传统的体育教育中与健康相关的“知”的内容有多少?教师教了多少?学生又掌握多少?以较为重视体质健康知识的美国为例,仅有不到1/3的学生通过了体质健康知识测试,Zapata等(2008)提出,体质健康知识的不足是阻碍体力活动促进成效、导致肥胖持续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知-信-行理论,体质健康知识是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体力活动)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是体力活动行为改变(长效性)的动力。

Bandura(1997)认为,如果学生缺乏对体质健康知识,就无法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进而难以保持健康习惯。这与健康信念理论的观点趋于一致:人们通常不会参与有益于健康的体育锻炼,除非他们有一定水平的锻炼动机、健康动机和健康知识(Ferkel et al.,2014)。尽管健康信念理论未能充分考虑体力活动行为的情感构成、环境等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但它从知识认知、态度和信念角度解释了体力活动行为转变的机制,符合教育心理学关于“人类通过应用储存在认知系统的知识来控制理性行为”(Woolfolk,1998)的观点。知晓体质健康知识的益处,经过内化整合,形成个体自我系统的产物,逐渐产生健康理念及相应的体育健康意识(季浏,2018),在锻炼时有利于人们做出更精明的决策,形成积极的体力活动态度,有利于向健身行为的转化,选择更为积极的生活方式,这与朱熹所提出的“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论其先后,故当致知为先”观念一致。

1.3 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与计划行为理论

自我效能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班杜拉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是指个体对自己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自我把握的程度(司琦,2007)。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行为改变都是通过一个认知机制为主要中介完成的,这个认知机制即为自我效能(Bandura,1997)。冯玉娟(2016)认为,自我效能理论是目前体力活动领域内最成功的行为科学理论之一。自我效能和锻炼的认知呈正相关关系,而体质健康知识是锻炼认知的主体,自我效能可能成为体质健康知识促进体力活动的重要中介。此外,通过体质健康知识可以强化健康信念,从而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水平,影响锻炼行为的开展,进而对体力活动产生积极显著的影响(代俊等,2019;杜建军等,2016)。张河川等(2001)证实,自我效能是体育知识影响锻炼行为的重要中介变量。阳家鹏等(2016)提出,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内化为行为认知,可增强行为控制感达到促进锻炼行为的目的。个体体力活动行为的自我效能受其掌握的相关知识和其他社会人口背景因素的影响,自我效能更可能是调停体质健康知识和体力活动行为关系的中介变量之一。因此,章建成等(2012)提出,通过加强体质教育,掌握锻炼知识,帮助青少年树立锻炼促进健康的信念,提高其锻炼意愿和完成锻炼任务的自我效能感,是增加青少年锻炼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体质健康知识在体力活动促进领域的作用还可用TPB理论解释:根据TPB理论,个人参与体力活动的意向是个人体力活动参与的直接预测指标,包含3个决定性因素:1)态度(情感,如喜欢和讨厌)、认知(有害还是有益);2)主观规范、标准,与个人感知的社会压力有关,个人感知是否参与体力活动;3)感知行为控制,个人感知参与的难易程度(Keating,2012)。体力活动知识和参与的重要性在于它与TPB态度的因素有关,明确而言,知识影响态度,进而影响行为的目的(Spiegel et al.,2006);假定考虑到体力活动、健康知识和健康益处是体力活动参与的基础(Kahn et al.,2002),那么提高和发展体质健康知识应是建立健康体力活动行为的第一步(Keating et al.,2010)。方敏等(2011)对TPB理论的相关因素进行实验研究发现,行为控制感是影响锻炼意图和行为的主要因素,受个体锻炼知识和技能的影响较大。因此,行为控制感也是调停体质健康知识和体力活动行为关系的中介变量之一。

1.4 自我决定与期望价值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当个体自我决定的轮廓发生改变(或个人自我动机发生作用),行为的改变是一个期望的结果。体质健康知识增加了青少年参与体力活动的感知胜任能力,使更多具有自我决定动机的学生保持积极的生活状态(Elizabeth,2014),因此,期待青少年健康行为发生变化时,首先要增加学生的体质健康知识。进一步说,如果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具备足够的体质健康知识(目标设定、计划实施、体质健康评估等),势必会影响其体力活动参与和选择的动机(Ferkel et al.,2011)。从本质上讲,体质健康知识的缺乏可能影响个人维持积极生活方式的能力(Zhu,2006)。熊明生等(2013)研究发现,宣讲锻炼知识对大学生锻炼动机诸变量的干预效果总体上是显著的,即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变量锻炼态度、自我效能、锻炼意向、锻炼计划有影响,进而促进锻炼行为的开展。

期望价值理论强调个体认知期待和行为的联系。人的行为源于不可察觉的认知过程,可通过评估来加深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体质健康知识可以提高执行和期望行为的能力,且个人的结果期待对个人的信念和行为有直接影响。久坐青少年通过体质健康知识教育获知体力活动的益处和风险知觉,通过增加结果期望值从而增加体力活动的意图,影响个人行为。Heinrich等(2011)的实证研究发现,体质健康知识能够增加个体对结果的期望值,进而影响体力活动行为。

1.5 体质健康知识促进体力活动的理论路径解析

人类体力活动行为,无论是获得还是坚持,其变化是复杂的。知-信-行和健康信念理论认为知识是建立正确信念和改变行为的前提和基础;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自我效能的认知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但体质健康知识的是锻炼认知的主体,也可通过教育手段内化为对行为的认知;TPB理论强调态度和行为感知控制的重要性,体质健康知识自身就是态度形成的先决条件,它和技能一起决定着行为感知控制的强弱,从而影响着行为的改变;自我决定与期望价值理论重视个体感知胜任能力和对认知的期待,这都与体质健康知识具有显著的关联;YPAP模型是把体质健康知识作为体力活动行为产生的前置因素。体质健康知识不仅包含体质、健康是什么,也包括如何应用;不仅包含理论知识,还包含技能与实践知识,这些知识是建立体力活动行为的基础。此外,体质和健康(体力活动)的概念、原则、规范及其在认知和身体领域的应用,能使个人把知识转移到一个新环境,解决以前未曾遭遇的问题,同时促进体质健康知识的增长,形成体质健康知识和体力活动行为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良性循环。

基于YPAP模型和体质健康知识在上述体力活动促进理论模型中的角色与价值,认为在YPAP模型前置因素中,知识是态度和信念产生的基本条件,因为体质健康知识教育不仅让青少年了解体力活动对健康的益处,还会让他们掌握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体力活动FITT(frequency,频率;intensity,强度;time,时间;type,类型),以及如何结合实践调整和修正FITT。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青少年知晓或尝试“我能做”,这也是产生态度和信念的源泉。已有研究证实了体质健康知识是自我效能、行为感知和价值期望形成的能力基础,是青少年体力活动促成和强化因素实现的必要条件,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体力活动行为(Hastle,et al.,2017;Rick et al.,2014)。例如,当青少年具有高水平的体质健康知识,会有倾向性的控制自己久坐的生活方式,感知自己能够胜任体力活动行为并取得较好的表现,因而鼓励自己或者身边的人采取积极健康的体力活动方式。此外,知晓如何根据FITT原则进行锻炼计划设计,青少年将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采用并维持其行为进而增加体力活动。

综上,体质健康知识在体力活动促进中承担重要角色,一方面它与技能合并成为体力活动行为的前置因素,可直接促成体力活动的参与;另一方面,青少年通过学习它的概念、要素、原则并运用,来增加能力感,可提高个体的行为感知控制、胜任感和自我效能,从而促进体力活动行为的参与和坚持;此外,体质健康知识内容中的锻炼益处和风险知觉认知能提高个体的健康价值期望,对其信念、动机和态度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进参与体力活动行为。基于体质健康知识在各理论模型中的角色与价值,本研究在YPAP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得到青少年体质健康知识促进体力活动的路径解析(图2)。当然,此路径是基于现有体力活动促进模型中已有实证结论支持的理论分析,但体质健康知识和体力活动之间是否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仍需要进一步实证研究。

图2 青少年体质健康知识促进体力活动的路径解析Figure 2. Route of Promotion of Health-Related Fitness Knowledge on Physical Activity

2 体质健康知识与体力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国内外体质健康知识与体力活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体质健康知识在体力活动促进中的角色与价值,尽管有些研究只探讨了两者直接或间接关系。国内外有关青少年体质健康知识的定量评价中,研究似乎一致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不具有足够的体质健康知识;而定性研究同样认为,青少年对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持有错误或不成熟的概念。青少年体质健康知识不足对他们的体力活动行为甚至是健康相关的行为有负面影响。因此,在青少年的体育教育中传授科学的体质健康知识非常重要。体质健康知识是体力活动行为的前提和基础,知识能够帮助行为的启发和坚持(Chen et al.,2013),体质健康知识观念对整体健康至关重要(Williams et al.,2013);拥有适当的体质健康知识有利于青少年理解和运用锻炼的原则与方法,提高锻炼的延续性,还有助于终身理解和享受体力活动的乐趣(Ennis,2010)。

为了验证体质健康知识能否直接影响体力活动行为,学者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知识和体力活动间的关系进行检验。Dilorenzo等(1998)研究发现,体质健康知识与学生的锻炼行为积极相关,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体质健康知识重要性的理解更加深入。Brusseau等(2016)发现,城市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与体质健康知识呈低度相关关系,体力活动水平随着体质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小幅升高。Williams等(2013)在一项追踪研究中发现,体质健康知识和最大摄氧量之间具有微弱的关联(r=0.256,P=0.001),体质健康知识得分高的学生有氧能力也较高。Hastie等(2017)研究显示,在接受体质健康知识教育后,青少年体质健康知识和体力活动水平中度相关,建议通过增加体质健康知识加强体质健康教育,达到提高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Thompson等(2010)调查发现,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知识与体力活动水平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438,P<0.001),数据分析显示,体质健康知识低水平组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显著低于中高水平组。Dun等(1999)对生活方式组(体质健康知识认知和行为策略的学习,每天0.5 h体力活动与日常生活接近)和常规训练组(传统训练0.5 h,不进行知识、策略教学)学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干预后两组的体力活动水平和心肺适能都得到明显提高,常规训练组的心肺耐力水平显著高于生活方式组;而再经过18个月自主计划体力活动后,发现两组都表现较高的体力活动和心肺适能水平,但生活方式组的体力活动和心肺适能水平显著高于常规训练组,说明在体力活动干预中包含体质健康知识教学具有长期优势。这提示,体质健康知识增加了青少年体力活动的自我效能和感知胜任能力,进而提高个人维持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期望和能力感,因而对体力活动的促进具有持久的效益。Rimal(2001)为期6年的纵向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体力活动行为可以有效预测体质健康知识和自我效能。而体质健康知识和自我效能可以有效的预测体力活动行为,体质健康知识与自我效能和体力活动行为形成互助加强模型,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说明自我效能在体质健康知识和体力活动行为之间可能承担着中介的角色。

综上,无论是体质健康知识独立亦或合并态度、动机、感知胜任和自我效能等因子对体力活动行为产生影响,体质健康知识在青少年体育教育中的角色和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美国最新的国家体育标准(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Standards)把体质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作为影响体力活动和体质的两个决定性因素;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体育健康知识作为培养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在体力活动促进最为典型、有效的干预策略和手段——高质量的体育教育中,将培养具有终身体育素养的青少年作为目标,把体质健康知识与运动技能作为同等重要的学习内容纳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被各国所认同。虽然目前世界各国对体质健康知识到底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客观评价尚未达成一致,但体质健康知识内容选择的生活化趋势已基本确立,融入生活方式教育的知识内容将对青少年的体力活动产生积极、持久的影响。

3 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的发展趋势

开设以体质健康知识作为核心内容的概念性体育教育(conceptual physical education,CPE)是体力活动促进的潜在领域和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概念性体育课程包含1 h体质健康、体力活动知识讲座和1 h活动课;课堂教育部分教授重要的健康和体质的概念、体质健康计划、自我操作和体质健康评估等;活动课教授学生设置适合自己的体力活动计划并提供工具监测和理解身体在体力活动中的功能和反应。CPE的目标是发展体力活动和锻炼的积极态度与能力让学生受益终生。Kulinna等(2009)调查发现,美国90%以上的教育机构开设了以体质健康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概念性体育课程,其中44%作为达到毕业条件的必修课程。课程的有效性说明了在青少年学生中提供课程促进体力活动和其他健康生活方式的必要性。Dale等(2000)对高校两组学生分别进行CPE和常规体育课教学,在毕业16个月后,从事CPE课程学习的学生中有65%仍积极参与体力活动,而传统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只有29%仍参与体力活动。研究发现,概念性体育课程对学生掌握体质健康知识和体力活动态度、动机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该研究没有深入解释与探讨它与体力活动的内在联系与相互机制(Esslinger et al.,2016)。对体质健康知识促进体力活动角色的理论认识不足与实证支持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力活动促进的成效。可见,体质健康知识对体力活动行为的影响机理将成为未来体力活动促进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

以体质健康知识为核心的体质健康教育在近20年内成为体育教育中的课程焦点,对减缓青少年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具有重要作用。美国的体质健康教育及相应的计划于21世纪初引入我国,然而体质健康课程在国内仅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且课程的开设仅限于对体质健康所包含内容和测试项目的简单介绍,并没有深入对体质健康理论认知和方法的应运和探讨,更缺乏与体力活动行为的相关性探讨(余志琪等,2011)。随着国内学界对体质健康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体质健康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将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如美国概念性体育课程(Conceptua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CPEC)、科学、体育教育和我(Science,Physical education & Me,SPEM)、生活体质健康教育(Life Fitness Education)等把体质健康知识作为核心内容、集科学化和有效性的体力活动课程将实现本土化。体质健康知识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内容体系中的比重也在逐渐加大。如《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将体质健康理论发展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模块进行18个学时的学习,其中,体质健康知识是模块学习的重点;上海体育学院实施的SPEM课程,将生命科学、社会心理学和运动生理学等知识融入了体育健康的知识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用实践证明了其对青少年体力活动行为习惯的养成、健康知识的普及和运动技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相信随着体质健康教育的国际接轨和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体质健康知识会逐渐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CPE、SPEM等本土化改造会形成适合我国的体质健康知识体系,对提高我国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体力活动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4 我国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的反思

人的体力活动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能力之“自我效能”“行为感知”“感知胜任”与价值期待之“态度”“动机”“信念”和“体质健康知识”都是影响人类体力活动行为的“变量”。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教育干预却未能像欧美国家一样重视体质健康知识对青少年体力活动行为以及与体力活动行为相关变量的影响,主要原因是没有解释体质健康知识在体力活动促进中的角色、价值和路径以及它和其他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认为,有效的传授体质健康知识是青少年实现体力活动参与和促进身心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终身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至关重要(O’Donoghue et al.,2018)。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往往重视技术、技能的传习和训练的成绩与效果,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知识。青少年体质健康知识的缺乏使体育成为重娱乐轻科学的体力活动过程,这与“健康中国”要求培养青少年健康素养的目标相去甚远。对体质健康知识促进体力活动理论路径的认识不清以及实证研究的缺乏,阻碍了对体质健康知识重要性的认知,导致了体育教师和研究者对体质健康知识的极大忽视,使得众多的体力活动干预研究结果的长效性不佳。

综上,体质健康知识被认为是运动认知领域一个核心元素,它与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和体育活动的价值一同被认为是身体素养的3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海利等,2019),是实现身体素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Gu et al.,2019)。通过教授体质健康知识,培养具有体育素养的青年一代,无疑是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因此,在我国未来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应将体质健康知识融入到运动技能的教学中。同时还必须认识到,体质健康知识是促进个体体力活动行为的重要相关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Chen et al.,2017)。有研究认为,除了具有必要的体质健康知识外,还应有动机去执行行为,基于动机行为的技能模型,知识和动机联合起来直接或间接影响行为(Elizabeth,2014;Ferkel et al.,2011;Yolanda et al.,2015)。因此,在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知识认知的价值以及和其他相关因素的融合运用,尤其是重视与中介因子的交互影响、发展,并且互相促进,激发青少年参与和坚持体力活动的“能力”和“期望”,让青少年学生感知“我能做”且“值得做”,才能促成青少年体力活动行为的改变和持久,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体力活动方式,使其终身受益。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不仅应鼓励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变得更加活跃和健康,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终身体育活动所需的工具,即保持体力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陈华卫等,2018)。

猜你喜欢

体力效能信念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不灭的希望 永恒的信念——歌剧《徐福》一席谈
有一种信念,叫“中国红”
红外空空导弹抗干扰效能评估建模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地方机构改革“+”与“-”——减的是机构,加的是效能
围墙的信念
人类的收留
水下作战用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