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老年家庭养老风险与老年福祉动态演进的跨学科分析框架

2021-09-24李树茁张丹王鹏

当代经济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可持续生计恢复力脆弱性

李树茁 张丹 王鹏

摘要:在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范式的指导下,结合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构建了一个用于解释中国农村老年家庭养老风险与老年福祉动态演进的跨学科分析框架。框架以农村老年家庭为分析对象,从个体、家庭、社区多尺度视角出发,将养老风险拓展为涵盖风险、脆弱性和恢复应对策略三位一体的广义风险概念。继而将广义养老风险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结合,形成以养老风险为核心的影响机制链条,分析“养老资本→养老风险→老年福祉”的动态演进机制,探索创新降低养老风险、提升老年福祉的家庭支持政策体系。

关键词:养老风险;脆弱性;恢复力;老年福祉;老年家庭;可持续生计;养老资本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21(05)00200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和人口大规模流迁,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和结构简单化、代际养老支持弱化、传统孝道观念淡化等多重冲击使得中国农村老年家庭的养老风险凸显,老年福祉的实现不可持续。关注养老风险问题对于增强农村老年家庭的养老能力、促进家庭生计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养老风险问题逐渐引起学界关注,目前主要形成了两种研究取向:一类研究从宏观结构角度分析国家层的宏观风险、企业和保险机构承担的中观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养老风险规避或治理对策;另一类研究从微观个体角度切入,尤其关注失独老人、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等社会相对弱势人群的养老风险问题。研究内容包括客观养老风险的类型识别和现状水平分析,养老风险感知的测量研究,以及考察子女流动、家庭保障能力、社会保障能力等因素对于养老风险的影响。

尽管学界对养老风险问题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理论阐释和实证探索,但仍有以下几方面可拓展的空间:第一,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和风险后果治理等方面,未充分考虑风险的系统属性,很少将与养老风险紧密相关的养老脆弱性和养老风险应对恢复策略一起纳入研究视野,对于养老风险与老年福祉影响机制链条的考察不足。第二,在研究层次上,已有研究大多是基于老年个体的风险分析,缺乏家庭视角下的整体性分析,风险的干预和规避政策上对于家庭的关注也相对较少。事实上,在遭遇风险时,个体通常首先从家庭内部寻求风险分担,家庭是最为重要且最有可能的风险分担网络[1]。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老年人更倾向于从家庭获取抵御风险冲击的资源和保障,家庭的养老保障水平决定了养老风险的高低。第三,在研究視角上,囿于研究理论和数据可得性,多数研究是以弱势老年人为主的静态分析,而对于多尺度视角下农村老年家庭养老风险的动态演进逻辑缺乏清晰认识和充分论证。

上述研究不足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综合性的分析框架来有效整合养老资本、养老风险、老年福祉等核心概念,进而厘清各概念的内涵、外延及相互关系。可持续生计框架为研究农村老年家庭生计和福祉的动态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2],关于养老资本、养老策略、老年福祉的研究逐渐兴起[3],养老资本—养老策略—福祉后果的影响机制链条得到初步验证[4]。然而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仅把风险或脆弱性视为环境和趋势背景,没有系统考察家庭整体视角下的养老风险问题,因此在解释农村老年家庭养老风险和福祉的动态演进问题时有待加入新的理论作为补充。

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一个用于研究农村老年家庭养老风险与福祉动态演进的分析框架。框架以养老脆弱性、养老风险、恢复力与应对策略的概念界定为起点,从个体—家庭—社区多尺度出发,分析农村老年家庭的养老脆弱性、养老风险、风险恢复力与应对策略的现状特征、相互关系、内在影响机理和动态演进规律,为农村老年家庭的养老风险研究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探索降低养老风险、提升老年福祉的家庭支持政策体系。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在理论层面突破传统学科界限,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范式从多尺度、动态综合理解农村家庭的养老风险和老年福祉问题,拓展了老年研究的前沿领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借鉴。二是对农村老年家庭养老风险防范和化解的相关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具有启示价值。

二、农村老年家庭养老风险的情境分析

农村老年家庭的养老风险内嵌于社会发展转型的过程之中,社会变迁对家庭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功能均产生一定影响。本文从多个方面描述农村老年家庭所处的现实情境,为提高养老风险与老年福祉动态演进分析框架的适用性和解释力奠定基础。

第一,农村老年家庭规模缩减,家庭结构的脆弱性凸显。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农村地区家庭户平均规模由1990年的4.13人降至2000年的3.68人。到2010年,户均规模仅3.34人[5]。在65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家庭中,夫妇核心和单人户占比由1982年的25.91%上升至2010年的39.08%[6]。全国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户均规模已降至2.62人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EB/OL].(2021-05-11)[2021-05-15].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t20210628_1818821.html。。

我国家庭户均规模进一步减少,核心化趋势更加显著。伴随老年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和代际居住模式的变动,农村老年人口空巢化趋势仍将加剧,空巢期不断延长。据测算,农村老年人的空巢预期寿命(13.9年)及其占余寿比重均显著高于城市老年人[7]。预计到2050年,农村空巢老年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26.1%,为城镇的2.9倍[8]。同时,几种较为典型的高脆弱老年家庭类型均集中在农村地区。其中,55.2%的纯老家庭户(家庭成员均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集中在农村地区。而老年人与其兄弟姐妹同住的一代纯老家庭类型,农村地区占比更是高达72.5%。受劳动力迁移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留守农村老人担负起照料孙子女的角色,超过半数(51.2%)的隔代家庭户也集中在农村地区[5]。

第二,农村家庭的赡养功能弱化,传统孝道文化式微。一直以来,以血缘、亲缘关系为内核的家庭养老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养老模式。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流迁到城镇,代际生活空间分离、生活成本增加等因素打破了传统均衡的代际交换模式,农村老年父母获得的代际养老支持不断弱化。有学者测算发现,子女对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已分別弱化了25%、5.6%和30.7%[9]。基于农村地区的田野调查发现,公众舆论、宗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家庭私有财产等一系列传统机制受到根本性冲击,传统孝道观念失去了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农村地区出现了孝道观念的衰落,并引发严重的养老困境[10]。还有质性访谈研究认为,农村地区阶层分化和底层的去道德化建构,使得农村老年人承受最严重的代际剥削,甚至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11]。

第三,农村老年家庭养老资本匮乏,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非常有限。在金融资本方面,农村老年家庭的收入水平较低且来源单一,经济依赖度很高。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平均年收入仅6488元,不及城市老年人收入的1/4[12]。大部分农村老人需要依靠自身劳动和子女的代际经济支持获取收入,难以依靠养老金生活。有学者利用“六普”数据发现,近60%的农村老年人依靠家庭成员供养,20%的老年人依靠劳动收入,而依靠离退休金的仅占4%,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占5%[13]。由此看出,一旦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或子女停止经济支持,极易陷入经济贫困状态。人力资本方面,农村老年人的教育和健康人力资本水平均相对较低。生命历程累积的健康劣势导致农村老年人的多项健康指标(如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显著低于城市老年人。物质资本方面,农村老年人口遭受较为严重的物质剥夺。在医疗、住房、食品、燃料和支付五个基本的物质维度,有32.12%的农村老年人处于一个或多个维度的物质剥夺状态,其中住房和医疗维度的物质剥夺尤为严重[14]。社会资本方面,政府部门提供的正式支持将“托底”作为政策定位,侧重于问题家庭、边缘群体的补助扶持,缺乏对普通农村老年家庭养老支持的政策考量。受到农村劳动力外流、市场机制介入等因素影响,村落内部的邻里、宗族互助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在养老支持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出现明显的弱化和萎缩。最后,土地是农村老年人维持生计的重要来源和维护尊严的基础性自然资本。受到土地流转和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等因素的影响,农村老年人赖以依靠的土地养老传统遭受严重冲击,并对家庭整体的生计资本造成不利影响[15]。

最后,农村老年人的福祉水平较低,生计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老年福祉不仅包括对生活质量的客观评价(如社会参与、社会交往等),还包括个体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如满意度、幸福感、生活质量等)。一方面,农村老年人的客观福祉水平较低。与城市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休闲娱乐活动不同,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主要集中在工作或劳动方面。尽管“老人农业”能够为农村老年人带来经济收入和一定程度上的精神依托,而一旦丧失劳动能力,这种建立在“自养”基础上的“社会参与福祉”即遭中断。同时,伴随科技革新,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形态社会参与不断发展,由此产生的数字鸿沟问题使老年福祉进一步受损。其中既有代际之间的数字鸿沟,也有老年群体内部的城乡数字鸿沟,致使农村老年人处在双重劣势地位,难以分享信息化发展的成果。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4.5%,而其中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农村老年人“经常上网”的占比不到1%黄江林.在“数字鸿沟”的另一边[EB/OL].[2020-12-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8/10/c_1126349674.htm。

另一方面,农村老年人所感受到的主观福祉也不容乐观。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发现,城市老年人对生活满意的占比为79%,高出农村老年人5个百分点[16]。因此,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面临多重困境,主观福祉亟待提高。

三、分析框架的提出

(一)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农村老年家庭养老风险与老年福祉动态演进分析框架的指导理论。其中,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研究养老资本、养老风险和老年福祉的影响机制链条奠定基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则为分析养老风险的内涵和外延提供依据。

1.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在农户生计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贫困治理等研究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该框架强调在脆弱性或风险背景下,农户基于自身拥有生计资本,选择并实施不同的生计策略,由此产生不同的生计结果[17]。脆弱性或风险作为生计发展的背景性要素,主要包括冲击、趋势和季节性,如自然灾害冲击、流行病冲击、意外伤害的冲击,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人口和资源环境变化趋势,以及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波动。生计资本是可持续生计链条的核心,也是抵御风险和选择各类生计策略的基础,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生计策略是人们为了实现生计目标,在既定生计资本基础上进行的各类投资、迁移活动以及各类生产消费活动。生计结果是生计策略带来的结果或产出,包括收入增加、脆弱性降低、食品安全性增加以及资源的优化利用等。

近年来有学者拓展了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运用范围,将其用于解释老龄相关问题。其中,有研究从学理角度论证了将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运用到老年生计和福祉研究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指出老年人在面临外部冲击时,表现出易受伤害、抵御能力不足等脆弱性特征,以及养老资本相对匮乏、相关政策和制度支持不足等弱势群体的特点,因此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适用于老年家庭的研究[2]。通过引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能够将传统以老年个体为分析单位的研究拓展到以家庭为分析单元,并为研究农村老年家庭养老资本、养老策略和生计福祉的动态演进提供理论依据[2]。有学者利用全国大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老年人养老资本、养老策略和老年福祉的现状水平和人群差异[4]。还有学者考察了土地流转、子女迁移、子女数量、结构和序次等因素对于养老资本的影响[3,15,18]。

综上可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在解释老年生计和福祉问题的适用性已得到验证,但仅通过这一框架还难以全面阐释农村老年家庭养老风险和福祉的动态演进。首先,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偏重于指导实践和政策干预,在分析农村老年家庭养老风险这一特定问题时的针对性不足。其次,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并未明确区分脆弱性和风险。尽管脆弱性和风险紧密相关,但二者并非同一概念,研究侧重也有所不同,需要在厘清各自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辨析二者的关系。再次,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中有关农户的生计策略与农村老年家庭基于恢复能力做出的风险应对策略有较大差异。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农村老年家庭养老风险和老年福祉的动态演进问题,需要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理论观点,实现对既有框架的修正、拓展和丰富。

2.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脆弱性与恢复力

社会—生态系统(Socio-Ecological Systems,SESs)起源于复杂系统动力学,现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向之一。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的网状系统,受到自身和外界干扰的影响,具有不可预期性、自组织、非线性、多样性、多稳态等特点[19]。社会—生态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通过能量传递、生产要素流动等方式相互作用和反馈。有关社会—生态系统的早期研究多聚焦于脆弱性,随着研究的深入,恢复力逐渐从脆弱性中脱离,成为新的研究关注点。尽管脆弱性和恢复力的关系在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但无论将其理解为简单的线性关系或是复杂的双螺旋结构,二者在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均会对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不同影响[20]。

脆弱性(vulnerability)源于自然灾害研究,后来逐渐在可持续发展、生态学和气候变化等多个学科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21]。脆弱性关注系统暴露于冲击时的状态表征和受损的可能性,强调应对扰动的结果属性,在冲击来临之初发挥着主导作用。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的“暴露—敏感性—适应能力”的三维脆弱性评价体系是当前评估脆弱性的主导框架[22]。其中,“暴露”是指系统暴露在危险事件中的可能性,“敏感性”是指系统面对不良事件的干扰时易受影响的程度,“适应能力”是系统面对干扰时应急避免遭受损失的能力[23]。在老龄研究方面,已有学者将“暴露—敏感性—适应能力”框架用于农村老年家庭养老脆弱性的评估,发现农村老年家庭养老脆弱性水平较高,且在不同家庭特征下呈现出不同特征[24]。

恢复力(resilience)一词最早由Holling引入到生态学研究领域,并将其定义为系统吸收干扰并继续维持原有结构、功能和反馈且不发生质变的能力[25]。在后续研究中,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构建了和恢复力相近的抗逆力、弹性、韧性等多种概念[26]。尽管表述不尽相同,但学界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即认为恢复力强调系统的优势发展取向,尤其关注系统的更新、重组与发展能力,突出人类在社会—生态系统中做出的调整和适应[27]。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恢复力研究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向[25]。

结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关于脆弱性和恢复力的论述,能够拓展传统风险理论中关于风险的外延,由此形成养老脆弱性和养老风险应对恢复策略的概念,为理解养老风险、养老脆弱性和养老风险恢复应对策略的内涵以及三者的关系链条提供理论指导。养老脆弱性是老年家庭生命发展周期过程各类风险累积的结果,是农村老年家庭由于缺乏制度性支持、养老资本而导致老年生活福利受损的固有特征[2]。养老风险的恢复力是老年家庭在遭受风险冲击后,通过协调利用内外部资源,从风险中恢复的能力。养老风险的应对策略即建立在一定恢复能力的基础之上。养老脆弱性和养老风险的恢复与应对策略紧密相关,只有同时降低养老脆弱性和加强恢复能力,才能有效降低养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与社会—生态系统相结合

养老的过程即老年生计可持续的实现过程,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结合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第一,农村老年家庭的生计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均有作为系统的本质属性,通过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有助于从多尺度视角理解老年家庭生计系统的动态发展演进。第二,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中的生计资本能够较好地与社会—生态系统中的脆弱性概念相结合,有助于加深对生计动态性与家庭面临冲击和压力时的应对策略选择的认识。农村老年家庭的养老资本体现了养老脆弱性中的“适应力”,养老资本的总体水平越高、各类资本发展越均衡,老年家庭的适应能力越强,相应的养老脆弱性水平可能越低。第三,引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中的恢复力,有助于深化理解在养老风险冲击下农村老年家庭生计策略的内涵。恢复力理论强调在风险冲击和扰动下研究主体维持或改善其功能的能力[28]。农村老年家庭在遭受养老风险冲击时并非完全被动应对,而是积极行动的主体。借鉴恢复力理论,可以清晰展现出农村老年家庭在面临养老风险冲击时是如何激发自身恢复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风险应对策略,从而获取有关养老风险应对策略更为贴近本质的理解。綜上,将涵盖脆弱性、风险和恢复力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纳入原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有助于加深学界关于农村老年家庭养老风险与福祉动态演进问题的理解。

(二)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

结合前文关于农村老年家庭养老现实情境和相关理论的分析,提出了一个用于解释农村老年家庭养老风险和老年福祉动态演进的分析框架(见图1)。框架以农村老年家庭为分析对象,丰富并拓展狭义(传统)养老风险的研究;将养老脆弱性、养老风险恢复与应对策略和狭义养老风险相连接,形成广义养老风险的概念,进而将广义养老风险纳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分析“养老资本→养老风险(养老脆弱性、狭义养老风险、风险恢复与应对策略)→老年福祉”动态作用链条,为形成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和规避政策提供借鉴。

分析框架采用多尺度、动态性和可持续性的三维研究视角,整合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的核心观点,增进对于农村老年家庭养老风险和福祉动态演进的理解。老年人的养老过程本身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种养老的资源、条件、环境均处于动态变化之中[29]。农村老年人个体生命历程的累积劣势、家庭支持的可及性和所在社区(村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多尺度因素共同形塑了农村老年家庭的养老风险。养老风险呈现出复合型特点,各类风险要素相互叠加、耦合和演化。因此,理解养老风险需要突破传统针对单一个体的静态分析,转向对多尺度下不同风险主体及其相互作用的多层动态分析。本文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核心理论,从中提炼并构建农村老年家庭养老资本、养老策略和老年福祉的概念内涵及作用机制链条,形成分析框架的逻辑主线。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将脆弱性、恢复力与风险相结合,形成个体—家庭—社区的多尺度分析视角。生命历程理论作为老龄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关注个体在生命历程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着重从生命时间、社会时间和历史时间三维结合的研究范式理解个体发展的过程。通过生命历程理论,将年龄、时期和队列的三重时间属性与养老的多尺度因素有机整合,实现对于农村老年家庭养老风险和福祉的动态、多尺度研究。

具体而言,分析框架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广义和狭义养老风险研究。一方面,结合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关于脆弱性和恢复力的观点,从既贴近中国农村老年家庭的养老实际、又便于理解风险核心影响链条的双重考量,拓展传统养老风险的内涵,将其扩展为涵盖脆弱性、风险、风险恢复与应对策略于一体的广义养老风险概念。养老脆弱性是导致养老风险产生的重要前端因素,降低脆弱性有助于减少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害[30]。风险恢复与应对策略则是在风险产生之后,家庭激发潜在的恢复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风险应对策略选择。风险作为连接脆弱性和恢复力的重要纽带,在“脆弱性—风险—恢复力”研究链条中处于核心位置。养老脆弱性、养老风险和养老风险恢复与应对策略三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农村老年家庭生计系统。在养老脆弱性的研究方面,根据“暴露—敏感性—适应能力”框架,考察农村老年家庭养老脆弱性在暴露、敏感和适应能力三个子维度的现状水平及其内部作用关系,利用多期追踪数据探索养老脆弱性的动态演进规律。养老风险恢复力与应对策略的研究方面,从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31]三个维度识别农村老年家庭恢复力的现状水平和结构特征,比较不同家庭类型的恢复力指数及其维度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识别养老风险恢复应对策略的类型。另一方面,继续深化狭义(传统)养老风险的研究。由于风险本身即为主观和客观综合体,分析框架从客观养老风险和主观养老风险感知两方面研究狭义养老风险。客观养老风险是农村老年家庭由于养老资本不足而遭受不利冲击发生的可能性,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健康状况和照料可及性等方面。在研究中可以借鉴世界银行提出的风险测量框架,从风险发生层面和风险事态性质构建客观养老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识别客观养老风险的主要类型和现状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养老资本对客观养老风险的可能影响。主观养老风险感知则是农村老年人对于养老过程中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临终护理和后事料理等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所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的综合认知。养老风险感知的研究可借鑒心理学有关风险感知的测量范式,设计量表实证考察老年个体对于养老风险的感知,分析养老风险感知的现状水平和人群差异,利用多期追踪数据探索养老风险的动态变化情况。

第二,农村老年家庭养老资本、养老风险与老年福祉的影响链条研究。养老资本是影响养老风险的关键成因,养老风险对老年福祉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充足的养老资本是农村老年家庭降低养老脆弱性、增强养老风险抵御能力的基础,家庭生计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各类养老资本的综合效用。养老资本整体匮乏或结构失衡是导致养老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32]。结合可持续生计框架,农村老年家庭的养老资本可分为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通过多期数据分析各类养老资本对客观养老风险和养老风险感知的长期影响。另一方面,可持续生计分析的落脚点在于实现生计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为较好的生计结果,也就是实现老年福祉(主观福祉和客观福祉)。在考察老年福祉现状和类型的基础上,分析客观养老风险和养老风险感知对于老年福祉的直接影响,探索养老风险、养老风险恢复应对策略和老年福祉的影响机制。

第三,养老风险与福祉动态演进的多重机制研究。具体包括养老风险的生成机制、养老脆弱性的决定机制、养老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机制、养老脆弱性—风险—恢复力的互动机制和资本—风险—福祉的影响机制(见图2)。在个体层面关注老年人个体特征、养老需求和养老资源不足等在农村老年家庭养老脆弱性、养老风险生成过程中的基础效应;在家庭层面关注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与利益关系、家庭规模与结构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解释家庭结构和功能风险转化为家庭养老脆弱性和家庭养老风险的转移效应;在社区层面关注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养老基础设施,分析社区层面的养老脆弱性、养老风险向家庭层面的扩散效应。通过考察养老脆弱性对养老恢复力的直接影响效应、主客观养老风险在影响链条中的调节作用,以及养老恢复力对后期养老脆弱性的动态影响效应,明确养老脆弱性—风险—恢复力的互动机制,以及分析养老资本—养老风险—老年福祉的整体影响机制链条。

最后,探索与设计降低养老风险、提升老年福祉的政策体系。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政策目标对象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政策理念。政策对象要着眼于老年家庭整体,不仅考虑已经处于高风险状态的农村老年人,还要充分关照高养老风险家庭的其他成员,增强家庭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关注当前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制度环境,剖析现有家庭养老政策的不足,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借鉴一般风险治理研究的理论框架,结合农村养老的现实情境,突出社区在养老风险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农村家庭养老风险与养老脆弱性的现实特点,构建发展型的家庭养老政策体系,形成个体、家庭、社区多主体联动的风险协同治理体系,设计养老风险治理的工具和策略等。

四、研究展望

在风险社会和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现实背景下,规避和降低养老风险不仅事关农村老年个体及其家庭福祉的实现,而且关乎农村地区未来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个用于解释农村老年家庭养老风险和老年福祉动态演进的跨学科分析框架。通过结合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观点,打开了传统养老风险研究的黑箱,展现了养老风险问题的复杂性,深化了学界对于农村老年家庭养老风险的认识。同时,分析框架还拓展了原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适用范围,为降低养老风险、提升老年福祉的前瞻性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提供了有益参考。

分析框架对现实的解释和预测能力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加以检验和丰富。笔者所在团队自2001年起开展“安徽农村老年人福利状况”纵贯数据调查,形成了国内关于农村老年家庭生计和福祉研究的一套独特的大样本追踪数据。除了社会人口特征、代际支持和代际关系、身心健康等传统老龄研究内容的收集,团队已于2015年和2018年顺利完成了第6期和第7期追踪调查,获取了有关农村老年家庭养老资本、养老风险感知、养老脆弱性和老年福祉的关键信息。利用这一数据,团队成员研究发现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农村老年家庭的生计与福祉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在此基础上实证评估了当前中国老年家庭养老脆弱性的水平、结构及其对福祉的影响[2-4,18,24]。笔者所在团队计划开展第8期追踪调查,此次调查将保留关于养老资本、养老风险感知和老年福祉等测量内容,同时增加有关客观养老风险、养老风险恢复力、养老风险应对策略等分析框架提及的核心研究内容的相关测度。利用丰富的一手调查数据,沿着“科学问题—理论构建—实证检验—政策创新”的路径深化研究,后续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深化理解养老风险这一核心问题。随着个体生命历程的变化和家庭生命周期的演进,养老风险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在研究中需要特别注意厘清养老风险的概念内涵和边界外延,防止将养老风险的引致因素、养老风险和养老风险的后果相互混淆。在明晰养老风险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索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广义养老风险问题,研究养老资本、养老风险、养老脆弱性、养老风险恢复力和老年福祉的动态作用机制。第二,拓展跨学科的研究范式,形成人文和自然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比如,利用地理学领域的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对养老风险和老年福祉的影响;借鉴系统动力学的计算机仿真模型系统,构建模型考察资本、风险、恢复力和福祉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构性原因。第三,后续研究可以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进一步验证、补充和阐释实证发现,与定量研究结合形成混合分析范式,提高分析框架的解释力。比如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展开典型案例分析;对关于农村老年家庭养老风险的新闻报道实例和政策文本等内容进行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综合以上分析,形成以农村老年家庭整体为视角的政策取向和政策设计模式,创新农村家庭养老政策体系,促进农村老年家庭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老年福祉。

参考文献:

[1] 梁腾坚, 刘奇, 郭志芳. “家庭网”中的风险分担 [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131-139.

[2] 李树茁, 徐洁, 左冬梅, 等. 农村老年人的生计、福祉与家庭支持政策: 一个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J]. 当代经济科学, 2017(4): 1-10.

[3] 宋璐, 李树茁. 子女迁移对农村老年家庭生计资本的影响: 基于家庭结构的可持续生计分析 [J]. 人口研究, 2017(3): 65-75.

[4] 张若恬, 张丹, 李树茁. 当代中国老年人养老资本、策略与福祉: 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 [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4): 72-83.

[5] 胡湛, 彭希哲. 中国当代家庭户变动的趋势分析: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考察 [J]. 社会学研究, 2014(3): 145-244.

[6] 王跃生. 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 [J]. 中国社会科学, 2013(12): 60-77.

[7] 陈卫, 段媛媛. 中国老年人的空巢时间有多长? [J]. 人口研究, 2017(5): 3-15.

[8] ZENG Y, WANG Z L. A policy analysis 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population/household aging in China [J]. Journal of Population Ageing, 2014, 7(4): 255-281.

[9] 于长永, 代志明, 马瑞丽. 现实与预期: 农村家庭养老弱化的实证分析 [J]. 中国农村观察, 2017(2): 54-67.

[10]阎云翔. 私人生活的变革: 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 [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11]杨华, 欧阳静. 阶层分化、代际剥削与农村老年人自杀: 对近年中部地区农村老年人自杀现象的分析 [J]. 管理世界, 2013(5): 47-63+75.

[12]孙鹃娟. 中国城乡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及代际经济支持 [J]. 人口研究, 2017(1): 34-45.

[13]王跃生. 中国城乡老年人居住的家庭类型研究: 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J]. 中国人口科学, 2014(1): 20-32.

[14]韩华为, 高琴, 徐月宾. 农村老年人口绝对贫困及其影响因素: 物质剥夺视角下的实证研究 [J]. 人口与经济, 2017(5): 70-83.

[15]张会萍, 胡小云, 惠怀伟. 土地流转背景下老年人生计问题研究: 基于宁夏银北地区的农户调查 [J]. 农业技术经济, 2016(3): 56-67.

[16]王一笑. 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 [J]. 老龄科学研究, 2017(8): 55-65.

[17]SCOONES I.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R]. IDS Working Paper 72, 1998.

[18]张若恬, 张丹, 李树茁. 子女数量、性别和序次对养老资本的影响及城乡差异: 基于2014CLASS数据的分析 [J]. 人口与经济, 2020(4): 68-83.

[19]王琦妍. 社会生态系统概念性框架研究综述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S1): 440-443.

[20]励汀郁, 谭淑豪. 制度变迁背景下牧户的生计脆弱性: 基于“脆弱性—恢复力”分析框架 [J]. 中国农村观察, 2018(3): 19-34.

[21]李鹤, 张平宇. 全球变化背景下脆弱性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7): 920-929.

[22]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3]田亞平, 向清成, 王鹏. 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J]. 地理研究, 2013(1): 55-63.

[24]徐潔, 李树茁, 吴正, 等. 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脆弱性评估: 基于安徽农村地区的实证研究 [J]. 人口研究, 2019(1): 91-101.

[25]HOLLING C S.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 [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73, 4(1): 1-23.

[26]孙晶, 王俊, 杨新军.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综述 [J]. 生态学报, 2007(12): 441-451.

[27]闫海明, 战金艳, 张韬. 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3): 303-314.

[28]ADGER W N. Social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 are they related? [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0, 24(3): 347-364.

[29]于长永, 何剑. 脆弱性概念、分析框架与农民养老脆弱性分析 [J]. 农村经济, 2011(8): 88-91.

[30]于长永. 他们在担心什么: 脆弱性视角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风险与养老期望探究 [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 22-31.

[31]IFEJIKA SPERANZA C, WIESMANN U, RIST S. An indicator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livelihood resilience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ecological dynamics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4, 28: 109-119.

[32]许汉石, 乐章. 生计资本、生计风险与农户的生计策略 [J]. 农业经济问题, 2012(10): 100-105.

[本刊相关文献链接]

[1] 王树. 老龄化、二次人口红利与家庭储蓄率 [J]. 当代经济科学, 2020(6): 88-95.

[2] 张文武, 欧习, 徐嘉婕. 家庭视角下的劳动参与和多维贫困: 来自CHNS连续追踪面板的证据 [J]. 当代经济科学, 2020(1): 85-97.

[3] 王笳旭, 冯波, 王淑娟. 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吗: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J]. 当代经济科学, 2017(4): 69-78.

[4] 李树茁, 徐洁, 左冬梅, 曾卫红. 农村老年人的生计、福祉与家庭支持政策: 一个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J]. 当代经济科学, 2017(4): 1-10.

[5] 王增文. 动态消费支出、弹性退休激励与养老保险制度分配优化: 延长职业生涯应该靠什么 [J]. 当代经济科学, 2014(6): 39-48.

[6] 邓大松, 刘远风. 社会保障制度风险: 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例 [J]. 当代经济科学, 2011(4): 84-89.

[7] 尚长风.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的创新模式研究 [J]. 当代经济科学, 2008(3): 66-69.

责任编辑、校对: 郑雅妮

An Interdisciplinary Framework for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Old-age Support Risk and

Well-being among Rural Old-age Family in China

LI Shuzhuo1,2,3, ZHANG Dan1,2,3, WANG Peng1,2,3

(1.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2. Institute fo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3. Center for Aging and Health Research,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paradigm, including management science, economics and ecology,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 socio-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and the life course theory to construct an interdisciplinary framework, trying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ld-age support risk and well-being among old-age family in rural China. From the individual, family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the paper expands the old-age support risk into a broader concept of risk covering micro old-age support risk,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Then the paper combines the macro old-age support risk with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 to form a chain of influence mechanism with old-age support risk as to the core. In addition, the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dynamic evolution mechanism of “old-age security capital → old-age support risk → well-being” and explores policy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risk and promote old-age well-being.

Keywords: old-age support risk; vulnerability; resilience; old-age well-being; old-age family; sustainable livelihood; old-age security capital

猜你喜欢

可持续生计恢复力脆弱性
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及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前景*
煤矿电网脆弱性评估
天津蓟县于桥水库库区生态移民生计问题研究
精神扶贫与贫困移民可持续生计研究
杀毒软件中指令虚拟机的脆弱性分析
功能障碍者群体生存现状及其可持续生计策略选择
基于攻击图的工控系统脆弱性量化方法
甘肃省独生子女户与多子女户生计能力的比较分析
碳纤维布加固燕尾榫柱架恢复力特性研究
基于电流介数的电力系统脆弱性评估